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实践的中药药物警戒角度对藏医经典《塔尔布医典》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藏药药物警戒思想和实践经验,借用中药警戒思想的研究方法,以《塔尔布医典》作为切入点总结归纳其与用毒警戒相关的内容。《塔尔布医典》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藏药药物警戒、藏药用药安全、藏药不良反应等药物警戒思想及用药安全方面的实践内容,《塔尔布医典》的药物警戒思想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储藏、饮食、炮制方面,其内容与《四部医典·后续部》第十二章所记载的药物警戒思想相近,奠定了藏药药物警戒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藏医药很多医典以木刻版流传下来的,并不存在残卷及甄别说法,虽没有现代化的方便,但传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地解析了传本源流不明,抄本多样化的具体问题。重点讲述了《塔尔布医典》渊薮、传承脉络及内容、现存情况等。  相似文献   

3.
《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分属藏医和阿拉伯医学经典,两部经典都把尿诊视为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文章以《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中尿诊文献作为背景和基础,通过《四部医典》和《阿维森纳》的尿诊理论背景、尿诊时间、尿诊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之处。讨论《四部医典》和《阿维森纳医典》中尿诊的各自特点,探索新的历史时期藏医和阿拉伯医学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为提出传统尿诊的未来发展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由朱明主译的《阿维森纳医典》中文版,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阿维森纳的《医典》是西方重要的医学经典,在12至18世纪被欧洲的大学用作医学教科书,更被阿拉伯与北非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由朱明主译的《阿维森纳医典》中文版,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阿维森纳的《医典》是西方重要的医学经典,在12至18世纪被欧洲的大学用作医学教科书,更被阿拉伯与北非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6.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同自然与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结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兄弟民族及其他国家的医学精华 ,使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而发展成今日的蒙医药学。基于藏医的《四部医典》对蒙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1 《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传人《四部医典》最初是公元70 8~ 833年宇妥·宁玛元丹贡布用藏文编写的。到 12世纪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又重新整理编写而成为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16世纪后叶 ,由于西藏黄教传入蒙古地区而使《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 (有些文章中说《四部医典…  相似文献   

7.
由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合著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下简称《精华》)一书最近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历代中药文献的内容及其发展情况,共记载现存和佚散的本草著作近千种,分上、中、下三编予以介绍。《精华》是部本草目录书。因为该书在其下编《本草大系》中,按时代及各书产生年代为序,介绍了1911年以前出现的近千种中药文献的名称、作者、内容、版本与收藏等情况,从而为了解历代存佚的药  相似文献   

8.
敦煌医学卷子《明堂五脏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堂五脏论》一卷,不著撰人,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其文字除残脱第一、第四篇目外,余基本完整。卷子原件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伯希和编号“3655”。考《明堂五脏论》一书,历代史志目录及专门医学书目均未著录,其内容除《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见有散在佚文外,其他古今  相似文献   

9.
《四部医典》成书于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完成,16世纪随喇嘛教传入蒙古,成为藏蒙医学的一部经典。由于藏蒙医受古代印度医学及民族、宗教、地区的影响,后世发展成为自身独立的民族医学。《内经》成书于战国末年(公元前475~前221年,也有...  相似文献   

10.
《四部医典》是在藏族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典著。是由藏族杰出的医学家老宇妥·元丹贡布为主的藏族医学家于公元8世纪下半叶著成的医学经典巨著。据史料记载,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藏医学也随之向蒙古地区传播,《四部医典》也在这个时期传人。迄今为止,(四部医典)已译成多种人宇,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四部医典)不但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有其精辟的论述,对饮食营养疗法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借鉴和运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能够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食物,获得营养,通过新陈…  相似文献   

11.
朝医四象医学的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朝医学中的四象医学,是独特的体质医学。这一学说来源于1894年朝鲜的东武李济马先生著有《东医寿世保元》一书,从而创立了四象医学学说。继承这一学说的著作有《东医四象新编》、《东医四象诊疗医典》等。《东医寿世保元》的注释本有两种:1973年韩国洪淳用、李乙浩编注的《四象医学原论》和1976年朴彦编注的《东医四象大典》。韩国设有四象医学学会,该学会发行《四象医学会志》。目前在延边地区出版的有《四家医学论》和《四象医学》(朝文)。延边医学院金凤寿教授研究四象医学多年,在其《李济马与东医寿世保元-介绍朝鲜医学遗产》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阴阳学说在藏医学中的应用见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并将其基本学说贯穿于藏医药学的基础和临床.藏医学中虽然关于阴、阳的直接记载较少,但研究发现多以寒、热表述,藏医学寒热学说成了阴阳学说的代名词,且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医学四续》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对藏医药学中应用阴阳学说进行梳理发现,主要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的功能物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和养生.  相似文献   

13.
脉诊是传统医学常用的诊断手法之一,《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是藏族和阿拉伯的医学经典,都记载了丰富的脉学内容并具有对比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两者对比的文献报道,文中从两者经典中取脉部位和季节对脉搏的影响入手,找出两者经典的取脉部位和季节对脉搏影响的异同点。提出同中找共同规律,异中求发展,保持各自特色,寻求各自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白纯 《西部中医药》2002,15(3):72-73
《四部医典》约成书于公元773~783年间,传为考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现刊行本为五世达赖(公元1617~1682年)和第司·桑吉嘉措(公元1653~1705年)执政期间之校订本。它是藏医药史和我国民族医药史上的巨著,为藏族同胞及西藏周边其它少数民族的医疗健康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四部医典》内容丰富,尤其是其外治法使用广泛,技艺高超,其中的外科手术法,水平甚至远远凌驾于汉医学外科技术的发展之上。从内容分析,其技术有来源于传统藏医学的,有来源于内地汉医学的,亦有来自周边如印度等国医学的内容。本文仅对书中和针灸相关的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编写《江西医林人物志》的过程中,发现我省自后汉以迄清末,有医学家五百余人,其中有医学著作的近二百家,书籍达三百余种。这些书有的没有付梓刊行,已刊行的部分早已遗佚,一部分流传至今,另外还有一部分为私人珍藏。为了弄清这些书的存佚情况,更好地继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医方名著《小品方》在北宋时业已亡佚。但经研究发现,明清时期众多本草、医方、针灸及临床各科医籍均曾多少不一地引录过《小品方》的佚文,有的甚至将《小品方》明列为参考引用书目。尽管有的《小品方》佚文转引自《外台秘要》、《新修本草》等书,但仍有为数可观的《小品方》佚文非转引自他书,而是另有所本。据此认为,《小品方》在明清时期尚存于世。  相似文献   

17.
谢海洲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23-623
我们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极其丰富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公光 713~ 74 1)于公元 739年编成 ,于《唐·新修本草》颁行 80年之后 ,为补唐·新修本草遗编工作 ,现本书早佚。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 ,远至日本和《名医类聚》《医心方》,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均曾引用过本书内容。安徽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据《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辑出 ,使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恢复原貌 ,弥补了馆藏佚书的空白。全书分序例 1卷、拾遗 6卷、解纷 3卷、总曰《本草拾遗》。“序例”,佚文论及十剂 (将药物性能分为宣、通…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出版的蒙医古籍与新作日益增多,对于初学蒙医者如何选好学习课本是很重要的。因为蒙医学术也有不同的学术派别,大致说哪一个派别都有它的自成体系与学术见解,但同时也有它的片面性。我认为从溯本求源的观念讲,最好是从《四部医典》学起,打好基础,然后再涉猎其它各家著作,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四部医典》原来是藏医学的经典著,大约于十三世纪传入内蒙古。据历史记载1717年由锡盟正黄旗明珠却吉医学大师将藏文《四部医典》译成蒙文并印刷出版,以后又有人用蒙文或藏文进行补充和译释。  相似文献   

19.
<正>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博学淹贯,无所不通,于医尤精。”其所著医著有《良方集》和《别次伤寒》、《灵苑方》等,惜后二者已佚;其医学成就还散见于《梦溪笔谈》一书中.  相似文献   

20.
藏药独一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又名独步通,藏语称“大巴”、“打布巴”。主产于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区,用其根、根茎或全草人药,药材表面呈枯黄色或黄褐色,质坚硬、干枯、气腥臭,是我国藏、蒙、纳西等民族民间常用草药之一。最早收载于藏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及《晶珠本草》中,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