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腰椎稳定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予腰椎稳定肌群训练,观察组加用针灸疗法。结果:总有效率、JOA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腰椎稳定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尚德锋 《新中医》2016,48(7):134-136
目的:观察腰部夹脊穴加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腰背肌锻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行病变节段双侧夹脊穴温针灸治疗;对照组行病变节段双侧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发放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35%,对照组79.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镇痛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部夹脊穴加用温针灸能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后腰段多裂肌(LMM)脂肪浸润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4名接受PT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于PTED治疗48 h后开始接受两周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进行1次针刀(L3~L5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LMM脂肪浸润横截面积(CSA),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对各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4/L5及L3~S1总体节段LMM脂肪浸润CSA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L4/L5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术后1个月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磁热疗法联合腰部肌群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椎间盘源性腰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磁热疗法联合腰部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热疗法联合腰部肌群训练能明显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核心稳定训练。两组疗程均为20天,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腹部屈肌群、腰背部伸肌群峰力矩(PT)值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ODI值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ODI值少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腹部屈肌群、腰背部伸肌群的PT值均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腹部屈肌群、腰背部伸肌群的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较单纯手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迎随补泻手法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1天/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VAS、JOA评分、ODI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但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电针夹脊穴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腰椎稳定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施以腰椎稳定肌群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灸治疗,对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与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1个月后的JOA评分显著提升,VAS评分明显降低,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腰椎稳定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功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冰  冯圣一  端磊 《吉林中医药》2023,(9):1047-1050
目的 探究复元活血汤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椎体强化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2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核心力量训练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椎旁肌脂肪浸润比(FI)测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79.37%,50/63)高于对照组(55.56%,35/63)(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ODI指数得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疼痛VAS评分都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但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椎旁肌FI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FI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元活血汤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椎体强化术后康复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腰背疼痛,延缓肌肉萎缩,促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钙尔奇D600),1次2片,联合皮下注射鲑降钙素100 IU,隔日1次;电针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选取患者病椎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ADL评分较前升高(P>0.05),且电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108例LDH患者,治疗前均行MRI检查,测量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率(FI),根据结果分为A组(FI10%)、B组(10%≤FI≤20%)、C组(FI20%),每组36例。均采用电针治疗,穴取患侧L3~S1夹脊穴及大肠俞等,患侧L3、L5夹脊穴行电针(连续波,频率20 Hz),留针20 min,隔日1次,共治疗10次。观察各组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生理维度(PCS)、心理维度(MC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ODI评分降低(P0.05),PCS、MCS评分增加(P0.05)。治疗后,A组ODI评分低于B组、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PCS评分高于B组、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LDH患者疼痛、生理及心理健康,多裂肌脂肪浸润率可能是影响电针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C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33.3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夹脊穴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补肾健脾法联合顺势牵引对脾肾两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顺势牵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健脾法,疗程6个月。检测临床疗效、VAS评分、腰椎功能指标(JOA评分、ODI)、脊柱椎旁肌肌电图指标(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振幅、平均频率斜率)、疼痛介质因子(PEG2、5-HT、NPY)、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频率斜率、疼痛介质因子降低(P<0.05),JOA评分、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振幅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健脾法联合顺势牵引可安全有效地减轻脾肾两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椎旁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表面肌电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治疗,两组均完成4周治疗,疗程完毕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表面肌电水平、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表面肌电RMS、MF、MP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4周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夹脊穴穴位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或阿是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夹脊穴穴位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SF-36评分、VA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对照组SF-36评分低于治疗组,VAS评分高于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86/93),高于对照组的79.6%(74/93)(P0.05)。结论:火针联合夹脊穴穴位注射聚肌胞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电针夹脊穴或阿是穴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对照组为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定,并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ND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深屈肌训练可减轻患者颈痛强度及改善颈椎功能,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筋膜链推拿手法对腰椎管狭窄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已完成本研究治疗疗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肌筋膜链推拿手法结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并统计分析治疗前、治疗24周后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椎体间活动度、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椎体间相对位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筋膜链理论运用推拿手法可稳定腰椎基本结构,纠正病变椎体微循环,清除神经血管水肿,相对扩大狭窄的椎管,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14)
目的 观察铍针联合椎旁椎间孔药物注射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9例。2组均予平卧硬板床、中频脉冲电基础理疗,对照组采用椎旁椎间孔药物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铍针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3项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总有效率达93. 10%。结论 铍针联合椎旁椎间孔药物注射相较于单纯椎旁椎间孔注射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最根本的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安全可靠,且操作简便,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9例)则采取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7 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相当,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USS评分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2.04%)低于对照组(14.29%),治疗满意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骨折愈合好,胸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臭氧夹脊穴注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联合臭氧夹脊穴注射,连续治疗半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PRI、VAS、PP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以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夹脊穴注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可提高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