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综述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对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的研究进展,为基于该通路的糖尿病防治提供文献参考,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创新治疗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综述了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关性、胆汁酸和T2DM相关性、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并重点论述了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在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强调该路径对血糖调节方面的局限性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基于该路径开发防治T2DM的创新方法。结果与结论 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可介导T2DM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影响初级胆汁酸转变为次级胆汁酸,随后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调节信号传导,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FXR和TGR5受体已成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研究的新靶点,开发肠道特异性FXR拮抗剂和TGR5激动剂可能是未来治疗T2DM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其长期效果值得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2.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特征是铁沉积与脂质过氧化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铁死亡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阴火理论是李杲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气火失衡、阴火内生是T2DM的主要病机。铁代谢异常可能是T2DM阴火内生的重要前提,氧化应激是T2DM气火失衡的具体表现,活性氧(ROS)是气火失衡的终产物,脂质过氧化物是T2DM阴火内生的病理产物。从铁代谢、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等角度探讨T2DM气火失衡、阴火内生的病理机制,有助于丰富阴火理论的现代内涵,也有益于中医药靶向阻击铁死亡以精准化防治T2DM。  相似文献   

3.
肠道中的菌群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一个微生态系统,参与众多营养物质和各种能量的代谢。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研究T2DM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本文旨在总结近些年对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中西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相应方案,为后续基于肠道菌群防治T2DM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存在菌群失调,T2DM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在肠道菌群的组成、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与血糖有一定的关系~([1])。研究~([2-4])表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内环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降糖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肠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糖尿病病例和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仍在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T2DM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T2DM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破坏,而推拿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参与到T2DM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它不仅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宿主糖代谢产生影响,更可能与某些中医病机有着紧密联系。“郁-热”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病之初的重要病机,但其病理实质并不明确。多项研究证实,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和及久坐少动等引发T2DM的系列病因均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异常,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又可反作用于宿主助推郁热征象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涉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丁酸盐产生菌及肠黏膜保护菌的减少,机会致病菌及脂多糖的增多,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菌群代谢产物的产生异常及功能紊乱等。基于肠道微生态学、梳理“菌群-宿主”互作网络,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T2DM“郁-热”病机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中医药“厥阴消渴”“肠肝相通”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肠—肝轴理论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诊治实践,创新性提出:“肠热肝寒,厥阴枢机不利是T2DM的主要病机。”治以清肠热,温肝散寒,调和厥阴枢机,对乌梅丸进行化裁应用,创制连梅肉桂方(黄连、乌梅、肉桂)治疗T2DM患者取得较佳效果。本文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入手,进一步探讨T2DM中医学病理生理及中药药物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田文国  刘毅  盖晓红  王春芳  任涛  陈金鹏  田成旺 《中草药》2022,53(23):7575-758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由多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T2DM发病率持续升高并趋于年轻化。地黄是传统的常用大宗药材之一,近年来发现地黄在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地黄治疗T2DM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对地黄单味药材及其有效成分和含地黄的中药复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基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方式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地黄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脾胰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研究3个方面对2型糖尿病(T2DM)脾虚痰湿病机进行综述,认为胰腺的功能与中医学“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极为相似;脾虚是T2DM发病的关键环节,痰湿是其常见的病理产物;脾虚痰湿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性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密切相关,均参与了T2DM的发病过程。为丰富和完善T2DM的中医病机理论和临床辨治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石斛(Herba Dendrobii)在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等数据库获取石斛已知活性成分及靶蛋白;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T2DM相关疾病基因;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分别构建“石斛活性成分-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石斛靶蛋白-T2DM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网络拓扑结构;采用OmicShare网站进行石斛治疗T2DM靶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筛选获得石斛15个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57个靶蛋白,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关键蛋白为雌激素受体α(ESR1)、酪蛋白激酶2α(CSNK2A1)等。GO富集结果提示石斛涉及代谢过程、对内源性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参与酶结合、蛋白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的调节。KEGG通路富集结果暗示,石斛可能通过作用于叉头框O(FOXO)、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s-RAGE)、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等,治疗T2DM。结论:石斛治疗T2DM涉及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等过程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泛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的常见合并疾病,也是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而预防T2DM合并泛血管疾病的病情进展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现代理论研究多将T2DM归属于“消渴”范畴,通过整理T2DM合并泛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机制研究,分析消渴心病、消渴肾病、消渴目病的因机内核,确定其核心为血瘀证,瘀血又作为其病理产物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改变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此研究结果,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二者功能健全与脾脏密切相关,故通过阐述助脾散精法改善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理论依据,为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微生态学研究证实,T2DM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数量及比例的失调有很大的关联性,这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实验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短链脂肪酸学说、胆汁酸代谢学说、内毒素学说、支链氨基酸学说等机制来影响T2DM的发生发展。湿热证T2DM患者在临床最为常见,该类患者胰岛素抵抗最为严重,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通过特定的分子机制及通路作用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的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调节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为临床治疗T2DM患者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但由于菌群数量庞杂,现有数据多偏重于动物实验,且研究菌群特异性不足,为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T2DM特定菌群的研究,以及增加临床大样本数据统计。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新的突破口。随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近年来大量的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药防治T2DM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有自发性和诱发性2种,相关研究按干预措施可分为中药复方、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单体研究。中药防治T2DM主要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提高胰岛素含量、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及糖异生、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环节、多靶点发挥防治T2DM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增加了胰岛素抵抗(IR)及代谢异常程度,显著增加了心脏病、癌症等疾病患病风险,其特征是IR和营养过剩。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代谢调节中心,主要响应细胞内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腺苷一磷酸(AMP)水平的变化,其激活后将细胞代谢模式从合成转换为分解以提高能量代谢,作用于炎症、缺血、肥胖和衰老等病理状态。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MPK为治疗肥胖T2DM的重要靶点,中药单体/提取物、中药复方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主要影响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关键信号因子,从而实现调节代谢、自噬、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作用治疗肥胖T2DM,具有多靶点、全方位、低毒性等优势。中医药调控AMPK通路防治肥胖T2DM成为当今及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此领域尚无系统总结与归纳。该文总结了AMPK信号通路的构成与调控及其影响肥胖T2DM的机制,对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防治肥胖T2DM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肥胖T2DM的中医诊治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降低。IR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改善IR是治疗T2DM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从中西医方面对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脓毒症与单核趋化细胞蛋白 –1(MCP–1)启动子区 rs1024611 多态性的相关 性。方法:纳入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入住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的 T2DM 合并脓毒症患者 113 例为 T2DM 合并脓毒症组,同期入住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的单纯 T2DM 患者 172 例为对照组,其中 T2DM 合并脓毒症组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划分为 T2DM 合并一般 脓毒症、T2DM 合并脓毒性休克两个亚组。收集血样本及相关临床数据。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血液的 MCP–1 rs1024611 多 态位点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样本 MCP–1 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MCP–1 rs1024611 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 T2DM 合并脓毒症的关系。结果:(1)T2DM 合并脓毒症组 rs1024611 AG/GG 基 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4)。(2)T2DM合并脓毒症组rs1024611G等位基因的频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37)。 (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T2DM 合并脓毒性休克组 rs1024611G 等位基因的频率比例明显高于 T2DM 合并一般脓毒症组 (P = 0.020)。(4)T2DM 合并脓毒症组 MCP–1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在脓毒症亚组中,脓毒性休克组的 MCP–1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MCP–1 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位点 rs1024611 A > G 可促进 MCP–1 表达,增加 T2DM 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和加速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慢性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如果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引起严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有所差异,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种方式且各具特色,中药效果温和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推拿依从性好,中医食疗具有独特的饮食理论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益生菌发酵中药也走上舞台,其扬长避短,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由此可见,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