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左病治右"是针刺法则"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简称,是《内经》中的重要针灸施术原则,意指人体左侧的病变,可取右侧腧穴进行治疗,右侧病变可取左侧腧穴进行治疗。其原理既往多从经络系统"左右相连"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试从"左血右气"及针刺"调神"的理论阐述其原理。1阴阳理论之左血右气阴阳学说认为凡相互关联有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  相似文献   

2.
洛书九宫图画的是方之图,但模拟洛书联合后天八卦,是以“5”为中心,中土自旋,生化万物的“圆平衡”之象。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人体自身脾胃(中土)居于中焦位置,中焦脾胃生化气血,斡旋枢机,长养全身,即“中央土以灌四傍”。中焦脾胃相当于洛书“圆平衡”结构的圆心位置,而我们的双臂、头脚及右肩左足、左肩右足等均为模拟的“中间杠杆”,交叉对称。巨刺、缪刺均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叉取穴的针刺方法,区别在于针刺的浅深、病位的浅深及在络或在经的不同。基于洛书“圆平衡”之象,当身体一侧经脉或络脉有邪气时,针刺圆内平衡结构的两端相对应位置,或“上病下取”,可经过洛书中央数5的沟通,调节圆内不同方位的穴位,以平衡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对于疼痛性疾病,临床也多采用交叉取穴的方法,“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调节人体偏颇的阴阳状态,使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3.
“交经缪刺”是针灸临床的一种取穴方法。缪与谬通,错也,有交错之义。就是一种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交错健侧取穴法。“缪刺”的原始记载,见于《素问·缪刺论》。但是“交经缪刺”一词,则首见于金·窦汉卿所著的《标幽赋》一文,他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也就是交叉取穴法。窦氏不分刺经刺络,凡是左病而刺右,右病而刺左,则称交经缪刺。《素问·缪刺论》也是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交叉健侧取穴法。所不同者,  相似文献   

4.
<正>针刺作为中医独有的治疗手段在当代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简单实用,方法非常丰富,阴阳互求法即其核心方法之一。什么是针灸治疗的阴阳互求法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交叉刺法,即病在左,治从右刺,病在右,治从左刺;病在上,治从下刺,病在下,治从上刺;  相似文献   

5.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左病治右”法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法的简称,它是《内经》中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也是外治法中的重要方法。《内经》中“左病治右”针刺法具体体现于“巨刺”及“缪刺”二法之中。《针灸甲乙经》中有近十种疾病采用了“左病治右”法,而施治的手段比《内经》又增加了灸法。《针灸甲乙经》下溯至今,“左病治右”法的运用更是手段纷呈,有针法、灸法、刺血法、敷贴法、发泡法、塞鼻法、熏法、扎法、挑刺法、割治法、指压法、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等十余种:概言之,“左病治右”法就是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左右界定而在健侧体表穴位、皮肤以及九窍等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现就手头资料对其在皮肤、穴位上的临床运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8.
巨刺法治疗脑梗塞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最早见于《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针经摘英集》有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记载:“治中风手足不遂,针百会、听会、肩髃、曲池、三里、悬钟、风市,其七穴左治右,右治左。”本人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了巨刺法的临床实用价值,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八纲辨征”谈其阴阳两纲的重要性;“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谈阴阳贯串人体,组织结构中的作用;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谈阴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从阴阳失调,看人体病理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阴阳之道”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蔡亮 《国医论坛》2010,25(6):31-31
<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医理论也将人体的部位、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等方面分为阴阳两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学治疗原则之一,即病在阳而治其阴,病在阴而治其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针者,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由此可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的阴阳包含了人体在经脉、脏腑、气血等处的阴阳。笔者借鉴古人的治疗经验,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采用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  相似文献   

11.
黄元御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是指脏腑之气以脾胃为中枢,形成圆运动周流循环,并且脏腑之间相互作用以维持阴阳平衡。而寸口脉象上现倒“8”字如环无端的脉气流转,是一气周流理论在寸口脉法中运用的重要发现。通过诊脉判断气的状态,诊断病机,依此进行调整,恢复六脉的平和,使得一气周流能正常运行,从而治疗疾病,在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上,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之寤寐,主要责之于阴和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之寤寐密切相关,阴阳任何一方发生改变而打破“阴平阳秘”的状态则易发为“不寐”。清代名医黄元御先生集毕生所学,将《伤寒论》《内经》及《道德经》等著作理论相结合,首创“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指导诸疾证治。在该理论体系中,黄氏认为中气动则化生阴阳,阴阳又可分论为五行,即阴阳五行一体观,而人作为自然宇宙的一部分,生理活动同样遵循着这个规律。此理论充分彰显了中医辨治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将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出发,探讨不寐的证治。  相似文献   

13.
梁海敏  余思思  田宁 《河北中医》2023,(2):321-324+329
黄元御从“气”的层面创立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理论。以“一气周流”理论为基础,认为上热下寒证病机有中气亏虚,升降失调;水寒土湿,君相失根;木郁土湿,左旋失调;肺胃不降,右旋失调。其治疗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下脾胃及四象的生理特性补虚泻实,标本共治,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周流顺畅,百病自消。治则包括:治脾胃以恢复斡旋功能,温肾燥湿以助气周流,疏肝燥湿以使左路升发,清降肺胃以复右路降敛。  相似文献   

14.
特定穴“交刺法”临床治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刺法”是根据《素问·缪刺论》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笔者应用此法治疗常见急性痛证时,选取特定穴申的一个俞穴,配合“呼吸补泻”手法进行针刺,均获一针见效,得心应手的效果。现举治验四则报道如下:一、闪挫瘀血阻络性胁痛周××,男,35岁,采购员。1983年7月13日就诊。昨天上午被板车拉杆碰伤左胁部,当时微见红肿,疼  相似文献   

15.
黄元御《四圣心源》从天人合一角度,归纳"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切中人体生理本质,理论与临床结合,执简驭繁,举纲张目;"一气"乃人体内浑然一体之土气,即脾胃之气,人体与天地一样"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亦分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即脾胃之气。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证候复杂多样,病机变化多端,大致归为水寒、土湿、木郁,尤以水寒土湿为根本;一气不能正常周流出现各种不同症状表现,脾肾阳虚日久,必然阳损及阴,肝郁而生热,灼湿成痰化瘀,使一气周流更加郁滞,临证诊治应重中气脾土,根据四维升降辨治,使水暖、土干、木达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修复源头加处理显现情况,帮助一气运转起来,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清浊复位、阴阳既济,从而达到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目的。从"一气周流"入手,探析慢性肾衰病机,可有效指导临床辨治,为临床辨治慢性肾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巨刺法验案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  景宽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7):441-442
巨刺法属古刺法,始载于《内经》,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运用得当,对某些病症具有独特疗效,兹报道临床治验数则。  相似文献   

17.
<正>柴胡桂枝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原方由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减其半量合方而成,该方既有和解少阳、解肌发表之功,又有外和营卫、内调气血之效,可治营卫气血经脉不通之病。方中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两方合用,可使人体表里内外、脏腑经络畅通,一气周流,阴阳平衡,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一气周流”理论是指以中焦脾胃为枢纽,中土升降带动肝、心、肺、肾四象斡旋,形成气的“圆”运动,强调了“中气”的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历代医家对心悸病辨证论治思想,以“气一元论”及“天人同气”理念为根基,通过“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证治原则。分析得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以中轴不健、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并随左路不升,右路不降,致一气不可正常周流,即上燥热中湿郁下寒。治当以祛湿健中、斡旋中气为根基,交通心肾为主,兼以祛痰活血,使中土健运,心肾相交,一气周流。将“一气周流”理论贯穿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中医传统理论中整体观念的体现,使五脏并治,气血并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得以完善。并举验案一则,对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作以介绍,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成为临床上难治性疾病之一。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理论,以“人体心、肝、肺、肾皆由脾胃所化生,人体气机以中土为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循环周流”为主要内容。根据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探讨UC的病机和治法,认为UC的病机关键为水寒土湿,肝郁脾陷。基于以上的病机认识,本病的治疗应从整体把握脾、肝、肾等多脏气机的全局变化,在以温阳健脾,斡旋中气为临床治疗和遣方用药原则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施治,治理源头的同时兼及四维,以求达到土干、木达、水暖,帮助恢复人体一气的流通,使人体阴阳气血随着“周流之气”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职,以求阴阳相济、气血归和,从而达到人即安和的状态。苓蔻人参汤出自《四圣心源》,为治疗泄利的经典方剂,其依理立方基于“木郁、土湿、水寒”的基本病机,通过条达肝气,益气补中,燥化水湿,以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甚至治愈疾病,为临床治疗UC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后世医者的进一步研悟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巨刺针法是一种"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方法。本文从人体的左右阴阳平衡来进一步说明经脉的左右阴阳平衡,并对巨刺针法的定义、临床应用、影响巨刺的因素分别进行了阐述,对巨刺针法中体现的经脉左右阴阳平衡的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便使巨刺针法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