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82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9例内瘘血栓形成,6例形成假性动脉瘤,4例血流量不足.结论:应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的宣教,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从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精准化护理在降低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9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29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瘘护理,观察组实施精准化护理,比较实施不同护理措施的两组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包括内瘘闭塞、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渗血、血肿、动脉瘤形成)发生率及病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现状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渗血、血肿及动脉瘤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现状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准化护理的临床实施能有效减少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延长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长度,充分利用病人的血管资源,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有效的通路,同时提高了血液透析病人对内瘘使用的满意度,有利于发展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肢体保护罩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将6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固定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方法固定的基础上使用肢体保护罩。比较两组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内瘘血肿2例、内瘘针脱出0例、血透导管受压发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肢体保护罩的血液透析患者不仅减少内瘘血肿、内瘘针脱落、导管受压降低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减少了患者痛苦,还方便护士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理工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应用情况,以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3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6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分为腕部内瘘组和肘部内瘘组,评估2组患者中与动静脉内瘘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76例患者中,腕部内瘘占93.09%(350/376)、肘部内瘘4.79%(18/376)、移植内瘘1.33%(5/376)、带涤纶套导管0.80%(3/376).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血栓的发生率为13.86%、血管瘤样扩张12.23%、吻合口狭窄2.17%、动脉窃血综合征1.63%、感染0.54%、静脉高压0.27%.肘部内瘘组血管瘤样扩张的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其在腕部内瘘(9.43%)组的发生率( ?SUP>2=52.26,P<0.01);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1~3年的内瘘通畅率以及透析充分性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中没有出现高容量性心力衰竭.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首选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当通路失败时,肘部内瘘可作为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动静脉内瘘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管通路,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患者生存的生命线,而正确的日常维护是动静脉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临床上常用的、较理想的血管通路。AVF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内瘘早日成熟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使用年限,提高透析质量,延长生命。鉴此,本文将对AVF的主要护理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唐丽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763-1764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管理策略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 AVF )失功的效果。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集束化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预防AVF失功的护理,集束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系列循证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管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AVF使用期间失功的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集束化组AVF失功率为4.0%,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分别为26.0%,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3,5.27;P<0.01)。结论集束化管理策略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失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AVFT)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273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病人是否发生AVFT分为血栓组(n=65)和非血栓组(n=208),对其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效能预测。结果: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发生AVFT的概率为23.81%(65/2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压迫止血时间≥30min、糖尿病、超滤率、hs-CRP、D-D和FIB是患者发生AVF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进行热敷和健康教育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OR<1);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χ2=15.642,P=0.078,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P<0.05,95% CI:0.936-0.993),最大约登指数为0.814,灵敏度为86.20%,特异性为95.20%。模型回归方程Z=2.410×糖尿病+2.599×压迫止血时间+0.237×超滤率+0.295×hs-CRP+0.433×FIB +5.982×D-D-2.736×热敷-3.334×健康教育-14.862。结论: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AVFT风险较高,其发生率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以此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底我国湖北省爆发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近期已在世界多国传播,其传染性强,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民众健康。从此次疫情数据来看,糖尿病患者的COVID-19的患病率、重症率和病死率相对正常人明显偏高,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加强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病情转归和预后极其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本次抗击疫情中疗效明显,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笔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阐述糖尿病患者易感COVID-19的原因,分析中西医管理的必要性,对合并COVID-19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及未合并COVID-19的非住院患者的管理提出建议,为糖尿病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193例肛瘘患者,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术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情志护理、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切口护理、排便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中西医结合方法护理肛瘘患者,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精心的急性期护理、中医饮食护理、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及定期电话回访等一系列的卒中单元管理.结果:80例患者中49例(61.25%)肢体恢复良好,无语言障碍,能参加一般工作;16例(20.00%)肢体轻度无力,生活能自理;12例(15.00%)在家人的帮助下基本能自理;2例(2.50%)复发后呈去大脑皮层状态;1例(1.25%)死亡.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主要通路。然而,AVF成熟障碍及狭窄、血栓形成是MHD医患双方面临的巨大挑战。内膜增生是AVF狭窄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除内皮功能障碍,局部流体力学等亦对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运动干预与康复训练有助于造瘘手术后AVF成熟,延长AVF使用年限。本文综述了不同运动方式对造瘘前、后血管功能的影响,血管通畅率改善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与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法横断面调查法,使用自行设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对224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大专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的访谈。结果78.6%医院设置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近3年内需求趋势上升,100%医院认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就业有优势;学生应具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能力有: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进行辨证施护、饮食与服药调护、生活起居及康复养生指导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结论在学校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具必要性。护理行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学生的重点能力和课程知识要求明确、具体,能指导中西医结合岗位课程设置与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模式。方法:将原先相互独立的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合并,成为一个统一指挥、紧密联系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转程序、中西医结合急救规范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观察三位一体急救中心成立前后各2年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呼救关键抢救间期、急诊患者综合满意度、年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及经济收入增长情况。结果:三位一体急救较传统模式急救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0 %提高到35 .0 % ;患者存活率从0 .2 %提高到2 .2 % ;呼救关键抢救间期从平均5 5 m in缩短到平均2 8min;患者综合满意度从85 %提高到95 % ;年急诊患者数量提高了10 3% ,抢救患者数提高了4 4 0 % ,直接经济收入增长了5 4 %。结论: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急救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护理学》课程中融合中西医护理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教学的内容,为构建《成人护理学》中西医融合教材体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8月14-16日,对在杭州参加全国中医药护理类教材编写会议的主编、副主编和编者160人,采用自编问卷针对《成人护理学》课程中融合中西医护理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结果160名专家中认为中国护士均应接受中医护理教育的占80%;认为在临床上有必要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占93.1%;认为西医护理课程中应融入中医护理知识占73.8%;认为临床护理课程中应融入中医养生和预防保健知识占88.7%。内外科常见疾病中,认为适合融入中医护理知识占50%以上的疾病为44种。结论《成人护理学》教材中融入中医护理知识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