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动脉瘤(PA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007 3%。通常没有特异性的体征,咳嗽或呼吸困难可能是其首发症状。发生肺动脉夹层或瘤体破裂时,可突发胸痛,咯血、窒息、心包填塞等是最常见的死因,所以需要积极的外科干预。该文报道3例PAA患者,均以呼吸困难就诊。术前检查发现肺动脉瘤累及主肺动脉及其左、右分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素涵  李忻  陈浩  余开湖 《山东医药》2010,50(35):22-22
肺动脉瘤(PAA)为一种罕见的局限性血管扩张性疾病,多合并肺动脉壁一层或多层变性坏死,尸检发生率为0.073‰。2009年12月,我们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肺动脉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肺部高压的支气管动脉与肺静脉构成体循环,低压的肺动脉与肺静脉构成肺循环,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和肺静脉三种血管构成肺部两套循环系统。体循环的高压动脉形成动静脉畸形包括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畸形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的供养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极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引发大咯血。而肺动脉瘤少见,易被漏诊,肺动脉瘤的血供可单独来源于肺循环或体循环,也可同时累及肺循环和体循环,肺动脉瘤破裂大咯血单纯体循环动脉栓塞难以控制。因此,要重视大咯血患者肺动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K=0.730,K=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256层螺旋CT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100%,2D—DSA为89.1%,CTA为87.3%。3D-DSA与CTA比较,P〈0.05;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均〈0.01。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刚性模型的壁剪切力分布。方法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颅内动脉瘤患哲CT血管成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和CFX软件进行三维刚性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与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相关的壁剪切力。结果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刚性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动脉瘤壁剪切力的变化过程。血流直接冲击瘤颈区域为高剪切力区(〉3Pa),最高处达7.92Pa;在冲击瘤颈后,血流开始减速区域为中剪切力区(1.5~3Pa),低剪切力区(0.5~1.4Pa)主要为血流减速后流经区域,极低剪切力区(〈0.5Pa)主要为瘤顶区,最低处为0.07Pa。在1个心动周期内,动脉瘤壁剪切力与血流速度的变化较一致。结论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型可形象地分析动脉瘤壁的剪切力情况,可能为进一步分析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及破裂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8.
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 ILD)的诊断价值。方法报道168例D ILD患者,其中行TBLB病理检查确诊45例(26.79%),分析患者性别、病理诊断构成比及误诊情况等。结果 45例患者中,误诊为非特异性肺炎8例,肺结核6例,肺癌5例,肺淋巴瘤4例,肺动脉高压3例,气道中心纤维化2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27 vs 18,P〈0.01)。D ILD患者中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最多(32例),其次是结缔组织病相关D ILD(8例)、结节病(5例)。结论 TBLB是诊断D ILD的有效手段,对D ILD的鉴别诊断和分类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可见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均接受CTA与2D DSA、3D DSA检测,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3D DS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优于2D DSA(P<0.05);CTA、3D DSA的误诊率均明显低于2D DSA(P<0.05);2D DSA在颅内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明显低于CTA,3D DSA明显优于CTA(P<0.05)。结论2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与CTA相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其在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的应用价值优于2D 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之间的关系方面与CTA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肺静脉闭塞病(pulmonaryvenoocclusivedisease,PVOD)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于PVOD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遗传背景和血流动力学,有5%~10%的患者被初步考虑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PVOD必须通过活检来确定诊断,但因肺活检存在着高风险,因此,一般是通过胸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computedtomography,HRCT)、动脉血气、肺功能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等临床诊断PVOD。现将1例通过肺活检病理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及相关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切除范围对患者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术中直接测量并记录52例肺叶切除(A组)和19例全肺切除(B组)患者肺动脉压。术前1周和术后10-12 d分别对A组的35例患者和B组的1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量肺动脉压和右心排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升高,与术前比较,P均〈0.01。术后B组肺动脉压为(19.82±2.67)mmHg,与A组(16.84±3.31)mmHg相比,P〈0.05。结论肺切除术后患者肺动脉压升高,且升高程度随着肺切除范围的扩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脑血管造影,特别是脑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时3D技术的应用,及其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及瘤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5例选择性脑动脉造影病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3D技术进行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5例中有23例(92%)清晰显示病变与血管的关系,2例(8%)无法清晰显示。结论3D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与血管的关系,有助于病变风险性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和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对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所有25例患者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均达到了完全栓塞(19例)或次全栓塞(6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载瘤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GOS评分均在3分以上,无死亡病例。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及狭窄,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证明用于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3D打印聚醚醚酮(PEEK)材料血管外支架的三维建模和制作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以37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对象,利用患者的CT影像数据,分别对左肾静脉(LRV)受压迫处的动脉和静脉部分进行三维重建并进行3D打印。根据患者动静脉三维数字模型设计血管外支架,并利用PEEK材料进行3D打印。将3D打印PEEK材料血管外支架在1:1动静脉模型上模拟置入并进行术前规划。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复查数据。 结果 术前CT影像上测得LRV狭窄处直径均值为(2.81 ± 1.67) mm,动静脉三维数字模型上测得其均值为(2.85 ± 1.59)mm,误差绝对值为(0.17 ± 0.21)mm。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显示,LRV狭窄处直径(P < 0.01)、LRV肾门处直径与狭窄处比值(P < 0.01)以及LRV肾门处血流速度(P < 0.05)均有显著性差异。37位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其中有22位症状完全消失,15位症状明显缓解。CT影像显示支架位置稳定,无移位。 结论 用于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3D打印PEEK材料血管外支架的建模及制作程序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基于3D ResUNet的深度学习(DL)颅内动脉瘤自动测量模型对颅内不同长径动脉瘤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根据CT血管成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长径分为小长径组(长径5 mm)69例和大长径组(长径≥5 mm)87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患者的头颅影像资料,由1位高年资影像医师独立盲法阅片,且由另1位高年资医师审核结果。采用DL模型3D ResUNet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载瘤血管定位、动脉瘤检出和瘤体长径测量。以DSA为标准,评估DL模型和影像医师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检出率及测量性能。结果 DSA、DL模型与影像医师分别对小长径组和大长径组瘤体长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82(3.97,4.01)mm vs 3.76(3.74,3.94)mm vs 3.87(3.72,4.01)mm, 8.45(7.82,9.76)mm vs 9.04(8.93,9.97)mm vs 9.12(8.07,10.16)mm,P0.05]。以DSA检查为标准,影像医师检查瘤体长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略高于DL模型(P0.05)。在小长径组中,DL模型与DSA检查,DL模型与高年资影像医师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95%CI:0.683~0.714)、0.929(95%CI:0.876~0.960);在大长径组中,DL模型与DSA检查,DL模型与高年资影像医师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95%CI:0.804~0.857)、0.940(95%CI:0.894~0.966)。结论基于DL自动测量模型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和长径测量效能上接近高年资影像医师的判别水平,可辅助临床医师进行颅内动脉瘤载瘤血管节段检出和瘤体长径测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白塞病(BD)合并肺大血管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1月至2008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BD合并肺大血管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D患者共418例,其中肺部大血管受累共13例。13例肺部大血管受累患者平均年龄(37.5±12)岁,肺部临床表现为咯血10例(69.2%),呼吸困难8例(61.5%)。CT肺血管成像示肺动脉瘤形成7例(53.8%),单纯肺动脉(或静脉)闭塞6例(46.2%),肺血管内血栓形成6例(46.2%)。全部患者均采用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5例进行激素冲击治疗;4例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平均随访(3±1.6)年,随访率为92.3%;肺大血管受累患者的3年存活率为83.9%。结论BD累及肺部大血管临床表现多样;CT肺血管成像为诊断的主要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大小与瘤腔和载瘤动脉内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5个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资料存入计算机内,用图像处理软件测出图像中选定区域像素随时间变化的密度值,并绘成时间一密度曲线,从曲线方程中求出曲线的流入系数K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大小动脉瘤腔内的血流速度。结果标志瘤腔内血流速度的动脉瘤中心区域Ka值(ACKa值)与动脉瘤大小呈负相关,r=-0.521,P=0.046(双侧)。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内标志血流速度的Ka值(PKa值)无相关性,r=0.107,P=0.704(双侧)。结论动脉瘤腔越大,动脉瘤中心部位的血流越慢;动脉瘤腔越小,血流速度衰减越少,瘤腔中心区的血流速度越快。而载瘤动脉内的血流速度与动脉瘤大小无关。这一结果可用于评估动脉瘤的自然转归、栓塞治疗效果,并能对动脉瘤的复发原因做出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制3D打印定位器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前穿刺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8例需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治疗的肺小结节患者,根据术前使用穿刺定位装置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CT引导下采用自制3D打印定位器定位,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传统钢丝定位.记录并比较两组穿刺总时间、CT检查次数、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Q/V)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断和定量评价中的价值。方法78例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了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且既往无急性肺栓塞病史。所有患者均接受Q/V显像,并以肺动脉造影确诊,分别计算Q/V显像对CTEPH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肺动脉造影确诊为CTEPH患者的肺灌注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并对PPDs%分别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收缩压(SPAP)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以高度可能分级作为CTEPH的诊断标准,Q/V显像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6.0%,81.1%和86.9%;而如果将高度和中度可能分级均作为CTEPH的判断依据,则分别为100%,69.8%和79.5%。PPDs%与mPAP和SPAP均具有直线相关性,PPDs%与mPAP,r=0.538,P〈0.01;PPDs%与SPAP,r=0.456,P〈0.05。结论Q/V显像是CTEPH诊断和定量评价的有价值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