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抗生素应用方法与骨科Ⅰ类切口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应用方法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870例患者,随即分为A组抗生素应用改良组和B组抗生素常规应用组.A组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种类为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手术时间超过4h或术中出血量超过700ml,追加应用一次抗生素;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 d;若患者血常规超过13.0×109、C-反应蛋白增高时,可根据情况延长抗生素的应用时间.B组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1~3 d,抗生素种类为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 d.结果 A组450例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感染5例,全部为浅表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11%;B组420例出现切口感染16例,其中浅表感染11例、深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率为3.81%(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出现迟发感染4例,迟发感染率0.89%;B组出现迟发感染8例,迟发感染率为1.90%(A组与B组比较P<0.05).结论 全程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率,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够有效的预防感染,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某三甲医院骨科一类切口手术术前不同皮肤准备方法 和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的关系.方法 抽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此2年时间段内收治的骨科一类切口手术患者2748例纳入参照组,术前采用常规皮肤准备方式;同时抽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此2年时间段内收治的骨科一类切口手术患者3680例,纳入研...  相似文献   

3.
钟成跃  周辉  魏海利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75-1177
目的:评价术前改良式皮肤准备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区皮肤细菌的清除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前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皮肤准备方法消毒,观察组患者术前则给予改良式皮肤准备方法消毒,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准备前后术区皮肤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皮肤损伤率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皮肤准备前的术区皮肤细菌数量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准备后的术区皮肤细菌数量明显少于准备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区皮肤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皮肤损伤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87%和4.35%均低于对照组为32.61%和19.57%(P<0.05)。结论:采用术前改良式皮肤准备方法消毒术区,有效清除或减少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区皮肤细菌数量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减轻了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的影响。方法调查宾阳县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4月94例(A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8~11月102例(B组)Ⅰ类切口手术不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A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48.93%,B组抗菌药物使用率0.00%,A组使用抗菌药物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B组切口感染率相同均为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王霞  陈茂君 《安徽医药》2017,21(9):1734-1735
目的 评价不同备皮方式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293例开颅手术患者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4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备皮法,对照组使用传统备皮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表浅切口感染(SSI)发生率为3.38%,深部手术切口感染(DSSI)发生率为0.68%;而对照组SSI发生率为11.72%,DSSI发生率为5.51%;两组SSI和DS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2.85±1.93)分,对照组为(4.45±2.5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备皮法能提升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四川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发生感染时间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904例,感染14例,感染率为1.5%。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其中单一用药728例,占80.5%;二联用药176例,占19.5%。结论:该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用法、用量、术前品种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亟待干预。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某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通过信息系统陆续监测到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遂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骨科Ⅰ类切口SSI感染率较上年同期增高。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立即进行调查干预,使骨科SSI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7月该院骨科中心在净化手术室开展Ⅰ类切口手术217例,有3个专业共发生Ⅰ类切口SSI 4例。1.2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既往骨科Ⅰ类切口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因素,为降低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郑州市骨科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Ⅰ类切口手术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962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感染57例,感染率0.72%;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年龄≥60岁感染率增加(P<0.01).≥60岁病例中女性患者比率明显增高(P<0.00);术前住院天数>5天感染率增高.下肢尤其胫腓骨和跟骨手术感染率较高(P<0.01).结论 应加强监测,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措施,降低Ⅰ类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刘惕  孟军  周健 《淮海医药》2014,(4):374-375
目的:探讨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感染管理系统干预及前瞻性调查方法,相关人员知识进行技能培训,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切口病人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植入物的Ⅰ、Ⅱ类骨科手术1652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例,切口感染率1.4%。通过感染管理系统干预措施后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较无干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 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感染管理系统干预骨科手术切口管理,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433例患者切口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433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结果:433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5.08%,各类切口感染率以Ⅰ类切口最低,Ⅱ类切口次之,Ⅲ类切口最高(P<0.01);放置外科引流情况下手术感染率上升(P<0.01);手术时间长短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切口分类、引流的放置与否、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在四肢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骨科四肢手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备皮方法,观察组采用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方法,比较护士用于备皮的时间、患者舒适度、皮肤消毒前后手术切口附近皮肤细菌数、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两组护士用于备皮的时间、患者舒适度、皮肤消毒前手术切口附近皮肤细菌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在骨科四肢手术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备皮局部的细菌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在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诊疗的腹部切口为Ⅲ类手术切口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腹部Ⅲ类手术切口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缝合,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常规缝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8%,对照组为12%,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在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中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感染的原因和相应的感染防治对策。方法 对行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286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切口感染程度、感染类型等,做好总结和观察。结果 286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有46例,感染率为16.1%,具体为:Ⅰ类手术患者的感染例数为6例,感染率为21.4%,Ⅱ类手术患者的感染例数为25例,感染率为12.6%,Ⅲ类手术患者的感染例数为15例,感染率为25.0%。急诊手术患者中感染例数为38例,感染率为35.2%,择期手术患者中感染例数为8例,感染率为4.5%。结论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直接影响到感染率的因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抗生素的使用、患者的手术环境等,针对患者的切口感染,医院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抗感染意识,降低切口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究普通外科手术中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原因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100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结果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患者30例,其中Ⅰ类Ⅱ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是1.0%、4.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有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比肥胖、高血压、贫血等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要高,患病类型中胃、腹、结肠、胰腺等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行疝气手术、胆道手术、阑尾炎切除等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要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切口愈合时间。结论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骨科、手外科患者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术后感染的效果,回顾性分析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骨科、手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5725例,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A、B 两组,分别根据伤口分类情况使用不同抗生素和不同方式预防切口感染。结果5725例手术患者共发生63例切口感染,其中A 组术后感染26例(1.1%,26/2288),B组术后感染37例(1.1%,37/3437),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骨科、手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医疗成本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抽取某院166例骨科患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常规护理,同时B组应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手术后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为3.61%,而A组仍高达16.87%,B组远低于A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930,P0.01)。A组患者对手术过程中所接受的护理满意度为60.24%,而B组可达90.36%,B组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0.244,P0.01)。结论:骨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骨科Ⅰ类切口手术调查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患者1023例,发生SSI 85例,SSI发生率为8.3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180 min、骨折内固定术及术前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年龄≤60岁、ASA评分Ⅰ级、缩短手术时长及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可减少骨科Ⅰ类切口手术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有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查找腹部手术切口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我院普外科实行腹部手术共1187例,发生切口感染92例,切口感染率7.75%.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剐为1.12%(3/267)、8.24%(56/680)、13.75%(33/240);2005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在我院普外科实行腹部手术共1520例,切口感染61例,切口感染率为4.01%,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48%(2/420)、6.77%(38/790)、6.77%(21/310).结论:加强手术问空气质量控制;严格术中无菌操作、做好切口和手术野保护;适当的腹腔和切口的冲洗与引流;术中进行病原学和药敏标本采集、合理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患者的充分准备,是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2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实行肠道准备并术前静脉注射单剂量五水头孢唑林钠,试验组A口服抗生素,对照组B不使用抗生素.收集术前2d和术后7d的粪便样本,检测艰难梭菌毒素.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5.5%和16.0%,术后渗漏率分别为1.8%和6.6%,A组数据明显低于B组.两组艰难梭菌毒素没有差异.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肠道准备使用口服抗生素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探讨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统计分析2014年1—12月本院出院的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人,对其完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共有Ⅰ类切口手术2161例,其中应用抗菌药物383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7.72%;其中术前0.5~2 h 应用350例,术前0.5~2 h 用药率为91.38%;24 h 内停药286例,24 h 停药率为74.67%;预防用药最多的是头孢呋辛283例,占73.89%,其次为克林霉素78例,占20.37%;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为0.28%。结论:目前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达到国家抗菌药物治理目标,Ⅰ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虽然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低,但切口感染发生率并没有上升。虽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监测指标已达到国家的要求,但应用中仍然存在预防用药指征掌握不严、预防用药给药时机不妥、选药不当、给药方式不当、24h 停药率低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