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3.
李蒂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17
“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阴火与元气相互制约关系时所提出的理论,从而使后世医家更加明确了“元气”与“火”的基本概念、“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李东垣通过自己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理论,是他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依据。东垣治疗内伤发热诸证的方剂,都是依据这一原则定出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等,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李东垣既然抛开《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在火字前冠以“阴”字,则说明经典中已有“火”的概念不足以表达其本质内涵。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与“阴火”理论的立论关系,可以得出“阴火”概念的指向为“病起于阴者”。“阴火”理论重要的病理机制是:“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不及,导致“脾胃之气下流,湿气闷塞其下”,其核心病机正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在中焦脾胃的具体体现。李东垣论治“阴火”的理法思维与“甘温除大热”不同,当加以区分,组方之法为“辛甘温为主,佐助用苦”,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阴火”理论的关系,笔者认为,“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符合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方药与麻黄升麻汤和奔豚汤在理法思维上具有相同的方证规律。  相似文献   

6.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阴火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颇多,其中以阴火理论素受争议.本文联系前人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及治法方面探讨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阴火乃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产生的内生虚火.其病机在于脾胃虚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虚衰而心火独亢,心火为君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致肝火亦亢盛,肝火又可横逆犯脾胃,使元气愈虚,火愈旺,火愈旺,而元气愈虚的恶果,深究其根在于脾胃虚损.治法方面除甘温除热外,尚有甘寒泻火,以补李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李东垣阴火理论是临床常用的理论之一,产生于金元之河北易水。金元战乱,民众生活极不安定,因贫困而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伤及脾胃之病极多,加之借用外感方法治疗内伤杂病而误治者屡见不鲜,这都促使李东垣详辨外感和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疗内伤不足之证,从而形成了阴火理论。1阴火概念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本著作中,使用"阴火"一词共43处,  相似文献   

9.
论李杲“阴火”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也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认为:“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构成了李杲“脾胃学说”的三纲鼎立之势,这些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就李杲“阴火”的形成、性质以及治疗等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气虚发热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  相似文献   

11.
当今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古代不尽相同。临床发现糖尿病病机主要包括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元气不足,阴火上乘能解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成。应用东垣辛甘助阳、升阳散火、甘温甘寒除热的方法能为当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目病多火”之说,指出火有阴阳之别,内伤外感之殊。阴火多由饮食劳倦,脾胃元气虚弱所致。治疗阴火眼病,重在调理脾胃,当以益气升阳为主。并从理论上阐述和临床治验上论证了“阳升则火散”、“健脾则热除”、“补气则燥平”三个治疗论点。  相似文献   

13.
"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李东垣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阴火致消"独创升阳散火法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意义深远。本文从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入手,就阴火理论对消渴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与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SARS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则、方药与李东垣“内伤病”的比较学研究 ,认为李东垣所说的“内伤病”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传染病 ,李东垣的医学观点和经验值得当前SARS类传染病诊治时借鉴。并提出李东垣代表的“补土学派”应称为“补脾泻火派” ,李东垣医学的代表方不是补中益气汤 ,而应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15.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是疳证等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当以益气、升阳、泻火为法,并根据脾虚气陷、阴火上乘所产生的热毒、湿浊、痰瘀等病邪而作随证加减,方选李氏"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准确判断气虚、阳陷、火郁或者其它病邪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诊治疳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胡臻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独创阴火理论指导内伤脾胃而导致的诸多疾病,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被后世誉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经典名方,用药符合四时脏腑运行规律,将补脾胃,伏阴火,甘温除热之法运用于中。  相似文献   

19.
正升阳益胃汤乃李东垣所创,为专治肺之脾胃虚方,所治病机为肺脾气虚、内生湿热、外感风寒湿邪。现代临床医生多取李东垣之长而将升阳益胃汤应用于脾胃内伤病症的治疗中,却忽略了李东垣创制本方意为肺脾同治。导师薛汉荣教授临证擅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肺脾气虚、内生湿热、外感  相似文献   

20.
陈宽厚 《新中医》2015,47(2):306-307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白芍、独活、羌活、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立方依据于"火郁发之"之理论。李东垣创造性地将"火"分为阴火、阳火,并创立阴火论,升阳散火汤中所涉及之火即为阴火,由脾胃虚陷所致。笔者谨守病机之旨,以升阳、散火、补中为基本治则,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疑难疾患,颇感应手,兹举隅如下。1发热案张某,男,36岁,2011年8月20日初诊。自诉发热1月余,初因贪凉饮冷,后即出现身热,手足尤甚,烦躁、测体温38℃左右,血常规未见异常,曾输注头孢噻肟钠、病毒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