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富震  苏金峰  姜德友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38-1441
龙江名医马骥善用柴胡剂治疗外感、内伤杂病以及疫病.表里为纲,三部为要梳理小柴胡汤证,增补腹诊、脉诊要点,拓展小柴胡汤证;善用大柴胡汤治疗瘟毒发黄、布病、瘟毒发颐等多种疫病;活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狂等神志病;变通柴胡加芒硝汤治疗胆石症;巧用柴胡剂加味治疗寒热久不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101条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俗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而张仲景于柴胡剂群中柴胡用量达半斤之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何出此言、何出此举?况且,作为少阳病百病之宗的小柴胡汤证有四大主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少阳病有三大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证还有7个或然证。小柴胡汤是当今仍然在广泛应用的千年古方之一,临床时,究竟见到哪一证便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呢?搜集了部分古今医家及伤寒论注家对此条文的见解,以期探求……  相似文献   

3.
临床不同病证,不同病机,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或言辨证方中加入小柴胡汤)来治疗,如气分热甚有柴胡白虎汤,病涉血分用大柴胡汤、柴胡破瘀汤、柴胡四物汤,兼有湿热用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寒水停滞有柴胡真武汤、柴苓汤,中虚不足有柴胡建中汤、柴胡六君子汤等。柴胡类方就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或参以辨证之药,或合用其它名方所组成的方剂。在柴胡类方中,小柴胡汤并非是对"证"治"病"之方,它不同于麻桂之发"汗",白虎之清"热",承气之通"便",五苓之利"水",四逆之温"阳",十枣之逐"饮",其所治之"病"相对抽象,在作用层次上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4.
重温《伤寒论》颇有争议的10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及贤哲诠释,可以看出,自成无己首次注释迄今,几乎所有的注家皆认为本条的“柴胡证”为小柴胡汤证;而“一证”则是指其中的一部分主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故僭陈己见如次.一、“柴胡证”应包括大、小柴胡汤证顾名思义,“柴胡证”是指柴胡汤证而言.《伤寒论》中的柴胡汤证因其程度不同而有大小之分,故从概念内涵看,“柴胡证”本身即应包括大、小柴胡汤证在内.综观全论,凡提及“柴胡证”者计有8条(103、104、106、107、127、154、253、267条),其中有指小柴胡汤证者,有指大柴胡汤证者,而更多的则是合指大、小柴胡汤证,并非全指小柴胡汤证.如107条之“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本为典型的大柴胡汤证,但文中亦称“此本柴胡证”.又如106条云:“太阳病,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辨。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他见证(如七或证)非必有症状。小柴胡桂枝汤:表证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重。具育少阳之微呕,胸脘之间满闷不舒的见证。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辨:主证为小柴胡证兼有热邪内陷,热结与胃脘。表现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或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热迫大肠而下利。柴胡加芒硝汤:妄狂用攻下,伤及胃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在临床中使用广泛,但仍有较多有关小柴胡汤争议问题需要明确。通过对比各医家的理解认识,结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就小柴胡汤应用的5个问题提出观点:柴胡、黄芩相配,人参、半夏相配,更符合小柴胡汤的治疗特点;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目的在于浓缩药液,便于服用,兼有减毒之效;半表半里的实质是正气不足、邪气偏盛的病理状态;小柴胡汤往来寒热的症状当有汗出或其他散热方式;"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当辨肝胆症状,而非脾胃症状。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关于小柴胡汤的记载共15条条文,专门提到少阳病用小柴胡汤的仅有第266条,而在太阳病篇出现失治误治的时候应用小柴胡汤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在阳明病出现柴胡证而未成腑实热结可用小柴胡汤条畅气机;厥阴病末疾病传至半表半里,出现"呕而发热"者,亦可用小柴胡汤和解透热,降逆止呕;还可用于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以及黄疸腹痛呕吐等证。故而小柴胡汤非但专为少阳病专设,即使证在少阳,当有"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等"柴胡证"时亦可用小柴胡汤。胸胁气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邪在半表半里而见阳证者皆可依证而用之,当合仲景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陈明 《河南中医》2014,(6):997-999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柴胡汤证进行解读:①大柴胡汤证为少阳之实证,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之重证;②大柴胡汤证为六经之郁证,大柴胡汤解郁作用最强;③大柴胡汤为少阳邪热呕利只重证;(多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证。  相似文献   

9.
李艳锋  张恒  张致祥 《陕西中医》2009,30(9):1242-1244
仲景六个柴胡汤分别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和下篇,其中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中篇,而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则在下篇。张致祥主任医师谓仲景六个柴胡剂,是仲圣匠心所在,以示人们曲应病机,灵活运用,现就张致祥主任医师临证五十余年运用柴胡剂之体会作以简介。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为和解之剂,具有辛开苦降、补虚泻实的作用.经期感冒主要表现为表证,风热、风寒症状常夹杂并存,治宜标本兼顾,应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的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治疗中要抓主证、主脉、单见一证便不必悉具;理当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随证灵活加减,不可拘泥不变.  相似文献   

11.
刘永 《北京中医》2011,(1):61-62
小柴胡汤常用于脏腑经络及六经辨证中属于肝胆少阳所属相关的病症。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1]17中指出:柴胡类方囊括小柴胡及其加减方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血府逐瘀汤、逍遥散、大柴胡汤等诸多方剂。笔者临证中善用柴胡类方治疗多种疾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少阳病主方的小柴胡汤,在《伤寒论》少阳病篇中却只有两条条文,而在太阳病中条文最多,阳明病篇中次之。从条文解析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常表现为里证或外证,易与其他方证相混淆;仲景使用小柴胡汤并非为和解少阳而设;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可用于解外发汗,主要解除伤寒证或中风证;外证(伤寒证或中风证)与太阳表证不是同等概念,不可混淆;小柴胡汤脉象不典型,并非传统认识的脉弦细,可见浮、沉、细、紧、实、涩等脉象;小柴胡汤证的发作有时是因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血结"表现为半在里半在外,故而导致小柴胡汤证常可表现为外证,让世人误以为小柴胡汤可解表,小柴胡汤证亦可表现为里证,让世人不识柴胡证而下之。  相似文献   

13.
<正> 三、小柴胡汤的应用小柴胡汤是少阳气化之为病和部位之为病的主方,而少火被郁或邪入半表半里的症状甚多,何况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时就必须掌握其主要关键,随症加减。 (一)运用小柴胡汤的原则与禁忌 1.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的主证,或然证颇多,而又不一定同时出现,因此,运用小柴胡汤就应掌握一条原则:“但见一证便是”。“一证便是”,这一证是什么呢?临证时凡在伤寒或中风过程中,不必诸证悉具,只要见到一个症状,这个症状不需别的柴胡证作旁证就足以说明少火被郁或邪结在半表半里的就应当用小柴胡汤。如前面所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伤寒脉弦细”等都是。再如厥阴篇379条“呕而发热”也是柴胡证,因呕是邪近于胃的周围,发热是邪连于表,这说明病位已由厥阴之里,转为少阳之半表半  相似文献   

14.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说,始于成无己氏,尔后众医交口,遂成定论,沿袭至今。唯宋乃光氏于1982年浙江中医杂志第12期中提出“解表和胃”,颇有见地,笔者认为“和胃”虽可称是,但“解表”未敢苟同,本文拟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一说,略述管见。笔者认为,小柴胡汤证并非少阳证,小柴胡汤的作用并非“和解少阳”。第一,小柴胡证首见于太阳篇,小柴胡汤见于文中凡十七条。而少阳篇仅占一条,且其余十六条,无一条把柴胡汤证与少阳并提。作为一经病主证,而不提其所病之经,可见小柴胡证并非少阳证。第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原载于<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之剂.笔者遵"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教导,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和解少阳的主方,由柴胡、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书中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前贤唐容川说:"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说明小柴胡汤可较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病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老年难治性发热属于中医疑难杂症,临床治疗难度颇大且易反复。柴胡剂是中医经典类方之一,以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代表,可随证加减临症变通,在老年病中运用广泛。如辨证准确,根据六经辨证运用柴胡剂治疗老年难治性发热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等证。《伤寒论》明确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使用小柴胡汤只须见到上述主证中之一证即可,而临床上这些主证可分别出现于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这就提示了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之广泛。一、发热:凡寒热往来或寒热变化有时者,多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上,此种热型常见于感冒、感染性炎症及疟疾等病。上海第四人民医院沈氏报道:产后感染发热8例,症见午后热甚,用小柴胡汤加益母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证的形成多系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多日不解,或失治、误治而转入少阳;主症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机为“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部位;用法可以遵“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小柴胡汤主要治少阳病,但在太阳病、阳明病、三阳合病、厥阴病等疾病中,只要具备“正邪分争”,有和解可能的病证,均可用小柴胡汤治之。小柴胡汤证应与疑似证鉴别。小柴胡汤证治宜和解,汗、吐、下、温针等都应当禁用。临床多种病证只要具有“正邪分争”病机,有柴胡证“一证”表现,无论内、外、五官、妇产等科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