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我国人来源和动物来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及遗传特征,为耐药性产生来源提供线索。方法 对2007-2017年分离的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2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对全部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ResFinder和PlasmidFinder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和质粒型别鉴定,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间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10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对多种药物都呈现高水平耐药,且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的耐药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阿奇霉素动物分离株耐药率高于人源株。IncH家族为印第安纳沙门菌携带质粒主要型别,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一致率在95%以上。基于核心基因组SNPs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印第安纳沙门菌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动物分离株与人分离株交叉分布,部分动物株与人源株聚集在一起。结论 我国人源及动物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均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潜在的交互传播,提示我们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型副伤寒、猪霍乱以及汤卜逊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要点,评价不同诊断血清的鉴定能力。方法用三家不同生产厂家的沙门菌诊断血清对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三株标准株以及GSS中国区监测的疑似丙型副伤寒暴发分离株、猪霍乱和汤卜逊沙门菌进行血清鉴定,同时利用PCR、生化、以及MLST分型分析对这些菌株进行辅助分析。结果血清分型显示暴发菌株为汤卜逊沙门菌,那些原来鉴定为猪霍乱沙门菌的菌株也是汤卜逊沙门菌;PCR结果显示这些暴发菌株和散发菌株的Vi基因为阴性;还发现某些诊断血清的H:c因子血清能够与H:k抗原发生交叉凝集,从而导致血清型的误判;另外,MLST分型分析显示这些汤卜逊沙门菌菌株与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等沙门菌之间有差异;卫矛醇、粘液酸和H2S三种生化反应显示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生化差别。结论近期我国报告为丙型副伤寒的暴发中,需要鉴定是否为汤卜逊沙门菌所致,注意诊断血清的交叉反应所致的误判,可用生化鉴定、MLST分型分析以及PCR等方法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汤卜逊沙门菌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市汤卜逊沙门菌暴发菌株的流行特征。方法调查和收集本地区在全球沙门菌监测(GSS)腹泻病例中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散发和暴发病例的菌株,并经过系统表型鉴定和耐药性分析;脉冲凝胶电泳(PFGE)选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聚类软件选用BioNumerics4.0软件。结果2007年GSS分离汤卜逊沙门菌22株,在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型的确诊腹泻病例中排第3位,2007年黄浦区中心医院报告的8株集聚性腹泻病例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对四环素、奥格门丁、氨苄西林、氯霉素、萘啶酸、磺胺异恶唑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耐药谱明显高于其他散发病例菌株。20株腹泻株和2株食品被PFGE图谱分为15个带型,其中8株暴发菌株显示单一PFGE图谱,其余14个PFGE带型的菌株均仅有1株,分别来自汤卜逊沙门菌散发菌株(12株)和食品株(2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不高。结论2007年10月上海市黄浦区某工地发生的1起暴发病例是由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汤卜逊沙门菌的多重耐药克隆株引起的,PFGE技术可以通过菌株之间的分子同源性关系来证实监测病例中存在的局部暴发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佛山及其周边地区水禽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分布特征,为防控水禽沙门菌病与制定公共卫生安全措施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本试验对发病水禽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特性鉴定、PCR方法鉴定获得30株水禽沙门菌,以玻片凝集反应法作血清型鉴定。结果 30株水禽沙门菌的血清型含4(B、D、C1、E1 )个群别7种血清型,B群有25株沙门菌分离株,包括19株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3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hi)、2株印第安纳沙门菌(S.Indiana)、1株斯坦利沙门菌(S.Stanley);D群有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1株;C1群有2株波茨坦沙门菌(S.Potsdam);E1群有2株明斯特沙门菌(S.Muenster)。结论 30株水禽沙门菌分离株均为人兽共患血清型,其中B群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对于水禽感染沙门菌病的防控,应优先考虑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耐药情况,并研究其分子学特征。方法 对河南省腹泻粪便中分离的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通过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筛选产ESBLs菌株;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情况,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耐药严重,其中有16株为产ESBLs菌株。16株产ESBLs菌株均携带CTX-M型耐药基因,并检测出OXA型和TEM型耐药基因;其中9株菌可将CTX-M基因通过质粒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药敏分析发现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发生共转移。16株产ESBLs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经XbaⅠ酶切后共分为14种带型,无明显的优势带型。结论 检出产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基因型具有多样性,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成都市人源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 为监测与预防沙门菌感染提供资料。方法 收集35株成都市人源沙门菌(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进行血清型预测、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预测、毒力因子注释及分布分析。结果 35株沙门菌分离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共预测到5种血清型,包括15株I 4,[5],12:i:-沙门菌(13株为ST34、2株为新ST型)、12株鼠伤寒沙门菌(ST19)、5株肠炎沙门菌(ST11)、2株德比沙门菌(ST40)与1株火鸡沙门菌(ST463)。35株沙门菌分离株共预测到10类42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aac(6')-Iaa携带率为100%(35/35)。I 4,[5],12:i:-沙门菌的耐药基因、质粒及插入序列数目及种类多于其他血清型菌株。I 4,[5],12:i:-、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因子数目大于其他血清型菌株。部分鼠伤寒沙门菌有更高的毒力质粒、质粒编码菌毛和血清抗性毒力因子分布。结论 成都市人源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毒力因子分布差异明显,值得在转录组、蛋白组进一步探究其耐药与毒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四川省攀枝花市首次报道自临床食源性感染的菌血症患者血液检出的乌撒拉茂沙门菌的生物表型和流行病特征。方法 通过菌株的生化、血清型、耐药型、基因型和分子型特征,及患者临床病史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本次源于食源暴露的血流感染病例的病原菌鉴定为乌撒拉茂沙门菌,经同行验证和国内沙门菌血清型数据库比对确认为国内首次报道的人源感染性血清型,该菌株与数据库中1株水源乌撒拉茂的耐药、毒力和分子分型特征有明显差异,人源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低而毒力强,水源株虽是多重耐药菌(MDR)但毒力弱,分子型聚类提示克隆间相似度较低。结论 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现的罕见沙门菌乌撒拉茂血清型受生态环境影响形成各自的毒力、耐药、分子克隆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离鉴定2016-2018年不同宿主来源的伦敦沙门菌,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通过生化实验和肠毒素基因stn检测进行种属鉴定;参照考夫曼怀特表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伦敦沙门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出135株伦敦沙门菌,分离自猪、人、犬和鸡来源的样品;100%伦敦沙门菌至少对一种抗菌药物表现耐药;伦敦沙门菌对四环素(95.6%)、链霉素(93.3%)和氨苄西林(87.4%)的耐药率较高,对氨曲南(8.9%)和头孢噻肟(11.1%)耐药率较低,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呋喃妥因和美罗培南敏感;多重耐药率达到95.6%,常见的多重耐药表型为AMP-CHL-FFC-FOS-GEN-OLA-STR-SXT-TET。结论伦敦沙门菌主要分离自猪全产业链各环节样品和体检人员样品,其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9.
144株沙门菌(1991—1995年)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4株沙门菌(1991~1995年)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屠金娟我院自1991~1995年在各种标本中检出沙门菌144株,现将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各种标本均来自本院1991年1月~1995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疑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非伤寒沙门菌是一类肠道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腹泻性疾病。特从每年飞抵云南省昆明市的红嘴鸥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作分子分型研究,以反映红嘴鸥对于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方法 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间,分3次分别采集500份红嘴鸥粪便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得到菌株之后开展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500份粪便样品分离到78株非伤寒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75株(96.15%),韦尔克斯沙门菌1株,印第安纳沙门菌2株。药敏试验显示,所有非伤寒沙门菌对于利福平的耐药率高达97.44%,其次为萘啶酸(28.21%)和复方新诺明(25.64%);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则完全敏感。PFGE结果显示,75株鼠伤寒沙门菌形成了3个带型,并且带型之间的同源性关系均大于95%,66株表现为完全一致的带型特征。与分离自病人的鼠伤寒沙门菌比较后发现,红嘴鸥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与病人分离的菌株的PFGE带型被区分成了两个聚类群。结论 红嘴鸥有很高的非伤寒沙门菌携带率,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PFGE结果表明,红嘴鸥携带的非伤寒沙门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尚未发现这些菌株与人群患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沙门菌鉴定中的临床应用,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传统血清学方法鉴定沙门菌的血清型,用MALDI-TOF MS对哥伦比亚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培养24h、72h、120h和168h的179株沙门菌进行鉴定。结果 179株沙门菌可分为38种血清型,肠炎沙门菌(21.2%)、斯坦利沙门菌(17.3%)和Ⅰ4,5,12:i:-沙门菌(16.2%)居前3位。所有菌株在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培养24h和72h均能被MALDI-TOF MS准确鉴定为沙门菌。MALDI-TOF MS的耗材成本约为微生物自动生化鉴定系统(Vitek 2)的1/3,检测时间约为Vitek 2的1/7。结论在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培养3d以内的沙门菌,MALDI-TOF MS均可以准确鉴定。与Vitek 2相比,MALDI-TOF MS检测的速度更快,消耗的成本更低,并且可以直接鉴定生长在选择性培养基的沙门菌。  相似文献   

12.
屠宰生猪多重耐药沙门菌I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屠宰生猪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与I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方法采用K-B纸片法对屠宰生猪78株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22种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PCR技术对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I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78株沙门菌分离株中有41株(52.56%)对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强力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是主要多重耐药谱;41株多重耐药菌中有19株(46.34%)携带I类整合子,tetB、aph(3)-IIa和Flor基因分别检出最高。结论沙门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规律的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遗传多样性,为贵州省沙门菌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自2013—2018年贵州省7个市(州)的71株疑似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及血清分型,结合双重PCR法确定疑似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提取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的DNA作为模板,进行CRISPR1和CRISPR2的PCR扩增,将阳性扩增产物进一步测序,获得菌株的CRISPR1和CRISPR2间隔序列,根据间隔序列的组成,确定CRISPR基因型,并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71株疑似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菌株经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及双重PCR法鉴定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经CRISPR1和CRISPR2两个位点的PCR扩增和产物测序,71株菌共检测到163个间隔序列,其中CRISPR1有102个,CRISPR2有61个。联合CRISPR1和CRISPR2两个位点的间隔序列进行分析,发现71株菌被分为33个CRISPR基因型(TSTs),其中TST11和TST1为贵州省的优势基因型,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5.35%和12.68%。71株菌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后被分为A、B、C、D 4个簇,A簇包含的菌株最多,B簇包含的基因型最多,不同来源的3株参考株独立成簇,D簇包含7个TSTs基因型。结论贵州省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具有优势的CRISPR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可能有其他的感染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深圳市龙岗区2010~2012年腹泻病人分离株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和分子分型。方法按国标GB 4789.4-2010对腹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确定为鼠伤寒沙门菌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对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限制性内切酶XbaI为首选酶,AvrⅡ为次选酶,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酶切电泳图谱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8株鼠伤寒沙门菌,50%的菌株来自7岁以下儿童患者。60.0%以上的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有34株菌株(占70.8%)耐3种及以上药物,耐8~10种药物有11株(占22.9%),所有菌株对头孢西丁、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均敏感,多重耐药株在该区域普遍存在。XbaⅠ酶切分成40个带型,有6个型别,各含2~3株,AvrⅡ二次酶切将其重新分成12个型,其中XAP2、XAP3型2株。结论深圳市龙岗区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较为严重,婴幼儿是重点防治人群。经PFGE分型鼠伤寒沙门菌菌型较多,说明本地区存在多个不同克隆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为病原菌的确定和暴发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将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分子分型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全基因组数据与沙门菌MLST标准数据库比对获得序列型别(ST)、cgMLST序列号以及rMLST序列号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细菌基因组分析平台fIDBA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毒力相关基因。结果11株沙门菌血清型均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具有100%相似性的PFGE带型,MLST、cgMLST、rMLST的型别均分别为ST129型、cgST-2191型、rST3678型,表明此次暴发疫情菌株从分子特征角度可诊断为同一传染源导致。对萘啶酸100%耐药,对链霉素100%中介。发现本次疫情菌株基因组均携带29种耐药基因。通过毒力因子数据库比对,均携带21类250种已知毒力基因,其中以Ⅲ型分泌系统、粘附、鞭毛等最为常见。结论本次暴发疫情是由共同来源的、具有相同分子分型特征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在病原溯源研究中,应用全基因组数据可更精细分析菌株遗传进化特征、亲缘关系及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可以作为替代PFGE、MLST的技术用于更精准的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沙门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多重PCR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敏感性。方法选择沙门菌组氨酸转运操纵子基因、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单一PCR方法基础上,建立检测两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技术。结果在495bp和850bp处分别出现预期的特异性DNA扩增条带,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能检测出32pg的沙门菌DNA和274pg的李斯特菌DNA,样品检测表明该方法与单一PCR和国标方法的符合率达10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多重PCR技术,为主要食源性病原菌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死亡的野生水鸟标本中分离、鉴定病原菌,评估迁徙鸟类传播人兽共患病原菌的风险。方法 采集的组织标本涂布营养琼脂平板,分别在需氧和厌氧的条件下培养。分离的菌株使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测序的方法鉴定细菌种属,随后通过PCR的方法检测病原菌携带主要毒力基因的情况。结果 从骨顶鸡、鸬鹚和红嘴鸥等鸟类的组织标本中分离鉴定出霍乱弧菌、沙门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多种肠道感染相关的病原细菌。霍乱弧菌经PCR鉴定不属于O1和O139血清群,无霍乱毒素和毒素相关菌毛的编码基因,但是有溶血素的编码基因。结论 检测的死亡鸟类个体存在多病原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全基因测序方-法(NGS)分析印第安纳沙门氏菌耐药克隆的质粒结构特征并与肠杆菌科质粒BLAST分子溯源,通过质粒消除研究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变化,探索印第安纳沙门氏菌耐药克隆成因及起源。方法 通过对2株(编号222、15)泛耐药印第安纳沙门菌全基因测序结-果尤其是其质粒序列耐药I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移动元件的分析,并与NCBI中28株肠杆菌科菌的质粒BLAST比对溯源。 对3株印第安纳沙门氏菌(编号15、38、222),1株肠炎沙门氏菌(编号17)、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编号32)、1株德尔卑沙门氏菌(编号163)进行高温-SDS质粒消除试验并比较质粒消除后菌株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的变化。结果 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5株菌株拥有1个带有1个以上的耐药I类整合子及多个转座酶(Tns)和插入序列(ISs)等多种移动元件的结构相似、携带大量耐药基因且同源性大于99%的质粒(>210 000 bp)。经质粒消除实验后菌株15、38对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恢复敏感,菌株222对头孢噻圬、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恢复敏感。菌株15不再携带TEM-1、OXA-1、sul1、aacC4、dfrA17、floR、qnrB等7种耐药基因,菌株38不再携带TEM-1、OXA-1、CTX-M、sul1、aacC4、dfrA17、floR,菌株222不再携带TEM-1、OXA-1、sul1、aacC4、aac6-1b。BLAST溯源结-果表明印第安纳携带的质粒与大肠杆菌质粒高度相似,同源性大于99%。结论 印第安纳沙门氏菌拥有含耐药I类整合子、多种移动元件(Tns)、插入序列(ISs)及大量耐药基因的耐药质粒是印第安纳沙门氏菌泛耐药克隆形成的主要原因。该质粒可能是其进化过程中从大肠杆菌类菌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沙门菌常规分离方法的技术关键点。方法用库存菌株和肛拭、食品增菌标本测试评估5种沙门菌选择性平板分别与3种选择性增菌液配伍检测沙门菌的敏感性;将亚硒酸煌绿增菌液(SBG)与木糖赖氨酸胆酸盐琼脂平板(XLD)和CHROMagarTM沙门菌显色琼脂平板(CAS)配伍组合作为首选优化方法 (方法 1)通过全球沙门菌监测(GSS)和静安区预防性职业体检标本进行验证;8家临床医院实验室使用SBG-XLD组合的次选优化方法 (方法 2)和4个CDC实验室使用方法 1进行平行检测。结果 CAS和XLD菌株测试的敏感性为100%和85.7%,肛拭标本经SBG增菌后用CAS和XLD分离的敏感性为94.4%和89.7%,优于其他2种选择性增菌液与平板组合的检测效果。方法 1检测2005-2009年GSS和2008年体检标本的高峰阳性率达到5%~7%和1%。方法 2经2年的室间比对敏感性达到方法 1的78.7%,最高为88.9%。结论沙门菌常规分离的技术关键点在于有效增菌,实验室使用模块化的可选平板进行组合分离才能兼顾效率和成本。优化方法 1适用所有沙门菌的检测,优化方法 2适用非伤寒沙门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广泛耐药伤寒沙门菌感染在国内尚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从巴基斯坦旅行归来的患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血培养提示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为广泛耐药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氟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等5类抗菌药物耐药,予亚胺培南和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旅行带来的输入性细菌耐药问题需引起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