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主要原因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方式多样且疗效显著。肠道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通过某种“特殊作用”将肠道和大脑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微生物、肠脑轴,许多物质可通过此轴影响该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基于此,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的作用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微生物、肠脑轴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脑肠轴与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药通过微生物调节骨关系对骨质疏松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疾病之一,“微生物-脑-肠轴”包括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脑-肠轴”在CRC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凭借中医思维优势,以中医整体观认识CRC,脑肠同治,在脑-心-神及肠-脾-肝2个方面对机体进行调节,维持“微生物-脑-肠轴”的相对平衡,进而防治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3.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肠轴”作为切入点,提出从肠治脑的方法,探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关。严重便秘造成的腹痛、排便困难甚至于大便失禁,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其精神健康也会造成进一步伤害。肠脑轴是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的一个双向沟通网络,近年研究发现,肠脑轴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疾病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微生态疗法有望通过影响肠脑轴调节肠道功能,改善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是临床上急危重症肝性脑病的早期阶段,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MHE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也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炎症介质学说有关。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关系,发现“脑-肠轴”参与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纵观中医学发展史,脏腑理论、中医八法、经络循行等理论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念。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为临床上诊治该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近年来其患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脑肠轴的异常变化相关,脑肠轴在脑系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脑肠轴通路中各个调控环节的研究现状、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二者之契合点以及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临床实验研究进行论述。当前中医药对脑缺血防治已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研究发现中药组方、中药单体、中药有效成分份和针灸治疗能有效调控脑肠轴通路,介导脑肠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调节,有效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保护脑肠屏障,从而对缺血性中风后的神经缺损、胃肠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脑梗死体积、改善脑功能。中医认为脾胃失调,酝酿痰瘀,痰瘀互结而气血运行不畅是中风的病机,从藏象学说、经络走行、经方等多个角度均认为脑和胃肠之间存在相关通路,中风发生时改善胃肠脏腑气机升降以达醒神通窍之效,这也遵循上病下治的治则,符合脑肠轴理论。脑肠轴理论和中医理论二者结合为将来脑缺血的治疗方案研究提供有效的方向和理论参考。现将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脑肠同调”法对调节胃肠微生态、改善胃肠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感、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等具有重叠作用,契合脑肠共病的患病模式,对脑肠互动异常疾病治疗具有优势。笔者系统梳理了脑肠互动异常脑肠疾病的研究现状与现存的关键问题,包括基础研究存在技术瓶颈、客观诊断标准缺乏、治疗方法有限与疾病管理困难等。并针对关键问题探讨“脑肠同调”思路指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消化心身疾病是一组以脑肠互动异常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生理、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相关。该类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患者反复就医,加重了医疗经济负担。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消化心身疾病的共性病机涉及“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失调(肠)”两方面,即脑肠共病,故提出“脑肠同调”治法。笔者认为临床中用于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辛开苦降调枢(脑)法、温肾健脾调枢(脑)法、健脾理气(疏肝)法、通腑调神法、心胃同治法均是脑肠同调。本文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论证了上述疗法为同时作用于脑、肠,希望能为脑肠同调的提出与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发病机制不明,许多假说仍需推敲,近年有学者提出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可以诱发偏头痛。文章从中医角度分析胃肠与头窍的关系,简述“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通过列举中医药影响肠道菌群防治偏头痛的研究,指明中医从胃肠论治偏头痛的可行性,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大脑与肠道疾病常相互影响,中医用“脑肠相通”理论阐述脑与肠的互通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阐述心肺与肠的相关性,从气血相关、经络相通、神志相合三方面阐明心肺与脑的相关性,认为心肺在“脑肠相通”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有效指导缺血性中风的辨治,为临床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络病”范畴,肺络、脑络、肠络之间以络脉相系,“肺”“脑”“肠”三者在生理及病理上紧密相连,形成“肺-脑-肠”轴环形体系。微生物群在“肺-脑-肠”轴之间进行多向交互串扰,微生物群失调影响IPF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多个环节。文章基于“肺-脑-肠”轴理论阐述微生物群失调影响IPF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为IP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提出脑肠轴这一信号通路,表示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途径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从中医角度来看,脑与肠在生理、病理、经络循行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平衡肠道菌群及脑肠轴可能对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脑肠轴、调节神经系统、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来治疗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基于此,在临床防治AD时,应注重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病。脑-肠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基于脑-肠轴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以脾立论,从“痰”“虚”“瘀”3个角度论述与心、与肝、与肾之关系,以祛瘀、化痰、补虚为法来治疗,为中医从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肠轴是近年来发现的肠道与中枢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途径介导,通过这些途径,肠道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中枢神经也可以调控胃肠道的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于中医理论而言,脑-肠轴是一种基于脏象学说的脏腑联系,对应的脏腑联系较为宽泛、抽象,包括脑与胃肠、肝脾、肾,故而可用补脾益肾、疏肝健脾、调肠治神等治法辨证论治相关脑病。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涵盖了脑卒中、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病症,现将从这几种常见的脑病出发,分别论述在中西医维度下对应的“脑-肠轴”机制,以期为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构思提供参考,提高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神"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我们提出"神—脑—肠同调"理论,阐释"神—脑—肠同调"理论的内涵与临床应用,重点阐释"神"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通过"神—脑—肠同调"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尤其功能性胃肠病(FGIDs),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