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145(miRNA-145)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80例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0%的冠心病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其中0级24例,1级19例,2级20例,3级17例。Real-time PCR测定血浆中miRNA-145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Gensini积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随着CCC分级的增加,血浆中VEGF水平亦随之升高,miRNA-145相对表达随之下降。控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后,血浆中VEGF水平与CCC的建立呈正相关(r=0.524,P<0.01),控制血浆中VEGF水平后,miRNA-145相对表达与CCC的建立呈负相关(r=-0.669,P<0.01),同时miRNA-145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中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29,P<0.01)。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的患者血浆中miRNA-145相对表达低于CCC形成不良患者,表明miRNA-145在CCC的建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我院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血管直径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89例(冠心病组)和造影结果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根据Rentrop分级评分将冠心病组患者再分成侧支循环良好亚组(Rentrop分级≥2级,n=42)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Rentrop分级≤1级,n=47)。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入选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38.74±10.60)ng/L vs(23.04±8.97)ng/L]及VEGF[(113.98±30.80)pg/L vs(72.73±14.55)p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侧支循环良好亚组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比血浆Jagged1蛋白[(46.77±8.49)ng/L vs(31.56±6.26)ng/L]及VEGF[(128.10±20.24)pg/L vs(92.43±21.09)p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冠心病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730,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Jagged1蛋白(OR=1.318,P=0.000)和VEGF(OR=1.043,P=0.043)是影响CCC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侧支循环良好亚组血浆Jagged1蛋白水平较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明显升高,表明Jagged1蛋白在CCC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DM)患者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及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79例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根据CAG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n=26)及冠心病组(n=53)。冠心病组又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M分为:合并DM亚组(n=21)与未合并DM亚组(n=32)。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DF-1的水平;用Rentrop分级系统对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形成进行评级。比较各组患者血浆SDF-1的水平,并对冠心病患者SDF-1的水平与Rentrop分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DM亚组SDF-1水平低于未合并DM亚组,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DM亚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率为33.3%,低于未合并DM亚组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率(75.0%),两亚组侧支循环形成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患者SDF-1水平与Rentrop的分级呈正相关(r=0.508,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DM患者血浆中SD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的能力降低,SDF-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40、miR-211表达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纳入我院住院手术的15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无侧支循环组100例和侧支循环组5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血清miR-140、miR-211水平。结果 无侧支循环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3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比例、血清miR-211水平高于侧支循环组,血清miR-140水平低于侧支循环组(P<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血清miR-140呈负相关(r=-0.546,P<0.01;r=-0.562,P<0.01),与血清miR-211呈正相关(r=0.539,P<0.01;r=0.5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140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血清miR-211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二者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95%CI:0.834~0.938,P<0...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 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 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 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 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连续入选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26例,1级22例,2级18例,3级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并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冠状动脉侧支循环0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为20.75±6.89 ng/L,1级组为22.04±5.18 ng/L,2级组为27.32±6.14ng/L,3级组为32.27±12.04 ng/L,随着侧支循环分级的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也相应增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高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不同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1)的表达水平,探讨CTRP1表达水平与侧支循环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2例在本院心内科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析其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依据造影结果,以Rentrop评级标准评判患者的侧支循环,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CCB)47例;侧支循环良好组(CCW)35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NC)37例;以Gensini计分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CTRP1表达水平,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TG,TC,HDL-C,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检测Rentrop分级、Gensini评分和CTRP1表达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及以CTRP1为因变量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CCB组,CCW组与NC组比较,各检测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ntrop分级与血浆CTRP1表达水平,FBG,HOMA-IR,TG,IL-6及Gensini评分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与CTRP1,FBG,HOMA-IR,TG,IL-6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TRP1表达水平与TC,HOMA-IR,IL-6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TRP1表达水平的危险因素为HOMA-IR,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CTRP1表达水平与侧支循环程度以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质运载蛋白2(LCN2)表达水平及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9例为冠心病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选取同期CAG检查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通过Rentrop-Cohen分级分为良好组43例(分级2~3级)和不良组46例(分级0~1级)。检测入选者血浆LCN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分析LCN2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浆LCN2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37.91±6.43)ng/Lvs(21.20±3.53)ng/L,(3.43±0.66)mg/Lvs(1.51±0.38)mg/L,P0.01]。与不良组比较,良好组血浆LCN2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血浆LCN2与MMP-9呈正相关(r=0.61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冠心病组血浆LCN2(OR=1.228,P=0.001)和MMP-9(OR=1.001,P=0.027)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良好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LCN2可以有效预测侧支循环的状态(曲线下面积为0.85,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LCN2表达显著升高,与MMP-9关系密切,其可能在侧支循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循环微小RNA-21(miR-2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本院心内科住院的SAP患者130例,患者冠状动脉至少1支血管≥90%狭窄,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CCC良好组(2~3级)64例和CCC不良组(0~1级)66例,并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miR-21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析miR-21和VEGF水平与CCC的关系及miR-21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 CCC不良组和CCC良好组血浆miR-21及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CCC良好组显著高于CCC不良组[(0.86±0.10)2-△△Ct vs(0.74±0.10)2-△△Ct,P0.01;(336.7±62.8)ng/L vs(286.2±63.3)ng/L,P0.01];血浆miR-2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血清VEGF的AUC为0.844。CCC良好组血浆miR-21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645,P0.05)。CCC不良组血浆miR-21与血清VEGF水平无相关性(r=0.146,P0.05)。血浆miR-21和血清VEGF水平是SAP患者CCC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SAP患者血浆miR-21及血清VEGF水平与CCC形成良好相关,miR-21通过影响VEGF水平表达,可能是促进患者CCC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7(IL-17)、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收治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良好组67例(Rentrop分级Ⅱ~Ⅲ级)和不良组53例(Rentrop分级0~Ⅰ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IL-17、PCT、hs-CRP水平,绘制ROC曲线并设计平行诊断试验以评价血清IL-17、PCT、hs-CRP水平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心率、收缩压、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患者血清IL-17、PCT、hs-CRP水平低于不良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17水平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95%CI(0.681,0.859)],最佳截断值为9.11 ng/L,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8.7%;血清PCT水平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AUC为0.775[95%CI(0.687,0.863)],最佳截断值为0.036μg/L,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75.6%;血清hs-CRP水平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AUC为0.750[95%CI(0.654,0.846)],最佳截断值为2.96 mg/L,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3.0%。以血清IL-17、PCT、hs-CRP任一指标水平≥最佳截断值为阳性设计平行诊断试验,结果显示,三者平行试验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灵敏度为99.2%,特异度为43.4%。结论血清IL-17、PCT、hs-CRP水平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诊断价值中等,但三者平行试验可明显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由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评估]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至少有一个主要冠状动脉有慢性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按Rentrop分级法进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n=8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n=90)。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5(OH)D_3水平。结果: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25(OH)D_3水平较低,脂蛋白(a)[LP(a)]水平较高,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率均较低(P均0.05)。随着Rentrop分级的增加,25(OH)D_3水平显著升高(P=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_3水平是侧支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99,95%CI:1.004~1.204;P=0.040)。经倾向评分配比后,25(OH)D_3仍是侧支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37,95%CI:1.007~1.285;P=0.039)。结论:对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提示25(OH)D_3可能对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有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IGF—I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IGF-I浓度检测对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l例冠心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清IGF-I浓度;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Ren-trop法对侧支循环分级;左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IGF-I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07.92±44.74)n/mL vs(113.05±33.65)n/mL,P>0.05]。冠心病组中,IGF-I水平≥120 ng/mL的A亚组LVEF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均显著高于IGF-I水平< 120 ng/mL的B亚组(LVEF 0.62±0.13 vs 0.5l±0.12,P<0.01;Rentrop 1.56±0.96 vs 0.12±0.33,P<0.001)。IGF-I水平与LVEF(r=0.45,P<0.001)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r=0.74,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较高的IGF-I水平可能提示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左室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血清IGF-I浓度检测可作为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R-210、miR-214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SDF-1)α变化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2月到2018年5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中miR-210、miR-214、SDF-1α含量,检测患者心功能,判定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4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80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未形成60例,观察组中Ⅰ级45例,Ⅱ级25例,Ⅲ级10例。不同组别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G、LDL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iR-210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miR-214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SDF-1α含量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VEF值高于对照组,Gensini积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浆miR-210、miR-214、SDF-1α表达到有显著相关性(r=0.544,-0.345,0.416,P<0.05)。血浆miR-210、miR-214、SDF-1α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31、0.802和0.765,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81%和61%,特异度分别为64%、66%和7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比较常见,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伴随有血浆miR-210、SDF-1α的高表达与miR-214的低表达,血浆中miR-210、miR-214及SDF-1α变化可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GF-I浓度检测对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l例冠心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清IGF-I浓度;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Ren-trop法对侧支循环分级;左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IGF-I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07.92±44.74)n/mLvs(113.05±33.65)n/mL,P>0.05]。冠心病组中,IGF-I水平≥120ng/mL的A亚组LVEF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均显著高于IGF-I水平< 120ng/mL的B亚组(LVEF0.62±0.13vs0.5l±0.12,P<0.01;Rentrop1.56±0.96vs0.12±0.33,P<0.001)。IGF-I水平与LVEF(r=0.45,P<0.001)及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r=0.74,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较高的IGF-I水平可能提示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左室功能和冠脉侧支循环;血清IGF-I浓度检测可作为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内皮功能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冠心病病人134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症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61例(稳定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73例(不稳定组);根据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5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病人血清尿素、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探讨病例组血清尿素与ET-1、NO、TM及Rentrop分级关系,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血清尿酸、ET-1和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稳定组(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病例组血清尿酸水平与ET-1、TM呈正相关(r=0.569,P=0.008;r=0.514,P=0.012),与血清NO、Rentrop分级呈负相关(r=-0.601,P=0.000;r=-0.647,P=0.000)。血清尿酸水平是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内皮功能及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侧枝循环(CCC)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9月于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82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5%)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AFLD的诊断参照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并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 0~Ⅰ级,n=85)和良好组(RentropⅡ~Ⅲ级,n=97)。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NAFLD患病比例为47.1%,高于CCC形成良好组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Rentrop分级的增加,NAFLD患病比例逐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AFLD(OR=2.13,95%CI:1.20~3.77;P=0.01)、hs-CRP(OR=1.61,95%CI:1.02~2.54;P=0.04)、Gensini评分(OR=0.83,95%CI:0.72~0.95;P=0.01)和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OR=0.70,95%CI:0.50~0.98;P=0.04)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中,NAFLD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 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 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为研究对象,Rentrop分级为0级或1级的病人归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A组),Rentrop分级为2级或3级的病人归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B组)。测定并比较两组受试者IL-17、PCT和hs-CRP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A组受试者血糖水平明显高于B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以及患病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A组受试者IL-17、PCT、hs-CR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A组受试者狭窄血管支数、Gensini积分明显低于B组(P 0.05);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病人的IL-17、PCT和hs-CRP表达水平、他汀类药物史以及患病时间独立相关(P0.05)。结论血清IL-17、PCT和hs-CRP水平分别与侧支循环评分独立相关,其机制可能是上述炎症因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有效改善了血管的生成过程,最终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且成功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346例STEMI合并急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行直接PCI成功的老年患者,根据Rentrop分级水平分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 0~1级)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p 2~3级),共随访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是否是心肌呈色分级(MBG)3级、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筛选对死亡有影响的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识别对死亡有明显影响的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是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OR 0.210,95%CI 0.061~0.724,P=0.013)、使用IABP(OR 0.272,95%CI 0.092~0.805,P=0.019)及MBG 3级(OR 4.554,95%CI 2.148~9.655,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个月,失访52例(15.0%),死亡19例(5.5%),Log-Rank时序检验提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对全因死亡有显著影响(P=0.046),而Cox回归分析提示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对于只有一支心外膜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且成功进行直接PCI发病不超过12 h的老年STEMI患者,急性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对随诊12个月的全因死亡没有明显影响,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在直接PCI术后MBG为3级的比率更高,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的比率更低,说明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仍然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