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经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人132例,按照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比较3组血清Lp-PLA_2、Hcy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Lp-PLA_2、Hcy及D-二聚体水平与血管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及纤维帽厚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Lp-PLA_2、Hcy及D-二聚体水平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Lp-PLA_2、Hcy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1.01±143.11)μg/L与(319.68±108.14)μg/L,(59.43±22.82)μmol/L与(31.91±16.58)μmol/L,(618.53±178.67)μg/L与(308.17±102.91)μg/L,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p-PLA_2与血管重构指数及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0.883、0.756,P均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OR=-0.618,P0.05);Hcy与血管重构指数及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0.697、0.603,P均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OR=-0.618,P0.05);D-二聚体与血管重构指数及斑块偏心指数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0.926、0.883,P均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OR=-0.74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_2、Hcy和D-二聚为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血清Lp-PLA_2、Hcy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相关,其水平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四项指标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及D-D与Fg的比值(D/F)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和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因胸痛或胸闷入院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n=49)、中度病变组(n=32) 例和重度病变组(n=29),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n=50) 。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n=57)和易损斑块组(n=53)例。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组的四项指标及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特征性指标的差异。分别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和ROC曲线评价四项指标与冠脉病变和易损斑块的相关性和预测效能。采用多变量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冠脉病变和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应用价值。 结果 冠心病各亚组Lp-PLA2、D-D、Fg、D/F及Gensini 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斑块负荷、血管重塑指数、偏心指数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纤维帽厚度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Lp-PLA2、D-D、Fg、D/F与冠脉Gensini 积分及斑块负荷、血管重塑指数、偏心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D-D、Fg、D/F为冠脉中重度病变和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Lp-PLA2、D-D、Fg、D/F联合预测中重度病变和易损斑块的AUC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Lp-PLA2、D-D、Fg、D/F与冠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脉病变和易损斑块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n=45)、稳定斑块组(n=69)及易损斑块组(n=46),所有入选者于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p-PLA2、hs-CRP水平,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中的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231,11.967,P=0.026,0.019),且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2,P=0.028);易损斑块组血清中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t=9.899,11.023,P=0.031,0.024);血清中Lp-PLA2辅助识别易损斑块的特异性高于hs-CRP,两者联合特异度更好。结论血清中Lp-PLA2相比hs-CRP和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高,两者联合能更好地检测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其与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早发冠心病患者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地坛医院早发冠心病患者70例(早发冠心病组)、晚发冠心病患者120例(晚发冠心病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测定Lp-PLA2、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分析两组间Lp-PLA2水平、IVUS的斑块特征及Lp-PLA2水平与斑块成分的关系。结果早发冠心病组患者血浆Lp-PLA2均值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冠心病组和晚发冠心病组IVUS斑块负荷分别为58.0%和43.2%、重构指数分别为(1.34±0.95)和(1.11±1.27),纤维帽厚度分别为(0.65±0.18)mm和(1.01±0.21)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Lp-PLA2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531,P=0.017),与纤维帽厚度呈正相关(r=0.137,P=0.033)。结论早发冠心病富含软斑块及薄纤维帽斑块,血浆Lp-PLA2水平与IVUS确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47例。其中为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SP)组87例,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s,VP)组60例。选取同期本院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的表观健康体检者200名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组。测定所有纳入者血清Lp-PLA2、HCY、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评价这些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指标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果VP组血清Lp-PLA2、HCY及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均高于SP组(t=25.387、3.636、0.036、44.735,P<0.05)和HC组(t=21.788、2.890、0.032、41.5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检测时,Lp-PLA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20]的诊断性能最高,其次为HDL-C(AUC=0.903)、D-D(AUC=0.757)及HCY(AUC=0.698);两两联合检测时,Lp-PLA2+HDL-C(AUC=0.985,Se=96.7%,Sp=93.1%)的诊断性能最高,在此基础上增加D-D(AUC=0.994,z=0.846,P=0.398)或HCY+D-D(AUC=0.997,z=1.864,P=0.062)均未能显著提高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论单独检测时,Lp-PLA2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优于HCY、HDL-C及D-D,Lp-PLA2+HDL-C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状的价值及相关程度。方法 18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分型分为2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0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82);选择同时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n=90)。测定血清NT-proBNP、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成分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NT-proBNP、Hcy预测易损性斑块的价值。结果 3组间NT-proBNP、Hcy与hs-CRP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为ACS组SAP组对照组(均P0.05)。ACS组Gensini积分、坏死核心(NC)比例、血管重塑指数(VRI)、斑块偏心指数(PEI)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NC比例、VRI、PEI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cy血清水平是冠心病患者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T-proBNP、Hcy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分别为0.764(95%CI 0.729~0.803,P=0.021)、0.779(95%CI 0.742~0.814,P=0.015);两者联合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为0.886(95%CI 0.823~0.951,P=0. 004)。结论血清NT-proBNP、Hcy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65例,根据IVUS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86例和易损斑块组79例,比较2组患者生化指标、IVUS指标和Lp-PLA2水平,分析Lp-PLA2水平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斑块稳定的危险因素。结果易损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斑块负荷[(58.20±13.59)%vs(54.72±9.98)%]、血管重塑指数[(1.61±0.32)vs(1.13±0.26)]、斑块偏心指数[(1.58±0.15)vs(1.48±0.36)]和坏死组织[(25.1±9.9)%vs(12.3±7.5)%]以及钙化组织[(6.5±3.5)%vs(0.8±0.4)%]所占比例增高,纤维帽厚度[(0.60±0.27)vs(0.75±0.31)mm]、纤维化脂质组织[(17.0±5.6)%vs(20.2±6.1)%]和纤维组织[(59.9±7.5)%vs(62.2±7.1)%]比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水平与斑块成分中坏死组织(r=0.514)、斑块负荷(r=0.395)、血管重塑指数(r=0.832)、斑块偏心指数(r=0.904)成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r=-0.710)成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6.82,95%CI2.16~21.46,P=0.01)、糖尿病(OR=2.65,95%CI 1.02~6.74,P=0.04)、吸烟史(OR=1.25,95%CI 1.06~1.62,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6,95%CI 1.10~1.76,P0.01)、Lp-PLA2(OR=10.69,95%CI 1.72~66.91,P=0.001)。结论 Lp-PLA2水平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是否稳定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医院住院并确诊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4组:正常血压无冠心病的对照组(117例)、单纯冠心病组(120例)、单纯高血压组(123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15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Lp-PLA2水平,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罪犯血管斑块性质,并分析血清hsCRP、Lp-PLA2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单纯冠心病组、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sCRP、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sCRP、Lp-PLA2水平较单纯冠心病组、单纯高血压组也明显升高(均P0.05)。②罪犯血管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57.12±11.46)μm]比单纯冠心病组[(115.61±21.57)μm]、单纯高血压组[(129.61±19.37)μm]薄(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及Ⅱ型粥样斑块率较单纯冠心病、单纯高血压显著增高(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16、-0.28,均P0.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B=-0.496)、Lp-PLA2(B=-0.344)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均P0.01)。结论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1)根据脂蛋白(a)水平将患者分为脂蛋白(a)≤300 mg/L组(n=99)和脂蛋白(a)300 mg/L组(n=45);脂蛋白(a)300 mg/L组斑块脂质弧比脂蛋白(a)≤300 mg/L组大(P=0.021),易损斑块发生率比脂蛋白(a)≤300 mg/L组高(P=0.001)。(2)利用OCT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n=36)和非易损斑块组(n=108),2组之间性别、吸烟史、2型糖尿病、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因子。结论高水平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Map-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探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与易损斑块间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冠心病患者74例,对其3支冠状动脉(冠脉)均进行IVUS检查,通过IVUS后处理软件测量患者冠脉管腔面积、斑块成分等相关指标,并根据患者病变性质将其分为斑块破裂组、易损斑块组和无易损斑块组,分析Lp-PLA2及MIF水平与患者易损斑块间的关系。结果:斑块破裂组较非斑块破裂组病变长度更长(P0.001),有更大的外弹力膜面积(P=0.014)和斑块面积(P=0.008),含有更多的脂质成分(P=0.009)和坏死核心(P0.001)。易损斑块组较无易损斑块组患者有更多的脂质成分(P0.05)和坏死核心(P0.001)。斑块破裂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破裂组(P=0.001),MI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易损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显著升高(P=0.001),MIF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Lp-PLA2与斑块易损性呈中等相关(r=0.448,P0.01),MIF与斑块易损性无明显相关性(r=0.121,P0.05)。结论:经iMAP-IVUS证实,Lp-PLA2能够反映斑块的易损性,MIF不能作为易损斑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水平与冠心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4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n=96)组和对照组(n=48),冠心病患者再根据临床症状、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分组,ELISA方法检测受试者Lp-PLA2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均0.01);不同病变支数组和Gensini积分组之间Lp-PLA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冠心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p-PLA2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优势比为1.028~1.068。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冠脉积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Lp-PLA2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Lp-PLA2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结合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 配体(sCD40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冠心病病人通过64层螺旋CT(MSCT)筛选,根据CT值将斑块分为三类: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另取对照组24例.检测各组血清sCD40L、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sCD40L、Hcy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MS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sCD40L和Hcy检测更有益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可作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90例冠心病病人依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各30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Hcy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和Hcy与不稳定斑块破溃发生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Hcy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斑块稳定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寻找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 ACS 患者和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Hcy水平.结果:ACS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 , 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比较,ACS组不稳定斑块和内膜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比例明显增高(P<0.01);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1),斑块负荷重(P<0.01),以偏心斑块(P=0.000)和正性重构为(P=0.002)主.Hcy水平、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均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斑块不稳定相关.结论:Hcy可能是ACS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因素,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易损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SAP组)及可排除冠心病者30例(CTL组)。应用ELSIA法测定Lp-PLA2及hs-CRP、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VH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结果:ACS组血浆Lp-PLA2(P<0·01)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SAP组,SAP组血浆Lp-PLA2(P<0·05)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CTL组;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脂质坏死性斑块,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P<0·01),ACS组和SAP组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26±9·90)%和(8·26±6·77)%(P<0·01),薄纤维帽脂瘤斑块分别为43%和10%(P<0·01);血浆Lp-PLA2和hs-CRP水平分别与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1,P=0·019;r=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病变斑块的特征,并分析血清hs-CRP、YKL-40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AMI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UAP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2)AMI组和UAP组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小于SAP组(P均0.05),AMI组与UAP组之间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薄纤维帽斑块的比率和血栓形成的比率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AMI组斑块内钙化的比率低于SAP组(P0.05),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r=-0.265,P0.05)和YKL-40(r=-0.524,P0.01)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62和r=0.499,P0.01)和血栓形成(r=0.218和r=0.263,P0.01)呈正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水平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OR=6.341,P0.05)。结论 AMI和UAP患者的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患者,AMI、UAP和SAP患者罪犯病变的纤维脂质斑块性质有明显差别,AMI患者出现薄纤维帽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而SAP患者出现斑块钙化的比例较高;血清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罪犯病变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形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白介素-6(IL-6)水平对冠状动脉管腔内易损斑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5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9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57例,分别进行血清Hcy、IL-6测定和冠脉内超声检查,并将血清Hcy、IL-6检测结果与IVU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ey、IL-6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根据斑块性质进行分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Hcy、IL-6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在Hcy≥15 μmol/L,322.96 pg/ml≤IL-6<401.85pg/ml的范围内,对冠脉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IL-6水平越高,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意义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和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冠心病患者119例,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60例和稳定斑块组5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O-1和KLF-4水平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比例、糖尿病史、LDL-C及F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HO-1水平和KLF-4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1、KLF-4水平与巨噬细胞浸润、脂质核心角度及纤维帽厚薄程度均密切相关(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LDL-C、血清HO-1和KLF-4水平升高是影响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O-1、KLF-4水平预测冠状动脉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冠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血管内超声VH-IVUS图像,于我院治疗的126例CCS患者被分为稳定斑块组(57例)与易损斑块组(69例),观察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浆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O、Lp-PLA2、hsCRP、FBG为CCS患者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3~7.544,P<0.05或<0.01)。MPO、Lp-PLA2、hsCRP、FBG单独检测及四者联合检测诊断冠脉易损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914、0.889、0.610、0.991,灵敏度分别为68.1%、87.0%、79.7%、44.9%、97.1%,特异度分别为93.0%、91.2%、91.2%、87.7%、94.7%。结论:血浆M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