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新生缺氧缺血性损伤(HIBD)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拴线法建立新生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GM1,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进行细胞凋亡染色,测定血清内皮素水平和NO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偶见神经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现象,GM1治疗组新生大鼠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GM1治疗组新生大鼠血浆的内皮素含量(ng/L)分别为41.6±4.06、63.45±6.91、50.67±5.20;NO2-/NO3-分别是44.67±8.6、63.65±9.9、47.7±9.8。结论GM1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血浆内皮素和NO的生成,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雅馨  苏杰  黄帅  张新跃  刘颖  王林洪 《安徽医药》2019,23(7):1302-1305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凋亡因子P53/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80只(均为雄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RIRI组和给药组各35只,其中对照组再分为6 h、24 h两个亚组,RIRI组和给药组均再分为再灌注后1 h、6 h、12 h、24 h、48 h、72 h、7 d等7个亚组。制作兔RIRI模型的方法采用高眼压灌注法,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及Bcl-2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结果 P53、Bcl-2及TUNEL凋亡细胞均在对照组检测到极少的表达,在RIRI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均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24 h时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2.60±1.14)(P53、24 h)、(28.00±1.87)(Bcl-2,4 h)、(27.20±0.83)(凋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给药组最高峰出现在24 h,分别为(13.40±0.54)(P53、24 h)、(34.60±1.67)(Bcl-2,24 h)、(19.40±2.30)(凋亡,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P53及TUNEL凋亡细胞的表达各个时间点均较RIRI组明显减少(均P<0.05),Bcl-2蛋白的表达较RIRI组增多(P<0.01)。结论 RIRI后行丁苯酞药物治疗可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53的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对RIR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席自中  宋彦  宋元贞  张依璐 《安徽医药》2022,26(9):1790-1794
目的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小血管病(CSVD)大鼠神经元活性、血管超微结构及神经元核抗原(NeuN)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大鼠30只;采用同种系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制备CSVD大鼠模型,最终20只造模成功,再平均分为CSVD模型组(CSVD组)和CSVD模型大鼠给予G-CSF干预治疗组(G-CSF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G-CSF组大鼠经皮下注射G-CSF 50 μg/kg,1天1次;假手术组和CSVD组大鼠均经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1天1次。三组大鼠均连续注射7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微血管结构和内皮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uN阳性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u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结构没有出现异常;CSVD组大鼠脑组织结构异常,海马区病灶严重,海马组织结构无规则;神经组织大量坏死,神经元缩小;干预后的G-CSF组脑组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21.34±4.43)%相比,CSVD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50.31±2.92)%增多(P<0.05),G-CSF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30.90±8.10)%较CSVD组明显减少(P<0.05)。假手术组微血管结构正常,CSVD组微血管结构破坏及内皮细胞损伤明显,而G-CSF组较CSVD组微血管结构和内皮细胞损伤得到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CSVD组大鼠NeuN阳性表达(0.375±0.020)%明显低于假手术组(0.572±0.015)%(P<0.05);G-CSF组中NeuN阳性表达(0.551±0.012)%较CSVD组明显升高(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CSVD组大鼠NeuN(0.11±0.04)mRNA 和VEGF mRNA(0.76±0.31)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NeuN(0.48±0.13)mRNA 和VEGF mRNA(1.45±0.21)表达(P<0.05);G-CSF 组NeuN(0.32±0.11)和VEGF mRNA(1.31±0.26)表达明显高于CSVD 组(P<0.05)。结论G-CSF可改善CSVD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促进神经元存活而减少凋亡发生,同时有效促进NeuN的阳性表达,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乳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纯化培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硝普钠(SNP)制备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模型。方法取乳鼠背根神经节,加入5-氟-2'-脱氧尿苷(5-FUDR)以纯化细胞,MEM-F12培养基培养,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元。神经元培养至第八天分别加入不同浓度SNP(500,50,5μmol·L-1)制备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模型,用台盼蓝染色进行细胞计数,MTT法测定培养神经元活力。结果培养的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正常,纯化培养纯度高于90%,可存活两周以上。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加入SNP作用后,随着浓度增加,神经元死亡率逐渐升高。结论采用SNP制备的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可以作为相关实验研究的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赵欣春  于兰  曹津晶 《天津医药》2003,31(5):307-309,F003
目的 :对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进行实验性研究。方法 :雄性大鼠56只 ,采用线栓法建立中动脉栓塞模型 ,并分别于栓塞后1 ,2 ,3,4 ,5 ,6h使其再灌注 ,于再灌注后的24h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法 ,对神经元凋亡细胞染色、计数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再灌注后其凋亡细胞密度0 102mm2分别为(37±6 95)、(19±2 93)、(21±4 47)、(26±4 24)、(52±6 44)、(61±5 91)。结论 :脑梗死最佳溶栓时间窗为2~4h。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文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筛选后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只)、假手术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对照组(32只)、脑缺血组(32只),脑缺血预处理组(32只)5组和术后12、24、48、72h四个时间点。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大脑皮层、海马CA1区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预处理对照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无形态学改变,未见有细胞凋亡。脑缺血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明显,12h、24h、48h、72h神经元凋亡逐渐加重。与脑缺血组相比,脑缺血预处理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小,水肿程度轻,神经元形态恢复快,凋亡细胞数目少。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CA1区EndoG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取l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72h组,每组5只。通过尼氏染色检测缺血模型是否引起海马神经元死亡。另取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lh组、6h组、12h组、24h组、48h组,各组大鼠均为5只。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于对应时间点取六组大鼠海马CA1区制备蛋白样品,WesternBlot检测各时间点EndoG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全脑缺血/再灌注72h组海马CAl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细胞皱缩,胞核碎裂消失,说明神经元出现了选择性死亡;②缺血/再灌注后12、24、48小时组EndoG表达水平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92±0.17、1.63±0.11、1.97±0.0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大鼠海马CA1区EndoG表达水平上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氯沙坦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及bcl 2和bax基因表达。方法 采用末端标记、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3种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产物的mRNA和蛋白质 ,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吸光度对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物质进行量化处理。结果 细胞凋亡数目手术对照组为 (38± 9)个 /HP ,假手术组为 (0~ 1 )个 /HP ,药物治疗组为 (9± 4)个 /HP ,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 ;原位杂交bcl 2手术对照组为 0 0 75± 0 0 2 0 ,假手术组为 0 0 60± 0 0 1 0 ,治疗组为 0 0 76±0 0 1 4 ,免疫组织化学bcl 2手术对照组为 0 1 37± 0 0 1 4 ,假手术组为 0 0 85± 0 0 1 9,治疗组为 0 1 2 5± 0 0 2 1 ,对照组、治疗组的升高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1 ) ;免疫组织化学bax手术对照组为 0 0 97± 0 0 2 2、假手术组为 0 0 62± 0 0 1 4、治疗组为 0 0 62± 0 0 1 4 ,对照组的升高与治疗组、假手术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 ,治疗组和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9) ;bcl 2 /bax比值手术对照组为 1 41 3 ,假手术组为 1 376 ,治疗组为 2 0 1 6。结论 氯?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瞿鹰  杨柳  徐昉 《中国药房》2010,(43):4046-4048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模型、丹参和EGB组,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处死大鼠,观察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构特征并计数健存神经元数量,检测血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变化,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经过EGB治疗后,EGB组行为学评分和脑组织梗死体积测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EGB组的坏死及凋亡细胞大大减少,健存神经元数目((66.91±7.53)%)较模型组((43.51±4.77)%)显著增多(P<0.05)。EGB组血清SOD高于模型组,MDA低于模型组(P<0.05)。24h后模型组i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和EGB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EGB能显著减小梗死范围,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高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和抑制iNOS表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苗志凯  夏清岫  王艳 《安徽医药》2022,26(11):2217-222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 UTI)对脑出血( ICH)大鼠局部黏着斑激酶( FA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信号通路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 ICH大鼠模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尾静脉注射 0.9%氯化钠溶液)、抑制剂组( FAK抑制剂 PF562271,50 mg/kg灌胃)、 UTI组(尾静脉注射 10万 U/kg UTI)、 UTI+抑制剂组( FAK抑制剂 PF562271,50 mg/kg灌胃同时尾静脉注射 10万 U/kg UTI)每组 20只,另设 20只为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 0.9%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所有处理均每天 1次,连续 7d。干湿比重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抗凋亡因子 B细胞淋巴瘤 -2(Bcl-2)和促凋亡因子 Bcl相关 X(Bax)、胱天蛋白酶 3(caspase-3)表达;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存活情况;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 FAK蛋白表达和 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 84.51±7.42)%、炎性因子含量、神经元凋亡指数( 44.51±3.77)%以及促凋亡因子 Bax(3.05±0.41)、 caspase-3(3.27±0.46)表达和 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神经元存活数目、抑凋亡因子 Bcl-2(1.23±0.21)表达以及 FAK(0.29±0.0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模型组相比, UTI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71.43±6.11)%、炎性因子含量、神经元凋亡指数( 15.34±0.76)%以及促凋亡因子 Bax(2.03±0.15)、 caspcase-3(2.27±0.61)表达和 ERK1/2磷酸化水平降低,神经元存活数目、抑凋亡因子 Bcl-2(2.67±0.27)表达以及 FAK(0.58±0.09)蛋白表达升高( P<0.05);抑制剂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 92.83±7.56)%、炎性因子含量、神经元凋亡指数( 51.99±5.65)%以及促凋亡因子 Bax(3.73±0.37)、 caspcase-3(3.99±0.26)表达和 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神经元存活数目、抑凋亡因子 Bcl-2(0.73±0.06)表达以及 FAK(0.12±0.0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 UTI组相比, UTI+抑制剂组大鼠脑组织含水率( 84.16±6.76)%、炎性因子含量、神经元凋亡指数( 43.22±4.07)%以及促凋亡因子 Bax(2.98±0.35)、 caspcase-3(3.26±0.31)表达和 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神经元存活数目、抑凋亡因子 Bcl-2(1.27±0.12)表达以 及 FAK(0.28±0.0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P<0.05)。结论 UTI可通过促进 FAK蛋白表达,抑制 ERK磷酸化,进而抑制 ICH大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胶原酶脑出血模型与自体血脑出血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胶原酶和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比较两组模型死亡率、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水含量、血肿大小、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差异。结果假手术组术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水含量、血肿体积、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未见明显变化;胶原酶组成功率高于自体血组(P<0.05);两组死亡率基本一致。胶原酶模型组24 h、3 d、7 d时间点神经功能缺陷、脑水含量、血肿体积、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高于自体血模型组(P<0.05)。结论胶原酶脑出血模型较自体血脑出血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尼氏体及P物质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奥沙利铂组、对照组各15只。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5%葡萄糖注射液,每周2次,共9次。每次给药后2h检测50%缩足阈,最后一次给药后24h取第5腰椎背根神经节切片、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形态以及尼氏体和P物质的形态和积分光密度。结果:奥沙利铂组大鼠50%缩足阈从第3次给药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细胞体、细胞核及核仁面积减小(P<0.05,P<0.01),偏心核与多核仁比例增高(P<0.01);尼氏体、P物质积分光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奥沙利铂引起背根神经节尼氏体及P物质的改变,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脂多糖(LPS)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取培养7d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先给予相应的处理30min~1h后,再加LPS10mg.L-1处理4~24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细胞内定位;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活性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JNK1水平;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100.0±10.9)%vs(72.3±2.1)%;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11.5±4.2)%vs(39.5±8.2)%;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JNK1水平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增加。吡格列酮0.01,0.1和1μmo.lL-1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下降,并呈一定浓度依赖性。吡格列酮0.1和1μmol.L-1也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培养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率、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磷酸化JNK1水平和NO含量增加。LPS+吡格列酮(1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为(97.8±9.7)%,凋亡细胞百分率为(20.6±5.0)%,NO含量为(6.8±1.3)μmol.L-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去除吡格列酮对LPS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在LPS+吡格列酮(1μmol.L-1)+GW9662(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为(90.7±6.9)%,凋亡细胞百分率为(23.4±4.1)%,NO含量为(5.8±0.7)μmol.L-1。GW966210μmol.L-1对LPS引起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没有影响。与LPS组相比,JNK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5μmol.L-1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72.3±2.1)%vs(109.8±11.8)%;凋亡细胞百分率降低,(39.5±8.2)%vs(19.1±4.8)%;NO含量降低,(21.1±5.0)μmol.L-1vs(4.0±1.3)μmol.L-1。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抑制LPS引起的皮质神经元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JN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与PPARγ激活无关。  相似文献   

14.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大鼠背根神经节GAT-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背根神经节(DRG)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后的表达,探讨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又分为结扎后3d组、7d组、14d组和28d组).分别在各自的时间点灌注取材L4~5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T-1表达.结果 CCI组(3、7和14d)背根神经节GAT-1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染色深度均比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和P<0.01).结论 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后背根神经节GAT-1表达增加,这可能与神经性疼痛的病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5.
曾和松  刘正湘  刘晓春 《医药导报》2004,23(6):0371-0374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 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假结扎组(假手术组)、单纯冠状动脉结扎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冠状动脉结扎加卡维地洛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大鼠。治疗组术前2 h、术后每间隔24 h给予卡维地洛(20 mg·kg 1)灌胃。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容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48 h后用Tun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bcl 2、bax基因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凋亡心肌细胞数分别为每视野(36.8±9.0),(0.0±0.0),(9.5±3.0)个,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3组bcl 2/bax蛋白比值分别为(1.41±0.21),(1.52±0.20),(2.20±0.24),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维地洛有显著抗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升高心肌细胞内bcl 2/bax蛋白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志  张玉高  韩丽英  陈枫 《中国药房》2012,(21):1970-1972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未加药)组和沙利度胺低、中、高剂量(0·5、1·0、2·0mmol·L-1)组,加入相应药物分别作用24、48、72、96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与沙利度胺浓度和作用时间均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3个剂量组作用72、96h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4个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3个剂量组作用72h后,K562细胞出现细胞体积缩小等凋亡形态。结论:沙利度胺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能够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曾娅莉  黄文芳  刘华  杨永长  陈江  周定安 《中国药房》2007,18(28):2180-218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时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常规培养细胞24h,辛伐他汀(20μmol.L-1)处理K562细胞12、24、48、72h,观测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并与溶剂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作用K562细胞48h后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等形态学改变;作用12、24、48、7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2.55±0.35)%、(6.1±0.35)%、(14.15±0.42)%、(30.70±0.65)%,K562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细胞膜电位降低百分率分别为(0.7±0.24)%、(39.6±4.80)%、(24.4±2.45)%、(6.0±1.62)%,24h时膜电位降低百分率最大。结论: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是凋亡发生的早期事件,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使线粒体跨膜电位崩溃,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神经甾体孕酮(PROG)对Aβ25-35诱导的AD模型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3个浓度PROG处理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est 33342核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胞质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ROG能剂量依赖地对抗Aβ25-35引起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的降低;且细胞凋亡率及胞质caspase-3表达水平均降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3.0±4.2)%(P>0.05)、(31.8±2.1)%(P<0.01)和(11.8±1.2)%(P<0.01),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为(5.80±0.27)(P>0.05)、(4.98±0.48)(P<0.01)和(3.58±0.21)(P<0.01);其中0.1μmol.L-1 PROG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及胞质caspase-3表达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G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对抗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其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72活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RIRI组30只)、rh-bFGF治疗组(RIRI+rh-bFGF组30只)、正常假手术组(6只),RIRI组、RIRI+rh-bFGF组又平均分为5个亚组(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72h),每组6只大耳白兔。造模初期,RIRI组和rh-bFGF治疗组实验动物分别往玻璃体腔内注入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和rh-bFGF溶液,并分别于制模后5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摘取眼球,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原位杂交。正常假手术组实验动物给予前房穿刺,无其他操作。常规HE染色后观察各组兔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2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假手术组兔视网膜各层次清晰、细胞平行排列且形态规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呈单层排列、规则,无空泡变性。RIRI组兔视网膜出现高度水肿,层次紊乱、细胞结构疏松,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RIRI+rh-bFGF组兔视网膜结构层次和细胞组织变化与RIRI组变化大致相同,但损害程度较其明显减轻。正常假手术组兔视网膜中没有发现HSP72;与RIRI组比较,RIRI+rh-bFGF组RIRI后5个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SP72的表达水平增高(P均<0.05)。结论 rh-bFGF对兔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SP72的活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谷氨酸所致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乳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d后用于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加入0.1%二甲亚砜;谷氨酸损伤组,加入谷氨酸100μmol·L-1作用2h或24h;吡格列酮组,先分别加入吡格列酮0.01,0.1和1μmol·L-1作用1h,然后加入谷氨酸;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先加入GW966210μmol·L-1作用30min,然后加入吡格列酮1μmol·L-1,作用1h后加入谷氨酸。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钙蛋白酶Ⅰ及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ATF2)表达。结果谷氨酸作用24h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从对照组的(100.0±15.4)%降低至(71.5±6.1)%;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从对照组的(8.7±1.3)%增加至(35.4±6.9)%;磷酸化JNK1、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ATF2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吡格列酮0.1及1μmol·L-1明显对抗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1±4.7)%和(96.6±3.4)%;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5.5±3.8)%和(9.2±0.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拮抗吡格列酮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细胞存活率为(91.3±6.7)%,细胞凋亡百分率为(10.2±1.8)%。单独应用GW966210μmol·L-1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没有影响。吡格列酮也可抑制谷氨酸引起的磷酸化JNK1、磷酸化ATF2、钙蛋白酶Ⅰ表达增多及Bcl-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吡格列酮对谷氨酸引起的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吡格列酮抑制磷酸化JNK1和钙蛋白酶Ⅰ表达,以及增强Bcl-2蛋白表达有关,与PPARγ激活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