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分析,为其制定输血策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进行疑难交叉配血的AIHA患者2例,分别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和未经处理的谱细胞鉴定患者血浆抗体特异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RhD抗原阳性,DAT及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其中1号患者血浆与DTT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呈抗-D特异性,与DTT处理后谱细胞反应结果呈全阴性;2号标本血浆与DTT处理及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均呈阴性。2例患者与同型RhD阴性红细胞均呈交叉配血相合状态。结论:1号患者体内的不规则抗体为抗-LW抗体,2号患者抗体为自身抗-D抗体,此类AIHA患者均可输注同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不规则抗体情况,确定抗体性质,对比不同RBC筛选方式输注效果,为AIHA临床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125例AIHA患者自身抗体、同种抗体、DAT情况,分析自身抗体、DAT凝集强度与溶血关系。将AIHA患者分为3组,A组输注最小不相容洗涤RBC,B组输注Rh相同或匹配性RBC,C组输注体外溶血试验匹配RBC,比较3组间RBC治疗效果和不良输血反应。结果:125例患者单独含自身抗体89例,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33例,自身抗体、DAT凝集强度越高,患者血红蛋白(Hb)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RBC输注前后Hb、RBC、Hct、胆红素、R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BC输注显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输血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紧急情况可以输注ABO、Rh相同或配合性RBC,非紧急情况可以筛选ABO、Rh同型RBC后利用体外溶血试验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确定抗体性质,指导临床输血。方法: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采用自身吸收方式去除自身抗体,鉴定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结果:396例患者中具有自身抗体388例,占97.98%,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同时存在者5例,占1.26%,5例同种抗体均为Rh系统抗体。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主要为自身抗体,同种抗体阳性率较低,且主要为Rh系统抗体。  相似文献   

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的临床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输血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特别是严重AIHA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患者血液中自身抗体的存在使AIHA的输血问题变得复杂,一般教科书上在叙述AIHA的治疗时,对输血问题均强调“谨慎”或“尽量避免”,不少临床医生对AIHA的输血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4岁,已婚。因面色苍白半年,加重伴头昏40余天,黄疸尿色深2d入院患者半年前因感冒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外周血常规发现贫血(具体数值不详),一直未给予特殊治疗。40余天前颜面苍白加重伴头昏乏力,体力明显下降伴有恶心,间断性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纳差。当地医院给予地塞米松、头孢噻肟钠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溶血性贫血.这种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往往会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带来困难.最近,笔者遇到几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血型鉴定困难,现将最典型的1例血型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因呼吸道疾病入院,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时3种筛选细胞均呈阳性。妊娠史与输血史:孕3产3活1,头胎正常存活;50年前患者生第2胎时因剖腹产而大量输血,1个月后出现腰背痛、全身不适等反应,新生儿于1周内死亡;生第3胎时新生儿发生严重黄疸,于当天死亡。经过Rh血型系统鉴定、谱细胞检测等判断为IgG抗-D、抗-C混合抗体。单克隆IgG抗-D,单克隆IgM抗-C、抗-c、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液中红细胞相关抗体(EAIg)免疫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抗人单克隆抗体检测24例AIHA患者的EAIg,并分析其亚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24例AIHA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仅8例阳性,阴性16例,而FCM检测出其中13例EAIg阳性,类型分布以IgG+C3型多见,且贫血、溶血程度重,余依次为C3型、IgG型。结论:AIHA免疫分型可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宇 《内科》2008,3(3):475-47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类由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从而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1],临床上并不常见。现将我科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收集SLE患者222例,其中发生AIHA的患者17例,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未发生AIHA的34例SLE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计最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SLE合并AIHA的发生率为7.6%.AIHA组抗心磷脂抗体IgG的阳性率(71%)与对照组(15%)相比明显升高(x2=15.366,P<0.01),但2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AIHA组关节炎(12%,x2=4.554,P=0.033)、面部红斑(6%,x2=4.443,P=0.033)、白细胞减低(12%,x2=8.061,P=0.005)及淋巴细胞减低(41%,x2=5.075,P=0.024)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HA组有3例在病程中出现了肺泡出血,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肺泡出血(x2=3.586,P=0.058).结论 SLE合并AIHA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IgG阳性率高,但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生率无显著增加.SLE合并AIHA患者关节炎、面部红斑、白细胞减低及淋巴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低,但有发生肺泡出血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我们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2例。1病例介绍例1,女,42岁,因茶色尿半年,伴头晕、乏力3个月,加重5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中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肺部未见异常,心尖部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肝未触及,脾左肋缘下约2cm。血象:WBC6.0×109/L,N0.64,L0.36,RBC2.0×1012,,Hb72g/L,PLT285×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14。血清总胆红素74.6μmol/L(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抗红细胞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溶血性贫血。根据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所需温度的不同,本病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温冷抗体混合型3种。温抗体型AIHA患者其致病抗体与抗原相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7℃,抗体主要为IgG和C3。冷抗体型AIHA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M,0—5℃时反应最活跃,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需要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确定亚型后选择治疗方案。无论是初诊还是复发、难治患者,均应全面评估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能等以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目前,最佳治疗方法仍有待探索,多种新型靶向药物已出现,多项临床试验亦在进行,未来会改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预后,但也将面临如何确定适应证及如何优化使用等多重挑战,以实现从经验到精准的治疗策略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2018年10月1日因"持续性胸痛4h余"就诊于外院,完善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检查,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冠心病(3支病变),前降支近端急性完全闭塞,右冠次全闭塞(狭窄95%~99%)(图1),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予以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报告患儿 ,3岁 ,体重 15kg。既往无手术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 (VSD) ,1999年3月 17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体外循环预充全血 80 0ml,琥珀酰明胶5 0 0ml,林格液 180ml,10 %氯化钾 11ml,10 %硫酸镁9ml,1- 6二磷酸果糖 5 g ,头胞唑林钠 1.0 g ,稀释后Hb 76 g/L ,稀释量 2 6ml/kg ,晶胶比 0 .6 0∶1。常规体外循环准备 ,管道核对无误 ,并行降温 ,鼻咽温降至 32℃ ,依次阻断升主动脉 ,上、下腔静脉 ,灌注心肌保护液 (4℃改良StThomas液 ) 2 0 0ml。体外循环中动、静脉平衡良好。血氧之比 …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