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7月20例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 结果 全组病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急性排斥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1例,自发性肝破裂再次手术1例,肝炎复发1例,目前存活的18例生活质量良好,最长已生存37月. 结论 血管重建和胆管重建技术以及选择性地放置胆管引流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是否为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 为2例让部胆管癌的患者施行了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供肝切取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法,灌洗液及保存液为UW液。无肝期采用Bio-Mediucus转流泵行体外静脉转流。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例1采用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三联用药,例2采用霉酚酸酯代替硫唑嘌呤。结果 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减退、但例1术后4天因血液浓缩而出现脑栓塞,肺内感染,术后12天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0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手术期期处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肝尾叶癌,2例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及7例晚期肝硬变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中1便11岁女孩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RSLT)。供肝均取20-40岁脑死亡的健康人。8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2例供者为O型,受者为A型。供肝采用单独肝脏切取法,以UW液进行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病肝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切肝法,在生物泵转流下切除  相似文献   

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们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们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们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舍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O%(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舍型疗效最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血管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PBOLT)因保留了受体下腔静脉和无需静脉转流而减轻了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干扰和内环境紊乱,但同时也给血管重建带来较多困难,尤其是下腔静脉的重建。为研究该术式的血管重建技术,笔者进行了猪 PBOLT 实验和临床PBOLT 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实验研究一、动物与分组健康良种幼猪30头,雌雄不拘,体重22~3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所施行18例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重建方式和技巧。结果15例行供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体肝总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1例供体总动脉与受体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色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菜成或肝动脉狭窄,全部病例未发生胆道并发症。结论:成功的肝动脉重建技术防止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受体肝脏获取和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方法获取11例供体肝脏,检查肝质量,观察肝植入后功能;对11例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总结手术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统计成功率和生存情况。结果成功获取供体肝脏,植入受体后发挥良好功能;11例肝移植全部成功,患者存活良好。结论供体肝脏功能良好,肝移植的成功率和受术者的生存情况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期间实施的15例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再次肝移植切除的全肝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 15例再次肝移植存活者占53.3%,死亡者中严重感染占57.1%.病理组织学变化以慢性排斥反应和胆管、血管狭窄、阻塞为主.慢性排斥反应占20%,胆管病变占46.6%,血管病变占33.3%.结论 再次肝移植存活者较首次肝移植者低,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感染.导致再次肝移植的多种原因中,肝胆管、血管狭窄、阻塞的发生相对较慢性排斥反应高,且移植后肝脏胆管和血管病变常并存.肝胆管、血管狭窄、阻塞是导致再次肝移植的重要原因.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5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总结临床肝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10例晚期肝硬变、2例肝内胆管扩张症、1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施行了原位肝移植。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死亡3例,1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死于感染,余12例存活良好,已有3例存活超过1年。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位肝脏移植(OLT)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对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施行OLT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均为100%,除1例因并发症于术后9d死亡外,其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2,16,15,10和1个月,生活质量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常规无法根治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可作为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旰切除过程中应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预阻断(放置阻断带)的方法以及新肝置入术中改良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方法以预防木中凶险性出血及确保新肝流出道通畅难点问题的临床意义。方法 10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受体病肝切除及新肝置入时均采用了常温下全肝血流预阻断及改良的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方法完成。结果 1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常温下全肝血流放置预置带预阻断的方法是避免受体病肝切除过程中凶险性出血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改良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是保证新肝流出道通畅的一简便而有效的措施。上述方法的实施对保证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猪肝移植无肝期和再灌注后影响供肝功能和受者存活的危险因素。方法共行35例原位猪肝移植,在移植前、无肝期以及再灌注后2h检测受体血流动力学、血气、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学以及血清内毒素变化情况。结果受体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心排出量(CO)在无肝期明显下降(与移植前相比,P〈0.01)。无肝期同时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状态。供肝再灌注后出现一过性高血钾,并伴有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明显升高(与移植前相比,P〈0.01)。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在良好的体外转流状态下,无肝期及再灌注后血清内毒素、TNF—α值稍有升高,与移植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位猪肝移植受者在无肝期和再灌注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明确以上危险因素的的发生发展,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4.
猪肝原位移植术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猪肝原位移植术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14只健康家猪在全麻下作右侧颈内动脉插管测定动脉血压并抽取血液标本,从右侧颈内静脉置管中心静脉压。术中输入不含糖的平衡盐液,供肝用Collin‘s液灌注。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经左侧股静脉和门静脉插管,引流出的血流经体外转汉系统输入左侧腋静脉。于手术中不同时点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电解质和血糖测定。结果 在无肝前期,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并有逐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施行的696例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血管狭窄24例(3.4%),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及血管造影或CT血管重建证实,CDFI的诊断敏感度为100%;有临床症状者行介入治疗后均得以缓解.未发生与血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结论 CDFI是监测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应该根据血管狭窄发生类型、诊断时间、全身情况、有无并发症、肝功能损害程度来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1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从手术操作的角度总结出实用的手术技巧,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结果 导致大鼠术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麻醉意外、呼吸道阻塞、气胸、失血性休克、无肝期过长、空气栓塞。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漏血、感染、胆道梗阻、肝功能恢复差。结论 通过提高手术技巧,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大鼠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成人尸体原位肝移植术后六月内死亡的常见原因是感染或者移植物衰竭,然而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原因尚未完全明朗。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远期死亡的常见原因以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1年10月-2003年4月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为107例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了112次尸体原位肝移植,对术后存活超过半年的远期死亡患者进行了分析(平均随访时间2.6年,范围0.5-11.2年);对供体、受体和手术等变量采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肝移植术后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研究期间112次移植共有34个移植物丧失(30.4%),其中有16个移植物在存活半年后丧失(14.3%)。总的1年、5年和10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是86.6%、73.3%和50.7%。远期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50%),器官功能衰竭(12.5%)。单变量分析法未能确定有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成人尸体原位肝移植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连续503例肝移植中出现15例肝动脉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动态肝功能和彩色多普勒检查、CT动脉成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肝动脉狭窄10例,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再移植3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动脉支架植入5例,球囊扩张溶术后6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支架植入术后9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月后发现肝动脉狭窄5例,介入治疗均行肝动脉支架植入,1例支架植入术后186天因胆道感染死亡。结论根据肝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时间、移植肝功能状态和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措施。再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肝动脉支架植入可挽救移植肝,改善移植肝功能,延长移植肝发挥功能以等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