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构建能综合评价膀胱出口梗阻情况及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尿动力学诊断列线图,以期区分逼尿肌活动低下(DU)、膀胱出口梗阻(BOO)及DU合并BOO,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在行压力-流率测定( PFS)的男性下尿路症状( LUTS)患者。通过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寻找研究人群PFS参数的分布规律及差异,并构建诊断列线图。列线图制作由MATLAB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结果1278例患者纳入统计。根据数学模型将患者分组比较:<10%分位数组与10%~25%分位数组患者大部分PFS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分位数组与25%~50%分位数组患者大部分PFS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膀胱剩余尿量(86.4 mL vs.61.4 mL)、膀胱测压容量(275.9 mL vs.241.9 mL)、膀胱排空率(40.3% vs.75.4%)可能与DU相关。故以25%分位数为界限区分DU,从而得到诊断列线图。结论基于临床尿动力学数据构建的评价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列线图,有助于区分诊断DU、BOO及DU合并BOO的男性LUTS患者,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未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msor tstability,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 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度对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方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OO)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诊稳定膀胱(DS)组和不稳定膀胱(DI)组。制备膀胱逼尿肌肌条并在32~37、21~31、15~20、4~14℃等不同条件下Krebs营养液中给予特定的前负荷进行逼尿肌肌条实验。结果成功建立BOO模型。逼尿肌肌条在32~37、21~31℃Krebs营养液中出现自发性收缩波的前负荷为0.3 g,15~20℃Krebs营养液中出现自发性收缩波的前负荷为1.0 g,4~14℃Krebs营养液中未出现收缩波,肉眼观察肌条呈团状。32~37℃Krebs营养液中的对照组、DS组和DI组离体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高于21~31、15~20℃Krebs营养液中相应各组的收缩频率(P<0.05),对照组和DI组在21~31℃Krebs营养液中的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高于15~20℃Krebs营养液中收缩频率(P<0.05)。3组逼尿肌肌条在32~37、21~31、15~20℃Krebs营养液中收缩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逼尿肌肌条在15~20℃Krebs营养液中兴奋性较低,不易诱发或加重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在4~14℃Krebs营养液中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根据离体逼尿肌肌条在不同温度下的收缩特性,为减少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的次数和程度,15~20℃是持续膀胱冲洗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5.
逼尿肌活动低下( detrusor underactivity, DU )是一种常见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对其认识和研究较少. DU会出现一系列储尿、排尿、排尿后下尿路相关症状,也与其他下尿路功能障碍并存.因此,在泌尿外科日常诊疗中需要排除下尿路症状患者合并DU的情况. 由于目前缺乏非侵入性诊断技术, DU 的确切患病率尚不清楚. 大多数DU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病理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特发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DU. 目前诊断DU的方法大多依赖于逼尿肌强度的测量,而有创性尿动力学评估仅限于专家实践.  相似文献   

6.
雌二醇对大鼠离体膀胱逼尿肌收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雌二醇对大鼠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大鼠膀胱体背侧纵行肌条,将其置于灌流肌槽中,经肌肉张力换能器将信号输入生理记录仪,记录肌条的等长收缩活动。结果 雌二醇能够显著降低膀胱体纵行肌条的张力和收缩波平均振幅,它的这种作用不受阿托品、六烃季胺、心得安、酚妥拉明和L-NNA的影响。结论 雌二醇对大鼠膀胱体纵行肌条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型、T型钙通道阻滞剂对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引起的不稳定逼尿肌的收缩性、自律性的影响. 方法建立SD雌性大鼠BOO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钙通道阻滞剂刺激试验.结果 BOO后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的发生率为75.9%;DI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收缩性、自律性明显升高,收缩力增强;正常对照组、DI组逼尿肌条在L型、T型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下,自律性、收缩力均明显降低,其中正常组更明显(P<0.05).结论 DI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钙通道数量表达和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豚鼠膀胱流出道梗阻(PBOO)对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ICC)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豚鼠PBOO模型。并根据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将模型分为PBOO后逼尿肌不稳定(DO)组和PBOO后逼尿肌稳定(DS)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饲养4周后取膀胱组织,制成全层组织铺片和冰冻组织切片,c-kit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各组膀胱肌层和黏膜下IC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结果PBOO4周后,DO组豚鼠膀胱出现排尿频率、排尿压力的增加(n=12,P〈0.05),并且观察到明显的储尿期膀胱不稳定收缩。对照组、DS组和DO诅豚鼠膀胱均观察到c-kit染色阳性且呈典型长梭形有突起的ICC,主要分布于平滑肌肌束间和黏膜下层;在DO组豚鼠的膀胱中c-kit染色阳性的ICC分支突起增加且互相连接呈网络状,而在对照组和DS组中ICC呈散在分布,细胞之间联系较松散。结论在PBOO所致DO豚鼠膀胱中ICC发生了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络状,ICC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逼尿肌不稳定的重要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排尿梗阻后膀胱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进程,确定选择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最佳时期.方法结扎膀胱颈部形成膀胱出口不完全性梗阻,留置膀胱造瘘,清醒状态下进行不同时期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梗阻组动物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显著增加,排尿压与顺应性增加,出现膀胱白发性收缩.在梗阻的第5、6周,96%的动物发生膀胱不稳定性收缩,并有一相对稳定期,而到第8周,排尿压、顺应性与自发性收缩因膀胱功能严重损害呈下降趋势.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功能呈进行性损害;梗阻第5、6周的动物是用来研究DI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0.
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宇  宋波 《重庆医学》2004,33(1):124-127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从尿动力学的角度定义,是指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处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液流出道阻力升高,而一般认为的自膀胱颈出口至尿道外口之间任一部位出现的梗阻,应当称为下尿路梗阻(lower urinary tract obstruction,LUTO),而BOO正是LUTO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研究BOO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多种常见的下尿路泌尿外科疾病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BOO的主要危害在于常导致膀胱逼尿功能改变,继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研究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一直是泌尿外科实验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膀胱造瘘组、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每组10只。制作大鼠骶髓和骶髓上损伤模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后,取膀胱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变化。结果各组膀胱ICC数量比较:正常组与膀胱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反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改变可能与ICC数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正常SD大鼠膀胱不同部位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ils of Cajal,ICCs)的分布及其对局部逼尿肌收缩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正常SD大鼠膀胱顶部、体部、底部及三角区取3 into×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再于上述部位取2 mm×7 mm肌条进行张力测定实验,比较各部位肌条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分析其与ICCs密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膀胱中存在ICCs,三角区及顶部的ICCs密度较体部和基底部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三角区和顶部以及体部和基底部的ICCs密度均没有显著区别(P>0.05);各部位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不同,但顶部和三角区的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较体部和基底部明显增大,差异显著(P<0.05),顶部和三角区以及体部和基底部的肌条之间则没有显著区别(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与局部ICCs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大鼠膀胱中存在ICCs,膀胱各部位ICCs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与膀胱局部肌条收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鼠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中HCN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HCN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蛋白在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中的表达及在不稳定膀胱ICCs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探讨ICCs细胞兴奋性变化与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的关系.方法 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10例),逼尿肌稳定组(DS,n=12),逼尿肌不稳定组(DI,n=8):大鼠尿道近端结扎,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模型.②对各组进行HCN和c-kit免疫荧光双标,确定HCN蛋白是否在ICCs细胞上存在及HCN表达的变化.③以Western blot法检测HC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①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在c-kit阳性的ICCs细胞膜上,有HCN抗原的表达,c-kit阴性细胞未见HCN表达;与正常组相比,DI组、DS组HCN蛋白表达增加.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I组、DS组的HCN表达增高,DI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大鼠膀胱ICCs细胞可表达HCN通道蛋白,且DI膀胱ICCs细胞HCN通道明显增多,由此导致的ICCs细胞兴奋性增高可能在D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干细胞因子(SCF)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UC组(n=24),于造模后1、4、7天分别处死UC组8只小鼠,取远端结肠,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ICC的变化,并进行结肠组织学评分.结果:结肠组织学评分在7天达最高值(P<0.05).与正常小鼠比较,UC小鼠结肠肌间ICC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肠SCF的表达也显著减少(P<0.01),SCF与ICC呈正相关(UC 4天时,r=0.862,P=0.027;UC 7天时,r=0.948,P=0.004).结论:UC小鼠远端结肠组织内SCF表达下降,伴随ICC数量减少,提示UC病变可能与SCF/Kit系统下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2X嘌呤受体各亚型在大鼠膀胱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制备SD大鼠膀胱组织铺片及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膀胱组织内ICCs细胞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CCs细胞上P2X嘌呤受体各亚型的表达.结果 SD大鼠膀胱中的ICCs细胞主要集中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束间,并相互连接呈网络状分布.在7种P2X嘌呤受体亚型中,ICCs细胞上可检测到P2X2和P2X5两种亚型表达.结论 大鼠膀胱ICCs细胞可表达P2X2和P2X5两种嘌呤受体亚型,从功能学上证实嘌呤能信号对ICCs细胞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定成年豚鼠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细胞是否具有起搏电流.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得到原代培养的成年豚鼠膀胱ICCs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记录其超级化激活的内向电流(hyperrepolarization-activated inward current,Ih).结果 原代培养的ICCs细胞和逼尿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膜电容存在明显差异;ICCs细胞可记录到起搏细胞特征电流Ih,而在逼尿肌细胞则记录不到.结论 记录到成年豚鼠膀胱ICCs细胞具有起搏细胞的特征电流Ih,提示ICCs细胞在膀胱具有起搏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牵张负荷条件对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量及c-kit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阐明牵张负荷对膀胱ICCs细胞兴奋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不稳定逼尿肌模型,以光镜计数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牵张负荷下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膀胱ICCs细胞数量及酪氨酸激酶受体(c-kjt)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 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ICCs细胞数量与c-kit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增高(P<0.01),逼尿肌不稳定组较稳定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 牵张负荷对ICCs细胞有调控作用;ICCs细胞数量及c-kit表达增多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牵张负荷对豚鼠膀胱起搏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胶原酶消化豚鼠膀胱,于特制的牵张培养皿中体外培养膀胱起搏细胞,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Fluo-4负载的起搏细胞在牵张负荷下Ca2 信号的变化.结果 以豚鼠膀胱组织铺片及体外培养细胞中观察到c-kit染色阳性及长梭形有突起的细胞鉴定为膀胱起搏细胞,即ICCs细胞.细胞于牵张膜上培养4~5 d后,予Fluo-4钙负载染色,激光共聚焦下检测,无应力状态时,ICCs细胞可观察到周期性的"钙波",且其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强于平滑肌细胞(P<0.05).当牵张膜被动拉伸延长20%时,ICCs细胞先于平滑肌细胞发生钙波增强现象.结论 静息状态下ICCs细胞可出现周期性钙波,牵张负荷可兴奋ICCs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 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 mm×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再于相同部位剪取2 mm×7 mm肌条进行收缩特性测定实验,并检测c-kit受体阻断剂对收缩的影响.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逼尿肌明显增多(P<0.05);正常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以散在分布为主,不稳定逼尿肌中以细胞网络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正常膀胱(P<0.05);加入Glevic后,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以细胞网络的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高,但其收缩幅度可以被Glevic削弱,提示ICCs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