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CT、MRI、PET/CT及PET/MR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广泛应用,NCCN指南提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影像学诊断首选增强MR,但对于每个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充分合理地应用有限的资源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笔者多年的MDT经验,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参照指南的基础上更要结合患者自身病情,由多学科专家讨论做出合理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2.
体液检测是指以血液为主的体液标本中细胞及核酸的检测,包括了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两大类。能帮助实时动态监测肿瘤原发灶及转移复发灶基因组信息,协助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也有助于靶向治疗适应症的评估,从而推进精准医疗的实施。液态活检属于新型的无创性分子病理检测方式。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也是推动肿瘤基础研究进展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已跃居第3~5位,在大城市增幅更快[1]。肝脏是CRC的常见转移部位,国外报道约30%的患者伴有同时性CRC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2],5年累积异时性CRLM发生率也有14.5%左右,约有76.8%的患者仅发生肝内转移而无其他肝外转移[3],CRLM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SP2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92例大肠癌组织中USP22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结直肠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USP22的表达量逐步上调,USP2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P=0.031)、肿瘤大小(P=0.003)、浸润深度(P<0.0001)、淋巴结状态(P=0.005)及Ki-67的表达(P<0.0001)高度相关。 结论USP22蛋白可作为一种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i-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临床意义及在卵巢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的44例患者病理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i-1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肠黏膜及原发灶中肠源性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或者χ2检验。 结果Bmi-1在直肠癌原发灶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分别为65.9%、15.9%,χ2=22.752,P<0.01)。Bmi-1在原发灶中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116,P=0.024;χ2=4.856,P=0.028;χ2=5.495,P=0.019),而卵巢转移灶中的Bmi-1未见异常表达。Bmi-1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Bmi-1低表达者(13.16个月,16.87个月,t=-2.524,P=0.012)。 结论Bmi-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高表达表明Bmi-1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Bmi-1与伴有卵巢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是结直肠癌预后重要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6.
超声小探头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超声小探头(ultrasonic miniprobe,UMP)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做UMP检查,对准病灶进行全瘤扫描,择最佳影像冻结、摄片,退出UMP,最后做活组织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根治术,癌周淋巴结分组编号、装瓶、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UMP对50例结、直肠浸润深度(T分期)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对比,其准确率T1-T4期分别为75%,80%,88%及67%,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4%(P<0.01),过高分期5例(10%),过低分期3例(6%);N分期,UMP诊断阳性淋巴结(n=22),术后病理(n=28),准确率795,UMP诊断阴性淋巴结(n=20),术后病理(n=22),准确率91%,总准确率84%(42/50),敏感性79%,特异性为91%(P<0.01)。结论:(1)UMP是当前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最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肿瘤狭窄患者适应术前分期检查。(2)UMP系高频超声频探头,由于超声穿透深度的限制。对远处转移的M分期是不可能的。(3)UMP对浸润深度及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应结合其它影像检查如腹部B超、CT等,扬长弃短,相辅相成,以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正常结直肠组织(n=20)、淋巴结未转移的结直肠癌(n=35)、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n=29)中ECM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CM1亚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ECM1诊断价值.结果 ECM1的表达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阳性率为10%(2/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9.4%(38/64);其中结直肠癌淋巴结未转移者为37.1%(13/35),淋巴结转移者为86.2%(25/29).ECM1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增高,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P<0.01).结直肠癌细胞中高表达的ECM1蛋白主要是ECM1a亚型.结论 ECM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相关.ECM1蛋白对结直肠癌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术前循环肿瘤DNA(ctDNA)含量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78例患者,采用磁珠分离法提取受试者血浆ctDNA,荧光定量仪检测ctDNA的含量;随访至2019年3月31日,记录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血浆ctDNA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浆ctDNA含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78例患者血浆ctDNA含量为(85.37±9.31)ng/mL,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血浆ct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2019年3月31日,存活患者56例,死亡22例,存活组患者血浆ctDNA含量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当血浆ctDNA≥85.91 ng/mL时,AUC为0.788,灵敏度为76.80%,特异度为72.70%,95%CI为0.674~0.901;低表达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72%,显著高于高表达者(57.14%)(P<0.05)。[结论]术前血浆ctDNA含量的检测对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ctDNA含量越高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9.
SEPT9是13个Septin同源基因家族之一,参与调控众多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细胞极化、细胞迁移以及线粒体分裂等。研究表明在众多肿瘤中,SEPT9都发挥着作用,尤其在结直肠肿瘤研究领域,外周血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更是研究热点,其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于其他糖蛋白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免疫化学测试等更具有优势,相对于结直肠镜等侵入性检查更节约成本,同时有着更好的依从性。本文对SEPT9的功能、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结直肠肿瘤的筛查及诊断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61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治疗策略、住院费用、随访状况等,进行生存状况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生存的相关因素。 结果肝转移灶可切除患者中,同期切除肠道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与分期切除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别为25693元、34129元(P<0.05),手术并发症(分别为24.5%、20.5%)和总生存期方面(分别为48.5月、47.0月)无显著差异。肝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的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好于原发灶未切除的患者(分别为19.0月、9.3月,P<0.001)。肠道原发灶分化Ⅲ~Ⅳ级、肝转移灶≥4个、最大肝转移灶直径≥5 cm、肝外转移、肠道原发灶未手术切除和肝转移灶非手术治疗是影响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6个危险因素各设定为1分,所有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1分)、中风险组(2~3分)和高风险组(4~6分),5年存活率分别为51%、16%和0%(P<0.001)。 结论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中,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切除的可予以同期切除,原发灶可切除且无出血梗阻症状的不可切除的肝转移仍建议在合适时机切除肠道原发灶。根据上述6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指导临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5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hymase蛋白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5,P=0.038),结直肠癌组织中,有远处转移患者Chymase蛋白表达降低(P=0.002),Chymase蛋白的表达与N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hymase蛋白的表达越低(Χ2=54.81,P<0.001),在Ⅲ+Ⅳ期患者Chymase蛋白表达降低(Χ2=50.84,P<0.001),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hymase蛋白低表达患者预后不佳(Χ2=10.501,P=0.001)。 结论Chymase蛋白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粪便DNA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并探讨其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结直肠腺癌、40例腺瘤性息肉、52例正常对照住院患者粪便标本,使用试剂盒提取其粪便中肠道脱离细胞DNA,通过MSP方法检测其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0%、55.9%;在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1%、52.6%;二者联合检测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5%、68.4%;特异性为52.0%。结直肠腺癌患者粪便中粪便潜血阳性率为35.3%,CEA阳性率为35.3%。结论通过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具有较高成功率;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于检测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检测粪便基因甲基化有望成为CRC高风险人群筛查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脂肪性肝病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8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127例伴脂肪肝.763例无脂肪肝.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资料、肝转移及术后近期死亡情况等临床资料,同时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期、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脂肪肝组肝转移7例,明显少于非脂肪肝组(102例,P=0.012).脂肪肝组肿瘤平均直径[(4.15±1.80)cm]小于非脂肪肝组[(4.77±2.25)cm,P=0.0016].脂肪肝组主要为Dukes A期(41/121,33.9%)和B期(40/121,33.1%)患者,而非脂肪肝组以Dukes B期(247/732,33.7%)和C期(232/732,31.75%)患者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获得随访资料的患者术后7年内远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4).结论 脂肪性肝病患者结直肠癌肝转移率低,脂肪性肝病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肝脏转移性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OS)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肺转移的时间间隔并寻找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6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治疗方法、无转移间隔时间(DFI)和OS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6%、25%、20%和18%,中位OS为16个月.有或无特异性肺部及相关症状、性别、年龄、伴或不伴肝转移、肺转移灶单发或多发、是否存在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均与OS无关(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原发部位(P=0.020)、脉管浸润(P=0.022)和T分期(P=0.009)是影响肺转移患者中位OS的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未发现独立预后因子.接受肺转移灶切除术者相比单纯化学治疗者中位OS更长(分别为34和16个月),但因例数较少,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25).160例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者中,术后第1年和第2年各有48例患者出现肺转移,中位DFI为20个月.DFI与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形态类型、分化程度、T分期和N分期相关(P值均<0.05),其中T分期是DF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23).结论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发生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2年内,DFI、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分期均不是独立的生存预后指标,但T分期是影响DFI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最好发的转移部位是肝脏,手术是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并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可能方式。就目前多学科治疗背景下,高效能的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以及多种手术方式,如传统二步肝切除联合门静脉栓塞术/门静脉结扎术(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portal vein ligation,PVL)及联合肝脏劈离及门静脉结扎的二期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的出现,包括各种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拓展了过去对于肝脏可切除性的定义,而依据新的可切除标准对于可切除性的判断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就肝脏可切除性判断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癌胚抗原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每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数平均为16枚(10~28枚),用癌胚抗原(CEA)指标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项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和微转移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68.2%和46.2%.孤立肿瘤细胞巢患者与CEA阴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微转移患者与CEA阴性患者比较,前者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较低(P=0.003).结论 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到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肝脏是其最常见转移部位。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外科医生争论的话题。诸如围手术期化疗或者一些其他新的方法,都可以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随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进步,目前对于同期肝切除的原则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辅助化疗、外科医生对于可切除性的判断以及病人的体质。笔者综述了近些年来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的原则剖析,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同时行结直肠癌切除术合并肝转移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在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完成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合并肝转移癌切除术的病历资料,观察一期切除的可行性(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中转开腹率)、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26例一期手术过程顺利,都获得成功。其中腔镜下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癌同时切除共有16例,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加开放肝转移癌切除术共有10例。手术时间为(205.12±49.09)min,术中出血量为(296.84±376.53)ml,术后消化道排气时间(2.62±0.56)d,术后住院时间(13.92±6.80)d。术后发生腹腔感染2例,肠瘘1例,自发性气胸1例。余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癌的一期切除安全可行,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粪便DNA甲基化分析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有望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由于结直肠癌(CRC)组织持续脱落细胞到粪便中,因此检测粪便中CRC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可能成为一条无创诊断CRC的新途径。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I)是在结肠增生性息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