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并同时联合出口梗阻型便秘手术,治疗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06~2004-12在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住院手术治疗的36例70岁以上老年顽固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行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并同时联合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排便情况、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3年以上。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病死。术后1个月平均排便3~6次/d(平均4次/d),液体状大便。术后1年以后平均排便2次/d,固体大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排便控制能力良好,无大便失禁发生,排便满意度达89%。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行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同时对出口梗阻型便秘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治疗老年慢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并同时联合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06~2004-12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住院手术治疗的36例70岁以上老年顽固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行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并同时联合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排便情况、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3年以上。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病死。术后1个月平均排便3~6次/d,液体状大便。术后1年以后平均排便2次/d,固体大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排便控制能力良好,无大便失禁发生,排便满意度达89%。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老年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行结肠旷置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同时对出口梗阻型便秘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08~2008-10慢传输型便秘患者21例,在腹腔镜下采用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术后排便情况、手术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15例单纯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痊愈率100%,排便2~5次/d,6例合并出口梗阻患者痊愈率66.7%,好转率33.3%。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对单纯慢传输型便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难治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盲-直肠吻合术,效果满意。结果 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次全切除术是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属于功能性便秘的一种,与肠壁肌间神经丛的变化、神经节细胞的减少、缺如或神经变性萎缩等损害密切相关[1],也有报道其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系[2].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无便意. 相似文献
6.
韦丽峰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3,30(7):644-645
<正>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属于功能性便秘的一种,与肠壁肌间神经丛的变化、神经节细胞的减少、缺如或神经变性萎缩等损害密切相关[1],也有报道和内分泌失调有关系[2]。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无便意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肠吻合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痛 相似文献
7.
PPH在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PH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PPH治疗的口处梗阻型便秘共27例,直肠黏膜内脱垂型17例,直肠前突型10例。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年,复查排便造影检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恢复顺利,并发症少。治愈24例,好转1例,治愈率88.9%,有效率92.5%。无效有2例(直肠黏膜内脱垂型1例,直肠前突型1例)。结论PPH法治疗直肠前突型和直肠黏膜内脱垂型出的口梗阻型便秘,简便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梗阻性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8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影像造影证明多数由于直肠套叠或直肠前突造成,全部行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手术治疗,通过比较量化评分的方式对比手术前和手术后症状、疗效的不同。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0min,手术4天后经VAS评分平均为2.8分。手术后经过平均7个月的随访时间发现出口梗阻症状发生率与手术前明显下降,其中排便梗阻或排便困难发生率下降超过71%,差异性显著(P<0.01)。比较量化评分,里急后重感与手术前相比下降83%,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疾病的治疗痛苦少、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正>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属于功能性便秘的一种,与肠壁肌间神经丛的变化、神经节细胞的减少、缺如或神经变性萎缩等损害密切相关[1],也有报道和内分泌失调有关系[2]。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无便意。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PH治疗的直肠前突以及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女性患者共36例,随访6~12个月。结果治愈26例,好转8例,治愈率72.2%,有效率94.4%。结论 PPH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对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是一组与年龄呈正相关的全身炎症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CHF)多系高血压、冠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导致心功能损害为主的综合征。在临床上这两组疾病常常合并存在,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国内外的慢性心力衰竭指南均推荐使用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但是临床医师遇到COPD合并CHF患者因担心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而拒绝或回避使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COPD合并CHF患者中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安全性得到证实,没有证据显示其降低肺通气功能如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I)。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有研究提示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亦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笔者通过观察认为COPD合并CHF患者是否使用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要采用“个体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情况。方法2012年7月-2013年9月期间入住本院的365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稳定期的用药情况、家庭氧疗及康复锻炼等。结果曾被告知为COPD的患者仅为6例(1.6%);342例患者从未做过肺功能检查(93.7%)。COPD患者从未用药的为191例(52.3%),家庭氧疗36例(9.9%),康复锻炼的12例(3.3%),家庭无创呼吸机应用1例(0.3%)。结论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差,治疗不规范。加强对COPD患者的健康宣教,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COPD的诊治水平是今后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2年7月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5例,分有细菌感染组(A组,33例)、无细菌感染组(B组,32例)。治疗前及治疗病情稳定后分别检测血清PCT水平测定并进行痰培养观察分析。结果A组患者急性加重期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B组患者两个阶段降钙素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急性加重期PCT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B组患者两阶段平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急性加重期PCT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稳定期无明显差异(P〉0.05)。65例患者急性加重期内痰培养显示31例PPM,其中19例细菌载量≥10^7CFU/mL;稳定期痰培养显示20例PPM,其中8例细菌载量≥10^7CFU/nlL,细菌浓度为2.3×10^6CFu/mL,明显低于急性加重期(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基础指数(BDI)、生活质量(SGRQ)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呼吸困难症状: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PaO2、PaCO2)。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的B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7天后,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致呼吸衰竭的效果好,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中DCs的变化及CCR6的含量,分析DCs及趋化因子受体6(Chemkine receptor 6,CCR6)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无COPD者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沙丁胺醇加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方法诱导排痰,以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痰液中DCs水平,以ELISA检测CCR6的含量.同时,常规方法测定肺功能FEV1%及FEV1/FVC.结果 DCs在COPD分期的GOLD Ⅰ级、GOLDⅡ级以及GOLDⅢ~Ⅳ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吸烟无COPD组,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CR6在COPD分期的GOLDⅠ级、GOLDⅡ级以及GOLDⅢ~Ⅳ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吸烟无COPD组,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s与COPD患者FEV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CCR6与COPD患者FEV1%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COPD患者DCs及CCR6显著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提示DCs及CCR6可能参与了COPD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