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改良Barthel指数(BI)变化。方法 94例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随访3个月。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对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测定FMA评分和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痉挛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和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针灸治疗有助于减轻痉挛症状,同时对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也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得康口服液治疗对脑卒中后昏迷患者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昏迷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配合静脉点滴纳洛酮,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得康口服液。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血清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Fugl-Meyer(FMA)评分,血清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8-iso-PGF2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GCS评分、FMA评分,Apelin-1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NIHSS评分[(6.9±1.7)vs(8.3±2.5)]分、8-iso-PGF2α水平[(13.2±3.1)vs(17.1±2.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4.8±5.6)vs(12.4±4.0)]分、FMA上肢评分[(37.2±10.7)vs(25.8±11.5)]分、FMA下肢评分[(24.8±9.6)vs(17.9±10.0)]分,Apelin-13蛋白水平[(26.7±3.0)vs(24.6±2.6)]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得康口服液通过降低患者体内8-iso-PGF2α水平,上调Apelin-13蛋白水平,发挥减轻脑卒中后昏迷患者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恒清Ⅲ号方对缺血性脑卒中(IS)病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IS病人2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恒清Ⅲ号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Bathel指数(BI)量表评分、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中国卒中量表(CC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Apelin-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Klotho、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50%与65.69%,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CC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P<0.05),ADL评分、BI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芪通络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2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通络汤治疗。两组病人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0%与72.0%,χ~2=4.196,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与8.0%,χ~2=5.701,P0.05)。结论参芪通络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可有效提高病人行走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筋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方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化痰通络解痉方及经筋针刺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功功能(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BI)、血清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I_2(PGI_2)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MBI、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XA_2水平降低,PGI_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舌僵语蹇、口舌歪斜、偏身异常、患肢僵硬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经筋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方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人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银杏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运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丁苯酞注射液基础上口服银杏叶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2 w。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量表和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专用量表(SS-QOL)评分,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和氧化应激反应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BI评分和SS-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I评分和S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显著高于治疗前,而波动指数(PI)...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白细胞介素(IL)-18和-23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7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MG B1、IL-18和IL-23的表达。结果治疗2 w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HMGB1、IL-18和IL-23的含量均下降,但是研究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临床疗效明显,丁苯酞可有效下调血清中HMGB1、IL-18和IL-23的表达,阻止脑卒中促进因子的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总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6%)高于对照组(7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逐渐降低,且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主要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痉挛分级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对照组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能可有效减轻病人症状,缓解痉挛程度,促进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宁夏社区脑卒中患者用益气活血和化痰通络治疗,观察不同中医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社区脑卒中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针灸组)、益气活血组、化痰通络组;分别以补阳还五汤和化痰通络汤为方药,制备中药颗粒,每疗程为1个月,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T0)、治疗后1个月(T1)和6个月(T6)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巴氏指数(BI)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神经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益气活血组和化痰通络组较对照组疗效增强(P<0.05)。化痰通络组和益气活血组T1和T6的NDS降低、FCA增高均较对照组明显;益气活血组T1和T6、化痰通络组T1BI增高。益气活血组T1和T6的NDS降低、BI和FCA增高较化痰通络汤组明显。各组患者T1和T6较T0、益气活血组T6较T1的NDS降低、BI和FCA增高(P<0.01,P<0.05)。结论基础的社区康复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医化痰通络和益气活血治疗均可促进修复、改善神经功能,但益气活血治法在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神经修复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损伤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损伤、血清Hcy和CysC水平变化及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BI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B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颅内动脉峰流速(Vp)和平均流速(Vm)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脉动指数(P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动脉Vp和Vm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和GSH-P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cy和Cys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cy和Cys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降低血清Hcy和CysC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输液)治疗,治疗前后两组进行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I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I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对照组[(4.61±0.96)分]显著高于治疗组[(1.77±1.34)分,t=14.316,P0.001],治疗组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其可能是通过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等发挥药理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96例,随机分为添加丁苯酞治疗组(丁苯酞组48例)和不添加丁苯酞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8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48例)。分别测定入院时和治疗后3 d,7 d,14 d血浆LPA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进行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Barthel指数(BI)、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等测试。结果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丁苯酞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LPA水平在治疗后3 d和7 d逐渐下降,14 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丁苯酞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治疗前及与常规治疗比较,丁苯酞组治疗14 d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添加丁苯酞可显著降低血浆LPA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焦虑、抑郁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高压氧(HBO)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DEACMP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HBO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口服丁苯酞软胶囊,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情况,并且观察两组治疗后2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BI和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BI与MMSE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HBO治疗DEACMP可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清除机制的影响。方法采取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11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丁苯酞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丁苯酞组给予基础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丁苯酞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清除机制的影响,比较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脑灌注水平,微栓子阳性率,微栓子个数,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PAI)表达水平及丁苯酞对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微栓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PA均显著上升,且以丁苯酞组上升更为明显,两组PAI均显著下降,且以丁苯酞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BF和CBV水平明显提升,但丁苯酞组水平提升更加明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中丁苯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清除机制为溶栓机制降解和血流动力学洗脱,同时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8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在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每日3次,共6个月。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能力改变。观察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不良反应(恶心、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发生率、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P=0.30)、BI评分(P=0.76)及责任血管血流速度(P=0.63)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6个月脑卒中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vs 18.2%,P=0.03),侧支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37.1%vs 12.1%,P=0.02);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BI得分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6个月NIHSS评分减少,BI得分增加更明显(均P<0.05)。治疗组1例出现轻度恶心,但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未见死亡及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17,(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研究组患者在针刺疗法的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Bartherl指数量表(BI)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使用量角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和偏瘫侧踝关节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偏瘫侧踝关节AROM明显大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自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功能锻炼结合靳三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118例,依据随机对照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59例另外加用靳三针疗法,两组治疗5 d/w,连续治疗4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神经病变残疾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清甘氨酸(Gly)和Gamma-氨基丁酸(GABA)水平和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MAS评分、CSI评分、N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ly和GA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锻炼结合靳三针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缓解神经缺损功能,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提高血清Gly和GABA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中药、针刺及推拿治疗。比较两组病人Fugl-Meyer(FMA)评分、Barthal指数(BI)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8%,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治疗后FMA,B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年县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熄风通络颗粒组40例和联合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熄风通络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熄风通络颗粒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MEP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与联合组患者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单桥运动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被动运动,试验组患者予以单桥运动;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单桥运动可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平衡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