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无(A组)与有(B、C组)血管病变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121例2型DM患者被随机分为A、B、C3组,A组不伴有血管病变,42例;B组伴有微血管病变,39例;C组伴大血管病变,4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40例。测定各组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M在A、B、C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B、C组又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T-1、vWF水平在B、C组高于对照组及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DM在血管并发症出现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随着血管病变的发生内皮功能损伤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4例(A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6例(B组)、健康人群对照组43例(C组)。采用高分辨超声分别测定三组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分别检测血管活性因子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结果 ①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FMD、NO明显降低,ET明显升高。②B组FMD、NO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ET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害明显,合并2型糖尿病时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LLA)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71例T2DM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LLA严重程度分为:无LLA 26例、轻度17例、中度15例、重度13例;另选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代表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血浆MCP-1、vWF水平,糖尿病无LLA组明显高于NC组,有LLA组明显高于无LLA组, 以及各LLA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LLA亚组下肢血管评分与血浆MCP-1(r=0.926,P<0.01)、vWF(r=0.942,P<0.01)水平正相关.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细胞,血浆内皮素值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及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变化在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测定60例DM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 DM患者CEC数和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伴微血管病变者增高更明显。两者均民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两者同共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随机抽选60例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微血管并发症分为2组:微血管并发症组30例和无微血管并发症组30例,以24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选84例实验对象的血浆抵抗素浓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结果 (1)微血管并发症组组血浆抵抗素浓度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及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例病例的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血浆抵抗素浓度与FINS、HbAlc、HOMA-IR、TC、LDL-C正相关,与FPG、TG、BMI、HDL-C均无相关性.结论 空腹血浆抵抗素水平在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者中显著升高,并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程度有关、与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相关,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T2DM)是现代社会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无声杀手"之称,被认为是冠心病等危症〔1〕.大血管并发症在 T2DM 的各种并发症中约占 75%,是T2DM 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病变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病变基础均为动脉粥样硬化(AS),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D)被认为是AS解剖学改变出现之前的最早表现〔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在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时分泌量增多,是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的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T2DM患者进行vWF及MCP1检测,探讨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与内皮功能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抵抗素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抵抗素与 2型糖尿病 (T2DM )及其微血管病变的相互联系。方法 随机采集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 58例为试验组 ,分为不伴微血管病变 (NDC)组及伴微血管病变 (DMAP)组 ;对照组为 40例健康志愿者。记录所有的临床资料和生化资料。采集空腹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 (1 )T2DM有微血管病变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T2DM组有微血管病变者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与无微血管病变者 (P <0 0 5)。 (2 )采用相关分析在DMAP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FPG、HbA1c呈正相关 (P <0 0 1 ) ,与血浆TG、Homa IR、FINS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结论 (1 )血清抵抗素水平与T2DM微血管病变存在一定的联系 ,抵抗素可能在T2DM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初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7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68例初发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70名健康对象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并测量肱动脉内径变化。比较两组颈动脉IMT值、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早期反向血流峰值速度(PRV)、动脉搏动指数(P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肱动脉内径[基础内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NMD)],并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值与肱动脉内皮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IM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DV、PSV、PRV、PI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肱动脉基础内径、NM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MD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9.
血管病变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的血管修复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创伤愈合能力受损和缺血时侧支循环形成减少,而内皮祖细胞(EPC)在这些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EPC在人和动物模型已经显示能促进血管新生和再内皮化,表明它在维持内皮完整性中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的变化及其在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大血管病变者43例,无大血管病变者17例)和31例对照者的血浆ET-1的浓度. 结果 (1)2型糖尿病组的血浆ET-1浓度高于对照组,且有大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ET-1浓度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相关性,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相关. 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ET-1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可作为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2)HDL-C、HbA1c、TG水平和ET-1有协同作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强调控制血糖、降低血TG和升高HDL-C,以延缓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与T2DM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74例老年T2DM患者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T2DMⅠ组(无微血管病变)及T2DMⅡ组(合并微血管病变),用循环酶法测定2组患者的Hcy水平,并与28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T2DMⅡ组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T2DMⅠ组。T2DMⅡ组高Hcy血症(Hcy>15μmol/L)的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10.1%)及T2DMⅠ组(23.8%)明显升高(P<0.01)。(2)Hcy升高的T2DM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肌酐(Cr)及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高于Hcy正常的T2DM患者(P<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T2DM微血管病变有关(P<0.01,OR=1.055)。结论Hcy与老年T2DM微血管病变有关,可能是T2DM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糖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剑英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11):1013-10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与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2型DM有或无血管病变者分为3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G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1)2型DM有血管并发症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2型DM患者血脂测定显示TG、LDL—C及TC升高者分别占77.38%、51.19%和41.67%。其中有血管并发症者TG、LDL—C及TC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DM患者40%以上有血脂异常,其中有血管并发症者的血糖、TG、LDL—C及TC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 相似文献
13.
吕祖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2):95-9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患者MPV(血小板体积)及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73例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73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检测,统计其血小板计数及MPV、PDW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寻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数据均较对照组有差异,其中观察组PLT为(89.42±35.7)×109/L,MPV为(18.33±4.01)fl,PDW为(15.17±1.51),P-LCR为(26.17±1.51)%,对照组对应数据为(151.08±20.7)×109/L、(11.96±1.07)fl、(16.34±0.97)fl和(36.51±6.0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伴血小板参数异常,及早检测血小板,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有很多学说。本文旨在通过对C肽、凝血因子、血小板、D-二聚体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作用的综述,来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氧化氮 (NO)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人体内一氧化氮水平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我们采用镉还原法 ,通过对 46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硝酸盐 (NO3)水平的测定 ,判定病人体内 NO水平 ,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糖尿病组 :根据 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随机选择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 46例 ,男 2 1例 ,女 2 5例 ,年龄 5 2 .0± 3.7岁 ,病程 8.3± 4.7年。其中 ,合并大血管病变组 2 0例 ,微血管病变组 2 4例 ,同时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组 6例 ,无并发症组 8例。大血…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科1999~2004年的60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微血管病变组396例,无微血管病变组211例.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年龄、病程、T-CHO、TG、FBG、2hPG、HbA1c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DM)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且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大血管病变性质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大血管;而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肾脏、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与防治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2型糖尿病(T2DM)的广泛代谢异常引起血管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降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1型糖尿病早期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已降低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 1型糖尿病(DM)早期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 22例无血管并发症的 1型DM患者和 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个体。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GNT)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1型DM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为 3. 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 87% (P<0. 05)。基础血管内径、基础血流、GNT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早期 1型DM患者就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馒头餐-胰岛素释放试验对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并发症56例,无微血管并发症59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血糖、胰岛素测定,计算血糖、胰岛素曲线面积、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并进行了比较。结果 糖尿病两组各时相血糖值及血糖面积均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各时相血糖值及血糖面积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均<0.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且各时相胰岛素值及胰岛素面积均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均<0.0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变与糖尿病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分泌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严重的持续性高血糖。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严重的胰岛分泌功能障碍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