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桂琴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2):1524-1525
目的:探讨磁热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磁热振治疗仪HM-2SC-A+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观察治疗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间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热振能促进患者痉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肢体痉挛是阻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肯定,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针刺对痉挛相关神经递质及受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炎性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相关物质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探讨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有效途径,为针刺抗痉挛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刺拮抗肌侧腧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中风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因素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以针刺拮抗肌的方法来治疗中风后的肢体痉挛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7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Bobath疗法,观察组则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P<0.05);治疗后,两组CSI、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BI、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Bobath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热敏灸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血清S100β、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新Bobath技术及低频电刺激,研究组35例给予头针联合热敏灸治疗。每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检测并比较血清S100β、NGF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结束后两组ADL、FMA评分升高,MAS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GF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热敏灸可更加有效改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S100β、N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肢体痉挛在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会导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显著下降以及治疗成本显著上升。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归纳分析了与针刺抗卒中后痉挛潜在机制相关的传导通路、信号通路和反射通路,以期为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方案和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恩江  邓艳 《新中医》2021,53(16):74-77
目的:探讨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采用信封均等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予以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中医疗效、肢体功能恢复以及血清因子NSE恢复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NSE降低,FMA总分值升高,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可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恢复肢体功能,同时可控制血清因子NSE水平,以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94例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舌下针刺法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肢体痉挛状态、临床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可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的疗效。方法:60例中风肢体痉挛症患者,均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法治疗,持续治疗6个疗程。以患者肌张力(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3项评分之和为依据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5%,显著进步37%,进步24%,总有效率89%。结论: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疗效显著,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1.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20):132-135
目的:研究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 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透明信封法将其分为2 组各42 例。对照组行浮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3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肢体功能。结果:研究组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 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 评分、痉挛指数(CS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而半身不遂也称偏瘫。针刺及电针疗法具有良好的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了探讨不同针法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而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 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 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 05)。结论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卒中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极易形成卒中后肢体痉挛等后遗症,而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表现为肢体强硬、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行动生活。针刀作为一种针与刀相结合的新式针具,因其同时具有疏通经络、恢复力学平衡等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通过分析归纳近年来针刀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报道,获得对针刀疗法发展的思考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对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针刺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住院病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做指标,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锥体区能明显缓解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110-11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结果。方法:6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联合经筋剌法)和对照组(传统针刺法)各30例,治疗30天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和ALD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痉挛程度缓解有效率达8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AD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头针联合经筋刺法能降低卒中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痉挛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解痉方。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予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加用解痉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联合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试验组行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联合康复护理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痉挛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痉挛程度无显著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下肢痉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卒中后肢体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多加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醒脑开窍针刺介入时机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21年3月—2022年8月收诊的8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观察组(43例)在发病后48 h内开始介入针刺疗法,对照组(43例)则在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开始介入针刺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差异、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变化、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比对照组74.42%(32/43)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生活质量评估表(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疗后两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效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