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人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是谓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3岁.因水肿10 d加重伴咳嗽气促3 d入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3~4级、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图1为人院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P相对固定;P-R间期呈3:2文氏变化:140 ms/180 ms/脱落.QRS波群间期增宽0.12 s呈3:2周期性变化:P-R 140 ms时,V1联呈R型,Ⅰ导联S波粗钝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R 200 ms时,V1导联呈QS型,Ⅰ导联R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之后QRS波群脱落.周而复始构成3:2房室文氏传导伴QRS波群完全性右束支/左束支传导交替阻滞.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左、右束支非等速非同步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鲁端 《心电学杂志》2014,(4):295-300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是最常见的心室内传导阻滞,亦是最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之一。以往认为RBBB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属于良性心律失常。而近年来的研究提出,RBBB可影响较多患者的预后。因此,重新认识RBBB的临床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71岁。患高血压 10余年 ,因突然头晕伴呕吐 8h入院。临床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 (左丘脑破入脑室 )。入院后 ,急诊行双侧侧脑室引流术 ,术后使用抗生素、甘露醇、促脑细胞代谢药物及支持疗法等 ,术后 2 0d由于病人心肺功能不全 ,肺部感染 ,病情恶化 ,经抢救无效死亡 ,图为死亡前一天所描记 ,连续Ⅱ导联描记 ,可见 2种P波 ,一种P波较大正向 ,频率 115次 min ,P -R间期 0 .16s,P -P间期规整 ,P波后继以QRS波 ,为窦性P波 ,是主导节律。另一种P′波 (见箭头所示 )小而尖 ,呈正向 ,频率 41~ 5 0次 min ,P′ -P′…  相似文献   

6.
7.
双束支传导阻滞119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束支传导阻滞的表现形式及合并其他心律的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119例双束支传导阻滞的不同组合类型、合并其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类型以及与年龄结构、病因的关系。结果以右束支阻滞(RBBB)合并左前分支阻滞(LAFB)为主,占68.1%,RBBB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为16.8%,LAFB合并一度AVB为10.1%,RBBB合并二度AVB为2.8%。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多见,占63.O%。60岁以上占82.4%。结论双束支传导阻滞以RBBB合并LAFB及RBBB合并一度AVB为主。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为主。  相似文献   

8.
复杂的房室传导阻滞2例朱志忠,胡绳俊例1,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75%狭窄。图1为Ⅱ导联心电图:窦性心律,P+P基本规整;频牵88次/min。P-R不固定,基本规律为由短逐渐延长及QRS脱漏,呈房室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15岁,因体检发现心律失常而作常规心电图检查V_1连续描记(附图),示窦性P波,P-P间距平均为0.86s,有轻度节律不匀齐.上行P-R间期逐渐延长P_2-R0.23s,P_3-R0.24s,P_4-R0.28s、P_5-R0.38s.中行P’-R间期有类似规律变化,但P-R间期增量不固定,为不典型文氏现象,可称为“递增量不定型文氏现  相似文献   

10.
多层传导阻滞现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2,21(4):244-246
多层传导阻滞存在于房室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而以房室交接区为多见。房室交接区等单径路或单层传导是众所周知的心电图表现,随着近代心电学的进展,发现这些部位不仅有纵向分离的多径路传导现象,也可有横向或水平分离的多径路传导阻滞现象,就此构成复杂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多层传导阻滞本质上反映了隐匿性传导程度的深浅。文氏现象不仅发生在房室交接区,也常遍及其他部位,故多层传导阻滞常表现为一种交替性文氏周期(alternating Wenckeback period)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1.
1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逸搏心律伴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1例边玉芬(浙江诸暨市人民医院诸暨311800)关键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例患者女性,26岁,患心肌炎1年,以往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体检:血压14.70/9.33kPa,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59例表现为RBB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9例中器质性心脏病患儿97例(病毒性心肌炎20例,川崎病20例,风湿性心肌炎2例,心包炎4例,心肌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原发性心内膜弹力增生症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呼吸衰竭8例,先天性心脏病3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儿6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儿QRS时限>0.10~0.12 s,ST段下移,T波低平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儿.结论:儿童RBBB可因各类疾病引起.当RBBB患儿出现电轴重度右偏或左偏,ST段下移,T波低平,并伴有其他心律失常时提示为器质性心脏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低血糖致快速心律失常时有报道.而致慢性心律失常,Ⅲ度交界区传导阻滞少有报道。笔遇见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9 岁,因"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18 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18 年前于闷热拥挤环境站立10 min 后感头晕、大汗,约1 min 后意识丧失跌倒,数秒后清醒,醒后自觉乏力.至当地医院就诊,未予特殊处理,其后未再发作,工作生活如常.入院前30 d,于夜间10 时左右侧卧哄孩子睡觉时突发黑矇、...  相似文献   

17.
18.
双束支主干传导阻滞是心律失常分析的难点,现结合查房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共同学习讨论如下. 李医师(研究生): 今天查房的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发作晕厥10年,加重1个月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数年.10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晕厥,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此后反复晕厥5次(均与活动有关).曾在北京某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高度双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9.
心房间传导阻滞为右房至左房间的传导障碍,主要发生于Bachmann束。根据心电图P波的形态和宽度,可分为Ⅰ、Ⅱ、Ⅲ度3种,也可分为部分性和进展性两类。心房间传导阻滞的实际发生率高于既往研究,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间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心电图的P波增宽提示左房增大,并且与房性心律失常、收缩功能保留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等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AVB)是危及老年人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多因晕厥、胸闷、头晕而就诊 ,现对 64例老年人CAVB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64例CAVB均经 2次以上心电图证实。男 3 8例 ,女 2 6例 ,男女之比 3∶2 ,年龄 60~ 69岁 41例 ,>70岁 2 3例 ,最大年龄 89岁。现病因依次为 :①冠心病 2 3例 ,平均年龄 ( 69 1± 9 0 )岁 ;②特发性传导致系统病 19例 ,平均年龄 ( 67 4± 6 7)岁 ,与冠心病发生率接近 ;③高血压性心脏病 14例 ,平均年龄 ( 70 4± 6 9)岁 ,心肌病 2例 ,其他少见病因 5例 ,包括药物过量 ,伤寒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