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妇女围绝经期心理问题、临床症状及保健措施,为进一步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97例,给予综合保健措施进行干预,干预前为对照组,干预1年后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心理问题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40±2.50)分、SAS评分(41.65±5.20)分以及心悸(24.74%)、潮热(31.96%)、易怒(27.84%)、腰背疼痛(23.71%)、失眠发生率(25.77%)较对照组HAMD评分(16.50±3.50)分、SAS评分(64.23±5.50)分以及心悸(54.64%)、潮热(78.35%)、易怒(55.67%)、腰背疼痛(61.86%)、失眠发生率(54.6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易怒、失眠等临床症状,并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为此给予综合保健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其不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改善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效果.方法 在临床上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综合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分别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主要临床症状、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量表.结果 干预后潮热出汗、情绪不稳、腰背/头痛、失眠、心悸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生理功能、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总分等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综合干预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及提高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了解广元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状与保健需求。方法选取广元地区980例40~60岁体检妇女行问卷调查,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现状,探讨妇女保健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需求情况。结果 980例受试者出现围绝经期症状632(64.5%),各年龄段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女性的发生率、平均改良Kupperman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55岁年龄段与56~60岁年龄段均较高;在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症状调查中以心悸(55.5%)、潮热出汗(54.0%)、疲乏(45.2%)较为常见;980例受试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有了解需求723例(73.8%),要求定期体检562例(57.3%)。结论妇女保健在围绝经期需求不容乐观,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保健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兴化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综合保健措施)和对照组40例(采用一般保健措施),对比两组妇女的临床保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2.03±0.5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5±0.31)mmol/L,而血胆固醇水平(3.89±0.42)mmol/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06±0.84)m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女性采取综合保健措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改善患者胆固醇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建议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0~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障碍及评价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50例,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措施,通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心理障碍和干预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前后躯体化[(1.96±2.34)、(1.37±1.13)分]、抑郁[(1.91±0.65)、(1.54±0.28)分]、焦虑[(1.77±0.24)、(1.43±0.35)分]、偏执[(1.87±0.77)、(1.46±0.31)分]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为(88.21±12.78)分,干预前为(63.67±12.32)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健康为(38.11±4.29)分、心理状态为(9.42±2.31)分、独立能力为(9.66±1.29)分、社会关系为(18.25±2.36)分、个人信仰为(9.23±2.35)分、周围环境为(14.26±4.56)分等因素干预后与干预前[(27.14±3.46)、(6.24±1.37)、(7.27±1.56)、(12.68±3.45)、(6.78±1.38)、(11.25±2.23)分]相比,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具有较多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妇女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为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郊1 600名35~59岁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相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0±3.35)岁,84%绝经前发生月经紊乱。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情绪波动、潮热出汗、性生活异常、失眠、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6.75%、34.94%、33.19%、32.38%、31.25%,症状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绝经的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29/47),明显高于未绝经的9.90%(10/101)。体重指数(BMI)随年龄而增加,45~59岁BMI均数>24;慢性疾病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55~59岁潮热发生率高达64.26%。年龄大、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高、吸烟、绝经、患有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症状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规范应用性激素,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对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中老年妇女综合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2015年11月—2017年1月湘西地区围绝经期妇女520例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对HRT的认知现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HRT认知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湘西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对HRT认知率为13.2%,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社区、职业、年收入、是否具有围绝经期综合征。已有6.7%的围绝经期妇女采用HRT,对HRT的接受意愿为16.2%,获取HRT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媒体(7.5%),咨询医生(78.6%),医学书籍(8.7%)其他途径(5.2%)。结论湘西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对HRT的认知率及接受程度低,迫切需要加强HRT知识健康宣教,提高围绝经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绝经相关症状与绝经激素治疗(MHT)认知情况,为加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教育和MHT普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专科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估其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MHT的认知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未曾使用或停用的原因。结果共调查255例患者,其中现用MHT患者101例,停用MHT患者29例,未用MHT患者125例。三组患者潮热、乏力、烦躁易怒、失眠、骨关节和肌肉痛、盗汗、心悸、抑郁多疑、头痛、性交痛和阴道干涩、皮肤蚁行感症状发生率及改良Kupperma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76%的患者了解MHT,三组患者对MHT的了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04%的患者认为MHT有必要,三组患者对MHT的必要性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T患者停药原因主要是用药后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占62.07%。不使用MHT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或未听说过,占75.20%。结论 MHT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绝经相关症状;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对MHT的认知及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邢台山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联合整群抽样的方法,用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邢台山区40~65岁妇女1 668人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41.67%;患者的临床症状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疲乏(62.31%)、关节肌肉痛(60.82%)、烦躁易怒(59.73%)、潮热(56.25%)和失眠(53.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因素有婚姻状况(P0.05)、亲友支持情况(P0.05)、与邻居关系(P0.05)。结论邢台山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不严重,影响因素有婚姻状况、亲友支持和邻居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肖枝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852-4853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治疗(HRT)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观察和分析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汉川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首先口服克龄蒙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每天1片,连续服用21天,从第12天开始联合服用安宫黄体酮片10mg,停药后待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重复用药,21天为1个周期。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估。采用围Kupperman改良评分法评估围绝经期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评价抑郁症改善情况。评估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指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Kupperman总评分和HAMD评分为(41.50±4.63)分和(13.82±1.94)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53.87±6.28)分,(19.38±2.1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失眠[(3.43±0.92)分]、感觉异常[(4.08±1.14)分]、抑郁[(1.08±0.47)分]、骨关节肌肉痛[(1.33±0.35)分]、潮热汗出[(3.87±0.75)分]、皮肤蚁走感[(1.46±0.53)分]和性交痛[(1.60±0.41)分]等各项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脂异常和阴道不规则出血分别占3.06%(3/98)和2.04%(2/98),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MI、肝功异常和乳腺胀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T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是妇产科治疗围绝经期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可显著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近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以便对围绝经期妇女提高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到渑池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进行健康检查的5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候群1的评分为1.21±0.51、症候群2的评分为1.16±0.52、症候群3的评分为1.17±0.50,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症候群4的评分为0.93±0.49,症候群5的评分为0.61±0.51,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患者对围绝经期各方面知识的知晓率为94.12%,明显高于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患者(U=1.172 2,P=0.2411),并且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患者中经常锻炼身体的有18例,服用过维生素类药物的患者有21例,服用过补钙剂的患者有13例,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患者有8例,明显高于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患者(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多表现处更年期症状,并且学历较高的患者具有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如何采取相应的保健行为。因此,应对围绝经期妇女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减轻患者的相关病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糖尿病对糖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治疗的患糖尿病的围绝经期妇女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53例)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性激素水平及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ENQOL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血管舒缩维度、心理维度、生理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性生活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糖尿病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并且血糖达标更快、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低,提高患者围绝经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镇江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镇江市随机抽取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生活习惯和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2例妇女完成问卷调查,平均绝经年龄为47.7岁,其中处于绝经前期514例,围绝经期166例,绝经后期272例。不同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绝经前期35.4%,围绝经期65.1%,绝经后期71.7%。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绝经后期的重度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两期。KMI评分的13项症状中,不同期各项症状发生率从7.72%到58.09%不等。绝经前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疲乏(38.72%),围绝经期为潮热出汗(51.81%),绝经后期为性生活问题(58.09%)。χ2检验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妊娠和分娩次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以轻度为主。妊娠次数、分娩次数、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经济收入水平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补充疗法的有效性,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月治疗的47例围绝经期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用药前和用药后Kupperman绝经期症状评分法分别为:用药前23.5±5.3,用药后6个月6.5±4.0;用药前与用药后比较,雌二醇(t=2.715,P<0.01)、促卵泡激素(t=2.801,P<0.01)、总胆固醇(t=2.352,P<0.05)和甘油三酯(t=2.323,P<0.05)值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雌激素补充疗法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措施,对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水平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社区保健人员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随访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选出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2015年10月1日前收治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对照组,此后随访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观察组。对照组围绝经期接受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妇女则由社区保健人员给予健康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识水平更高,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社区保健人员给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健康认知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障妇女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研究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现况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台州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抽取413例围绝经期社区妇女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围绝经期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疲乏(19.85%)、眩晕(17.19%)、骨关节痛(15.74%)为主要症状;51~60岁年龄段平均Kupperman评分高于40~50岁年龄段(P<0.05)。51~60岁年龄段以中度、重度多见,40~50岁年龄段以正常、轻度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87.1%,高于40~50岁年龄段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月经情况及运动与Kupperman评分值有关,高年龄、高文化程度为Kupperman高评分的危险因素,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正常及有运动习惯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早期预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良好的延缓及防治作用,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日门诊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妊娠结局、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3月瑞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在营养门诊进行1次营养测评和传统健康宣教,观察患者给予一日门诊健康教育。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孕38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妊娠结局,对GDM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分别为(4.20±0.46)mmol/L、(6.09±1.49)mmol/L和(5.36±0.34)%,对照组分别为(5.00±0.61)mmol/L、(7.45±1.45)mmol/L和(6.58±0.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2.0%、2.0%、3.0%、6.0%、5.0%,均低于对照组的13.0%、12.0%、17.0%、21.0%和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DM知识评分和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血糖监测依从性评分分别为(84.54±7.32)分、(3.72±0.42)分、(3.38±0.44)分、(3.44±0.6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0.88±4.59)分、(2.50±0.45)分、(2.56±0.41)分和(2.37±0.41)分(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日门诊教育可有效改善GDM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高对GDM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依从性和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康复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找提高围绝经妇女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用Kupperma评分法量表和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唐山市文化路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筛查,选取Kupperman评分≥16分的患者113例;按数字排序随机分对照组58例,运动疗法组55例,训练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用Kupperma量表评价症状,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5个月后,训练组组间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头晕、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命质量量表在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生命力(VT)、总健康(GH)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运动疗法气功操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围绝经期女性COPD患者自我效能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策略。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条件的围绝经期女性COPD患者108例。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分(WHOQOL100)对所有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进行测评。根据患者GSES得分情况将其分为高自我效能感组(GSES评分≥3分)和低自我效能感组(GSES评分3分)。比较两组患者WHOQOL100各维度及总评分,分析两组基础资料、更年期Kupperman评分、COPD病情资料等情况并行组间比较。分析可能影响围绝经期女性COPD患者GSES评分的因素,结合被调查者GSES评分及WHOQOL100各维度评分特点,探讨提高其GSES评分及WHOQOL100评分的策略。结果 (1)108例围绝经期COPD患者GSES评分均值为(2.82±0.46)分,GSES评分≥3分者48例,3分者60例;(2)108例围绝经期COPD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及WHOQOL100总分分别为:(24.38±2.72)分、(11.02±1.84)分、(7.36±1.03)分、(21.34±3.07)分、(2.35±0.42)分、(2.42±0.44)分、(70.17±7.39)分,108例围绝经期COPD患者中WHOQOL100评分各维度得分超过标准分60%的患者比例较低,其中以生理领域20例(18.52%)、心理领域21例(19.44%)、社会关系领域32例(29.63%)最低;(3)高GSES评分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总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及WHOQOL100总分均高于低GSES评分患者(P0.05);(4)高GSES评分患者年龄、Kupperman评分、SGRQ评分均低于低GSES评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FEV1/FVC、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险率则高于低GSES评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COPD患者自我效能感越低则生活质量越低,围绝经期症状、呼吸症状及患者个体情况均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临床应重视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