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以躯体不适在综合医院就诊的躯体形式障碍和焦虑症患者的比例较高,而二者在临床上容易混淆。本文对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70例躯体形式障碍和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分别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及60名健康者(对照组)测评,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TAS总分及因子I、Ⅱ、Ⅲ、Ⅳ评分[分别为(86.20±11.15)分、(21.12±3.28)分、(26.08±3.86)分、(18.21±4.69)分、(23.44±5.6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0±10.12)分、(12.43 ±5.18)分、(15.64±5.57)分、(15.56±3.16)分、(18.71 ±4.30)分],其MMPI各临床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男性,女性化、偏执、精神病态平均T分值[分别为(72.79±10.50)分、(68.46±13.63)分、(79.03±12.12)分、(51.72±7.74)分、(57.98±10.60)分、(54.98±8.8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6±10.11)分、(47.96 ±9.42)分、(51.47±11.90)分、(43.66±8.77)分、(47.67±6.69)分、(47.48±8.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TAS因子I与抑郁、精神病态、偏执均呈正相关,因子Ⅱ与抑郁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4,0.405,0.477,0.437,P<0.05).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并且这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印制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对4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分析,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Hs(疑病)、D(抑郁)、Hy(癔病)、pd(病态人格)和Pt(精神衰弱)量表分升高,与中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Hs,D和Pt量表分升高最明显(T〉60)。结论: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个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防御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s questionnaire,DSQ)对60例门诊及住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及60名正常人进行人格评定及防御方式评定,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的(得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躯体形式障碍组在猎奇性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在躲避伤害性维度上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奖赏依赖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成熟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维人格特征中的躲避伤害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612),奖赏依赖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350).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具有猎奇性、躲避伤害性以及依赖性等人格特征;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包括投射、抱怨、退缩、躯体化;人格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和MMP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和MMP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住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62例进行了MMPI研究,将其结果与60例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首次就诊于综合性医院者有79例(82.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躯体不适涉及系统1~6个,按照所涉及的系统划分,排前三位的分别为胃肠道症状(47.9%)、皮肤疼痛症状(44.7%)和其他不典型症状(36.5%)。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MMPI测试结果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状态、偏执、精神分裂症及社会内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男性男子-女子气分量表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躯体不适涉及多个系统,多有特定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比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情绪和个性特征,提高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敏感性与临床诊治水平。方法综合性医院门诊收集13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94例抑郁症患者、97例焦虑症患者和9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对情绪和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躯体形式障碍组躯体化因子分(2.47±0.65VS2.05±0.58)高于焦虑组,躯体形式障碍组人际关系敏感(2.18±0.75VS2.67±0.68)、抑郁(2.53±0.70VS3.20±0.60)、敌对因子分(2.23±0.64VS2.71±0.55)低于抑郁症组,躯体形式障碍组精神质(54.26±11.18VS39.69±10.11)和神经质因子(62.55±9.88VS53.07±11.3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神经质因子分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多种躯体不适和负面情绪,躯体化症状高于焦虑症,但抑郁程度低于抑郁症,神经质特征与躯体化症状、负面情绪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因为躯体不适而频繁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各临床科室,但相应的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都无法解释他们的临床表现,医生的“无病”结论不能令其完全释然,他们常常辗转于就医的途中,疲惫不堪。其实这类患者所患的疾病属于精神科的疾病范畴,即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FD)。 相似文献
8.
9.
临床如何识别躯体形式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医院中有许多病人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器质性疾病,但躯体主诉甚多。他们大多数找内、外科医生看病而查不出相应的疾病根据,我们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disorder)。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求医,向医生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医生给予医学检查,且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也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病人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若病人不能说服医生接受这一点,便会愤愤不平,甚至出现纠纷。这些病人症状的出现往往和长期存在的与不愉快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躯体妃式障碍诊断标准。结果:躯体形式障碍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多发病于中年人,为慢性波动性病程,首诊常去综合医院就诊检查,应用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治疗效果难以让人满意。结论:应加强中年人精神卫生保健,提高综合医院内科医生对此病的诊断符合率,合理治疗本病需精神科与综合医院的医生共同协作、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状况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131例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与124例对照者共同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TAS-20-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TAS-20-C、SCL-90量表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TAS-20-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SCL-90总均分及躯体化因子得分正相关(P<0.05或0.01),而TAS-20-C总分及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得分与SCL-90中敌对因子得分正相关(P<0.01);TAS-20-C中外向型思维因子得分与SCL-90中焦虑因子得分正相关(P<0.01).结论 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且与临床症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徐俊冕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59-360
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常见一些病人申诉各种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未能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的证据。这类病人常在各种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在门诊人次、实验室检查、药物处方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占有高得不成比例的数量,他们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助长了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森田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方法应用森田理论合并药物治疗3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单一用药治疗32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于入组时、治疗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大体评定量表评定。结果经4~6周治疗后,两组病人SCL-90各项因子分均较前明显改善,仅精神病性、偏执略差。而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森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症状较单纯用药效果更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躯体形式障碍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新增加的诊断类别。现将我院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24例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有效开展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36例被临床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青少年(病例组)与122例对照者(对照组)共同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填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rson法对病例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除外角色因子与情感介入因子)、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角色因子以外,病例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其他各因子得分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存在着广泛的正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较明显的家庭功能失调,且与临床症状相互影响,家庭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对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及依恋相关维度的特征.方法 由2名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的66名青少年,与80例对照组学生共同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患者对父母具有较高的不安全依恋比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5%,81%,x2=40.584,P<0.01).躯体形式障碍青少年的依恋相关回避及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0.51±15.08)分,(62.58±14.18)分,t=4.449,P<0.01;(64.25±18.91)分,(51.49±14.13)分,t=3.210,P<0.01].结论 青少年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不安全依恋特征以及较高的依恋相关回避及焦虑水平,其中最常见的是淡漠型.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