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NF-кBp65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任基浩  葛益林   《中国医学工程》2008,16(2):110-112
目的探讨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时是否存在NF-κBp65的激活。方法经颅底径路建立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动物近中轴位切片行NF-κBp6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耳蜗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提取缺血再灌注侧耳蜗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浆蛋白,应用电泳迁移率滞后分析检测细胞核内NF-κBDNA结合活性。结果正常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Cord’s器、血管纹、螺旋韧带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内NF-κBp65染色呈阴性,缺血再灌注12h可见明显表达,24h表达最强,48h表达逐渐减弱;正常耳蜗组织中可见少量的NF-κB活化,在缺血再灌注的耳蜗组织中NF-κBDNA的结合活性显著上调,再灌注24h的结合活性最高,再灌注48h后NF-κBDNA的结合活性下降。结论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F-κBp65在耳蜗出现异常表达,NF-κBDNA结合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和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和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NF-κB和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NF-κB和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NF-κB和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O.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NAC组(P〈0.05)。结论NF-κB及其诱导的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NA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α-硫辛酸对豚鼠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机制,观察α- 硫辛酸(LA)对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方 法:豚鼠随机分组: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h、10d组,LA组(缺血前腹腔注射LA100mg/(kg· d),连用7d),生理盐水组(同LA组,但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缺血再灌注术前及处死动物前行ABR测试。ABR 测试后活杀动物取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耳蜗组织形态学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耳蜗组织过氧化氢酶 (CAT)、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缺血组及再灌注各组ABR各波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阈 值升高;外毛细胞出现变形、崩解破坏、排列紊乱、缺失、核溶解等改变,基底周较其余各周明显;CAT活性降低, MDA含量升高;再灌注24h组损伤最重。LA组动物各观察指标与缺血再灌注10d组相比有明显改善。结论:氧 自由基引发的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缺血 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LA可有效保护缺血 再灌豚鼠耳蜗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肝脏建立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以葛根素预处理,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中NF-κB的活化程度及TNF-α的表达,测定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肝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及电镜观察.结果: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NF-κB活化程...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和丹参对豚鼠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和丹参对缺血-再灌注豚鼠耳蜗损伤的改善机制.方法耳廓反射灵敏的健康豚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6 h组、缺血再灌注6 h用药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尼莫通500 μg*kg-1,丹参5 g*kg-1)及缺血再灌注6 h用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动物于手术前及处死前分别测试ABR、耳蜗标本HE染色和电镜观察、耳蜗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耳蜗组织iNOS免疫组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6 h用生理盐水组相比,用药组ABR各波潜伏期缩短、阈值降低,毛细胞结构基本正常,耳蜗MDA含量及SOD活力、iNOS在耳蜗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尼莫地平和丹参合用可以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6.
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对耳蜗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方式有其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选用耳廓反射灵敏,体得300-500g的健康杂色豚鼠72只,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再灌汪1h、6h、24h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前有处死前分别测试ABR、耳蜗标本HE染色病理检查、耳蜗电镜检查、测定耳蜗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耳蜗组织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免疫组化。结果:缺血组及再灌汪各组脑干诱发电位(ABR)发生明显异常,咯波潜伏期明显延长,阈值升高(P<0.01);外毛细胞变形,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耳蜗组织MDA含升高、SOD活力降低;iNOS在耳蜗组织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呵引起豚鼠ABR各波潜伏期延长和阈值增高,可造成耳蜗毛细胞及血管纹等组织病理损伤。耳蜗组织SOD活力下降及MDA升高参与了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耳蜗组织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纹、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均有iNOS弱阳性表达,在缺血及再灌注期间iNOS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7.
王艳红  马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58-959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制备LIR模型,部分动物在再灌注前经尾静脉给予丙泊酚,光镜下进行心肌组织的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心肌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核因子(NF)-κB进行定性、半定量检测:用放射免疫法对TNF-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①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可致心肌损伤,组织中NF-κB和TNF-α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丙泊酚干预后NF-κB和TNF-α表达均减少,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诱发心肌组织损伤;②丙泊酚能降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和TNF-α的表达,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组织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丹酚酸B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核因子-кB p65(NF-кB p65)核转移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丹酚酸B低剂量组和丹酚酸B高剂量组.假手术组(8只):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0.5cm处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8只):结扎0.5 h后再灌注;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各8只):于结扎后分别静滴相应剂量的丹酚酸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4 h后取心肌标本,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NF-кB p65蛋白在心肌细胞核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生化法检测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NF-кB p65在心肌细胞核中的表达增加(P<0.01),心肌组织中TNF-α表达及MPO活性升高(P<0.01).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NF-кB p65在心肌细胞核中的表达减少、心肌组织中TNF-α表达及MPO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丹酚酸B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减少更显著(P<0.01).结论 丹酚酸B可以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NF-кB p65核转移受到有效抑制,TNF-α表达明显降低,减少中性细胞浸润,从而起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组:缺血后处理组;D组:SF后处理组。建立缺血后处理模型,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NF-α,IL-10的含量及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1)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SF后处理组明显减小了心肌梗死面积(P<0.05)。(2)心肌中TNF-α和IL-10含量的测定:TNF-α、IL-10在缺血再灌注组均升高,SF后处理组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NF-α水平明显减低(P<0.05),IL-10含量则明显增高(P<0.05)。(3)NF-κB活性的测定:NF-κB活性在缺血再灌注组显著提高,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F后处理组显著阻止NF-κB活性的升高(P<0.05)。结论:适当剂量SF后处理可以减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减轻NF-κB的活性,从而减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减低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甲状腺激素干预组(T3组)?缺血1 h再灌注6 h?24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和肝细胞核因子-κB(NF-κB)阳性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 组的ALT?AST 水平及MDA?TNF-α?NF-κB 阳性表达明显高于S 组,GSH含量?SOD 活性明显下降(P < 0.01),肝组织病理损伤较S组严重,T3组?IPC组均能改善以上情况(P < 0.01),而T3组及IP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和缺血预处理一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TNF-α的表达和抑制NF-κB 的活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