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分为单纯室性早搏组和左室扩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左室扩大组男性更为多见(60.78% vs.34.75% P<0.01)、体重指数更高(25.22±4.31 vs. 22.94±3.85 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836.19±345.61 vs 762.12±165.71 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60.78% vs.18.44% P<0.01)。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结论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较为常见,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成功后再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与直接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术中直接复律效果,探索更适宜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人群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5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前是否经同经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且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分为2组。A组术前经同经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后再发房颤,再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16例,B组未行电复律,直接射频消融术治疗38例,比较2组术中射频消融直接恢复窦性心律比率及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率。结果 术中直接复律率A组高于B组(56.2% VS 26.3% p =0.035)6个月复发率A组低于B组(18.8% VS 47.3%, p =0.045)。结论 经电复律后可较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复律成功率较高,早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升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采用放免方法测定IL-6和IL-1β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CD40L水平[(4.923±3.41)ng/m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sCD40L水平[(5.387±3.04)n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2.856±2.34)ng/ml,P<0.05]和对照组患者[(2.221±2.42)ng/ml,P<0.01]。ACS患者sCD40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49,P=0.008),与IL-1β无相关性(r=0.258,P=0.183),而SAP和对照组患者sCD40L与IL-6、IL-1β无相关性。同时ACS患者sCD40L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相关性(r=0.471,P=0.01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与IL-6、IL-1β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与ACS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氟伐他汀前后血浆IL-6及MCP-1水平。同时选择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浆IL-6[(24.13±6.24)ng/ml]、MCP-1[(18.95±4.53)p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97±5.67)ng/ml和(14.35±4.28)pg/L,P均〈0.01;服用氟伐他汀4周后,ACS组血浆IL-6(19.56±5.87)ng/ml及MCP-1(14.85±4.38)pg/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有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特发性室性早搏(PVC)不同早搏负荷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根据早搏负荷,将91例特发性PVC患者分为低负荷组32例、中负荷组37例、高负荷组22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TO、TS均明显改善(P均〈0.01),以低负荷组改善最大,中负荷组次之,高负荷组最小。结论 RFCA能改善特发性PVC患者的HRT,且随早搏负荷增大其改善程度减弱;HRT改善可作为RFCA治疗特发性PVC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CD40L及白细胞介素(IL)-8表达的影响。方法:PCI术后的50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25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CD40L及IL-8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中药治疗组CD40L[(1.60±0.62)ng/ml比(1.35±0.49)ng/ml]及IL-8[(6.03±0.69)ng/ml比(5.33±0.62)ng/ml]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中药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92%比72%,P〈0.05)。结论:解毒活血中药能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清CD40-L及IL-8的表达水平,能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颜世香 《山东医药》2006,46(20):46-47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5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1例(SAP组),正常健康体检者28例(/E常对照组),前两组口服普伐他汀20mg/d,连用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浆sCD40L及MMP-9显著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SAP组MMP-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AP组sCD40L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ACS组血浆sCD40L及MMP-9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SAP组MMP-9显著下降(P〈0.05),sCD40L无明显改变(P〉0.05)。认为sCD40L及MMP-9升高可能与AC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sCD40L及MMP-9可作为ACS诊断及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普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sCD40L及MMP-9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讨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采用ELISA检测31例健康人(NC组)、47例T2DM患者(DM组)和51例T2DM并大血管病变患者(DM+MAP组)血浆CD40L、ICAM-1。三组CD40L和ICAM-1均依次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浆CD40L与ICAM-1呈正相关。提示血浆CD40L、ICAM-1表达的增加与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例、ACS20例、正常对照15例,所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免疫增强的透视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结果:ACS组血小板CD40L的平均荧光强度(17.26±7.62)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0.81±2.94,P<0.01)和正常对照组(8.78±4.13,P<0.01)。ACS组血浆hs-CPR水平(8.11±6.67)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79±1.24)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8±1.29)mg/L,P<0.01]。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40L及血浆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40L与血浆TC呈正相关(r=0.289,P<0.05)。与血浆hs-CPR、HDL、LDL、TG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血浆hs-CRP水平明显增高,血小板CD40L可能是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儿童功能性室性早搏是否应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的52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儿进行了5年的系统随访。根据患儿是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用药组18例和未用药组34例;根据室性早搏的频率分为高频组(≥10次/分)21例和低频组(〈10次/分)31例。分别比较用药组和未用药组、高频组和低频组患儿室性早搏的转归。结果用药组有13例早搏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17.41月,3例好转,1例不变,1例恶化(早搏频率增加);未用药组有29例早搏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15.32月,2例好转,3例不变,无恶化病例。两组间早搏消失、好转、不变和恶化率以及早搏消失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频组有17例早搏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14.65月,2例好转,2倒不变,元恶化病例;低频组有25例早搏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17.27月,3例好转,2例不变,1例恶化。两组问早搏消失、好转、不变和恶化率以及早搏消失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室性早搏不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浆s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114例ACS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组、40mg/d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治疗前及治疗7d后分别测定ACS患者血浆sOX40L,hs—CRP及血脂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sOX40L,hs.CRP及血脂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阿托伐他汀20mg/d组和40mg/d组血浆sOX40L,hs.CRP浓度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O.05);40mg/d组治疗后血浆sOX40L,hs.CRP浓度低于2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X40L:(274.55±24.32)pg·L^-1vs(318.13±55.03)Pg·L^-1,P〈0.05;hs.CRP:(3.02±2.55)mg·L^-1vs(4.46±1.22)mg·L^-1,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20mg/d组和40mg/d组数据合并后sOX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712,P〈O.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两组数据合后sOX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748,P〈O.01)。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sOX40L及hs—CRP浓度.具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62岁,2年前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我院行三维标测指导下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术式为环肺静脉消融术,术后随访22个月未再发生房性心律失常,2个月前患者突发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提示为左心房来源的心房扑动(图1),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未能复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和Blimp1 mRNA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45名作为对照。取外周静脉血分离PBMC和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21水平,分析DAS28、抗CCP抗体与IL-21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PBMCs中Blimp1 mRNA表达量;使用IL-21、CD40L刺激PBMCs72 h后检测Blimp1 mRNA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138+细胞比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IL-2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IL-21含量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8、抗CCP抗体具有明显相关性(r=0.769、0.785,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s中Blimp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21、CD40L体外刺激后,对照组与CD40L组Blimp1 mRNA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CD40L组Blim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21+CD40L组明显高于IL-21组(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IL-21+CD40L组CD13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D40L组和IL-21组(P<0.05)。结论 IL-21可促进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s中Blimp1 mRNA表达,IL-21与CD40L协同作用可通过调节Blimp1 mRNA表达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并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 目的:观察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频繁室性早搏患者,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能否改善患者心功能。方法:入选从2014年3月-2016年5月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大于1万/24h)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消融组,一组为药物治疗组。导管消融组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药物组只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衰症状和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药物治疗组的室性早搏的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若效果不佳,加用胺碘酮。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所有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门诊随访一次,随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接受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功能分级评估。结果:共入选102例患者,其中导管消融组50例,药物治疗组52例。平均随访16±5.6个月,导管消融组手术成功率94%(包含二次手术患者),室性早搏数量(15672±4567个/24h vs 1001±234个/24h)明显减少,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2.6±1.1 VS 1.4±0.5 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0.33±0.07 vs 0.43±0.03)。药物治疗组随访结束时早搏数量(15373±3556个/24h vs 14980±3789个/24h),心功能分级(2.7±1.0 VS 2.9±0.8 p=0.12),和左室射血分数(0.34±0.06vs 0.30±0.05)无明显改变。导管消融组的心功能(1.4±0.5 vs 2.9±0.8 p=0.001) 、左室舒张末内径(57±4mm vs 67±9m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0.43±0.03 vs 0.30±0.05 p=0.001)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药物治疗,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5.
毛庆  李浪  梁秀琳 《心脏杂志》2008,20(6):725-727
目的观察血小板表达的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系统(CD40-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05∶00、10∶00分别抽取肘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CD40、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①UAP组和AMI组血小板CD40、CD40L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②UAP组和AMI组05∶00CD40L较10∶00高(P<0.05),对照组两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③3组血小板CD40两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CS血小板表达的CD40及CD40L增高,且血小板CD40L呈现出昼夜节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以及瑞舒伐他汀对二者的干预作用.方法 纳入2011年3月~2011年1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行冠脉造影确诊ACS患者55例(ACS组),同期纳入胸痛行冠脉造影但结果正常者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IL-6和MMP-9水平,比较两组差异;ACS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4周后再次检测IL-6和MMP-9血浆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组IL-6和MMP-9水平均较高[分别为:(23.76±5.78)ng/ml vs.(17.56±5.34)ng/ml和(19.87±5.68)mg/L vs.(16.59±5.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4周后血浆IL-6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瑞舒伐他汀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其下游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155例,按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77例,将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MI组和UAP组再随机分为40mg组(38例和39例)和20mg组(40例和38例),各组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LRP3及其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结果AMI组血清NLRP3、IL-1β、IL-18水平高于UAP组和对照组[(254.25±130.58)μg/L vs (142.72±50.27)μg/L vs (58.76±30.66)μg/L;(5.27±2.15)μg/L vs (4.52±1.72)μg/L vs (2.86±1.61)μg/L;(25.46±8.42)μg/L vs (14.73±6.87)μg/L vs (8.62±2.65)μg/L,P0.05],且UAP组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P组不同剂量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40mg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20mg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高表达NLRP3及其下游因子,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降低ACS患者NLRP3及其下游因子,并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彤  刘小青  范谦  王真 《山东医药》2010,50(8):16-17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负荷指标与可溶性CD40配体(CD40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近期来我院就诊的老年胸痛患者149例,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和排除冠心病组(对照组,35例),同时抽血检测血清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老年UAP和AMI患者血清CD柏L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0.01),老年ACS患者血清CD40L和hsCRP水平存在明确相关性(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存在显著的炎症负荷指标与可溶性CD40L水平增高,两者血清浓度表达明显相关;CD40L通路可能是传递炎症负荷信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顿抑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房顿抑的关系。方法将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分为慢性房颤组68例和窦律组103例。将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比较房颤组复律前与窦律组、以及复律前后血浆hsCRP水平。结果房颤组患者复律前较窦律患者hsCRP升高,分别为(6.3±1.2)mg/L和(2.3±0.4)mg/L;复律后hsCRP为(13.6±3.7)mg/L,较复律前升高。结论慢性房颤患者hsCRP升高,且hsCRP与心房顿抑相关,是心房顿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ACS75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和陈旧心肌梗死(OMI)60例(非ACS组)、冠脉正常者55例(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浆IL-18和MMP-1,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CS组血浆炎性因子IL-18、MMP-1和hs-CRP高于非ACS组和对照组(P<0.05);ACS组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1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发生率高于非ACS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IL-18、hs-CRP是老年ACS的独立危险因素;②IL-18、MMP-1和hs-CRP升高并心脏功能异常的老年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冠脉粥样斑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