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标准切线野对腋窝Ⅰ、Ⅱ站淋巴结覆盖情况,分析调强计划处方剂量给予腋窝淋巴结时正常组织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15例左侧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全乳放疗。放疗计划以标准切线野为基础采用逆向调强方法优化。按照RTOG标准勾画Ⅰ、Ⅱ站腋窝淋巴结,以原始计划计算1组和2组腋窝淋巴结靶区覆盖程度。每个患者设计全乳腋窝IMRT计划,CTV包括全乳和Ⅰ、Ⅱ站腋窝淋巴结。处方剂量均为50 Gy分25次。计算靶区HI和CI及OAR的参数。结果 标准切线野计划中Ⅰ、Ⅱ站腋窝淋巴结Dmean分别为34.4、21.9 Gy。腋窝Ⅰ站V50、V40分别为22.6%、49.9%,Ⅱ站分别为6.0%、22.0%。全乳腋窝调强计划降低了全乳照射剂量均匀性,PTV适形性也较差,并明显增加了同侧肺和心脏剂量,同侧肺V20由17.1%增至34.2%,Dmean由999 cGy增至1732 cGy。结论 标准切线野不能很好覆盖Ⅰ、Ⅱ站腋窝淋巴结。需要腋窝放疗者应行IMRT计划以保证腋窝接受足够剂量,但正常组织剂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左侧乳腺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心脏照射剂量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对3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逆向调强计划,实施全乳腺两野调强放疗。处方剂量为靶区X线46Gy,瘤床应用常规电子线追加14Gy,总量为60Gy。在同一病例CT片上设计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46Gy。在两种治疗方法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和心脏受照剂量。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确定调强放疗是否可改善靶区内剂量均匀度并减少心脏受照剂量。结果调强放疗、常规放疗计划中CTV的D95分别为(4541±34)、(4517±62)cGy,V105%分别为17.5%±17.6%、29.4%±26.3%(P<0.01);V110%分别为0.3%±0.8%和3.7%±8.2%(P=0.010)。心脏的V30分别为4.6%±4.3%、18.8%±12.2%(P<0.01);V40分别为1.4%±2.3%、14.3%±11.0%(P<0.01)。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心脏受照剂量和体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直肠癌根治术后不同照射技术的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10例男性、Ⅱ-Ⅲ期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手术)术后患者分别进行t维适形放疗(3DCRT)、简化调强放疗(sIMRT)和调强放疗(IMRT)的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小同照射技术对靶Ⅸ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适形指数和小均匀指数.处方剂晕为50Gy.结果 靶区适形指数IMRT>sIMRT>3DCRT,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3DCRT>sIMRT>IMRT.对危及器官保护sIMRT和IMRT优于3DCRT计划.sIMRT的子野跳数与3DCRT技术相当,但显著低于IMRT计划.3个野3DCRT、5个野3DCRT、5个野sIMRT、5个野IMRT和7个野IMRT的子野跳数平均值分别为482±13、504±11、455±42、841±36和884±46.结论 与3DCRT、IMRT计划相比sIM-RT计划具最优的时效比.此处方剂量水平下3种技术均能较好保护残端直肠和肛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3种常用照射野设计方式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中的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3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CT定位,分别模拟三维适形计划,常规四野放疗计划(前后对穿野+2个带30°楔形板前斜野)和常规二野放疗计划(2个带30°楔形板的前斜野)。利用等剂量曲线以及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计划进行评价。结果三维适形计划、常规四野计划、常规二野计划的95%等剂量线内GTV分别为99.5%、98.2%、87.4%,PTV_1分别为97.8%、97.2%、94.8%,PTV_2分别为95.8%、86.6%、73.7%。三维适形计划、常规四野计划、常规二野计划的左肺受量>20 Gy体积分别为18.6%、17.2%、32.3%,右肺受量>20 Gy体积分别为20.5%、19.9%、35.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分布最均匀;常规四野计划简单易行是三维适形放疗较好的替代方式;常规二野照射剂量分布均匀性差,肺脏受照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累及野照射时相应淋巴结引流区受照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4年间 81例食管癌患者资料,依据病变部位分别勾画相应淋巴结引流区,分析各淋巴结引流区PTV的体积剂量学参数。结果 患者VPTV-n30、VPTV-n35、VPTV-n40、VPTV-n45、VPTV-n50中位数分别为73%、70%、67%、64%、58%。处方剂量大小与VPTV-n30、VPTV-n35无关(P=0.215、0.054),与VPTV-n40~50有关(P=0.027、0.002、0.000);照射野数多少与VPTV-n30~45无关(P=0.438、0.535、0.425、0.313)而与VPTV-n50有关(P=0.045);病变食管钡餐造影X线长度及PTV大小与VPTV-n30~50均有关(所有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胸上段的VPTV-nx值均大于胸中段及胸下段,且VPTV-n30~35值的大小因病变部位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28、0.045),而VPTV-n40~50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76、0.173、0.695)。VPTV-nx值大小对患者长期生存均无影响(所有 P>0.05)。结论 食管癌三维适形累及野照射时相应淋巴结引流区受到一定剂量照射,可能对预防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作用,这有待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逆向IMRT对腋窝Ⅰ、Ⅱ、Ⅲ站及前哨淋巴结区域的剂量覆盖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2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手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全乳逆向IMRT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按照RTOG标准及术中放置钛夹的位置勾画腋窝Ⅰ、Ⅱ、Ⅲ站及前哨淋巴结区域,并分析相应区域受量。结果 腋窝Ⅰ、Ⅱ、Ⅲ站淋巴结的平均剂量分别为(33.0±7.5)、(17.9±11.3)、(7.3±6.6) Gy,V95分别为(29.9±17.7)%、(9.0±14.5)%、(0.1±0.3)%。所有前哨淋巴结均位于第Ⅰ站腋窝淋巴结区域,前哨淋巴结的平均剂量为(43.0±10.0) Gy,58%(19/33)的平均剂量>45 Gy。结论 采用逆向IMRT照射乳腺时,腋窝Ⅰ、Ⅱ、Ⅲ站淋巴结受量有限,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且未清扫腋窝者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同时照射的固定野静态IMRT、固定野动态IMRT (DMLC)与VMAT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2012—2015年本院女性乳腺癌患者 14例,照射范围包括胸壁及锁骨上下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3种计划并使用相同优化条件,以DVH为依据比较PTV及OAR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 IMRT、DMLC、VMAT三者的 V95、V98、CI、HI值组间比较结果均为VMAT最优(P<0.009)。患侧肺 V5、V20及 Dmean值,健侧肺 V5及 Dmean值VMAT计划值均最优(P<0.022)。脊髓平均剂量VMAT最低(P=0.004)。 结论 对于全乳及锁骨上下区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方式首选VMAT,在能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正常组织受量,减轻放疗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剂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筛选胸上段食管癌不同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优选方案.方法 8例胸上段食管癌cT模拟后参考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镜结果勾画GTV,按统一标准外扩CTV和PTV,实施3、4、6个野适形治疗计划和3、4、5、7、9、11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以95%PTV体积获得6000 c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分析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进行剂量学对比研究.结果 3套适形计划之间,PTV剂量参数和体积参数均相近(P>0.05);6个野适形计划全肺V20高于4个野(P<0.05),3、6个野适形计划MLD也高于4个野(P<0.05).6套调强治疗计划中,3个野IMRT计划PTV D100低于9、11个野IMRT计划(P<0.05);4个野IMRT计划IV高于9、11个野IMRT计划(P<0.05);9、11个野IMRT计划PTV适形指数CI、剂量参数D95、体积参数V100和V95较57个野IMRT和s-IMRT计划无明显优势(P>0.05);各IMRT计划之间危及器官受量相近(P>0.05).胸上段食管癌4个野适形计划PTV CI、PTV剂量参数和体积参数均低于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P<0.05);4个野适形计划全肺V20均高于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P<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中4个野适形计划可为优选方案,调强放疗中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可为优选方案.胸上段食管癌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优于4个野适形计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IMAT)计划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 13例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患者CT模拟定位并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IMAT计划,评估计划靶体积(PTV)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两种计划参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与FF-IMRT计划相比,VIMAT计划PTV的95%覆盖度增加(t=9.84,P=0.000)、110%覆盖度降低(t=-3.72,P=0.003)、最大剂量(Dmax)降低(t=-3.51,P=0.005)、适形指数变差(t=5.93,P=0.000),但PTV105%覆盖度、平均剂量(Dmean)、不均匀指数均相似(t=-0.02、-0.60、1.13,P=0.842、0.560、0.283);膀胱 V30降低约10%(t=-4.99,P=0.000)、Dmean降低1.4 Gy (t=-3.65,P=0.004)、Dmax降低1.5 Gy (t=-18.03,P=0.000),直肠 V40降低约10%(t=-2.99,P=0.012),Dmean降低0.6 Gy (t=-2.98,P=0.013)、Dmax降低0.8 Gy (t=-4.05,P=0.002),小肠 V40降低最多(10%)(t=-4.74,P=0.001)、Dmax降低0.8 Gy (t=-9.45,P=0.000),骨髓 V50降低最多(16%)(t=-4.04,P=0.002)、Dmean降低1.9 Gy (t=-16.21,P=0.000),左、右股骨头 D5和马尾神经 Dmax分别降低1.6、2.7 Gy和1.5 Gy (t=-2.89、-6.22、-4.80,P=0.015、0.000、0.001);机器跳数减少57%(t=-40.54,P=0.000)。结论 宫颈癌患者采用VIMAT技术可获得等同于或优F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机器数量明显降低,但其疗效还需进一步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术后盆腔调强放疗计划方法的剂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两种调强放疗(IMRT)方法 (对骨髓进行单独限最的BMS-IMRT,未对骨髓进行单独限量的IMRT)在宫颁癌靶体积剂量覆盖及危及器官保护方面的差异,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外照射骨髓保护的合理方法 .方法 对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CT增强扫描,在计划系统内勾画临床靶体积(CTV),CTV均匀外扩1.0 cm生成计划靶体积(PTV),同时勾画小肠、直肠、膀胱、骨髓.进而设计出BMS-IMRT和IMRT的2种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45 Gy分25次,1.8 Gy/次.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并用ADAC Pinnacle~3计划系统提供的卷积或迭加算法对两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 BMS-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不如IMRT,但其适形度优于IMRT计划,BMS-IMRT放疗计划中骨髓的V_5、V_(10)、V_(20)、V_(30)、V_(40)分别比IMRT降低1.81%、8.61%、31.81%、29.50%、28.29%,而小肠、膀胱、直肠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差别不大.结论 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BMS-IMRT降低了骨髓低剂量受照体积,从而有助于降低急性骨髓抑制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Background and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method of targeting breast and regional nodes in select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axillary dissection,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IMRT versus no IMRT, and CT-informed versus clinically-placed fields, in supine and prone positi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lve consecu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simulated both prone and supine provided the images for this study. Four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target breast, level III axilla, and supraclavicular fossa in either position: a traditional three-field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plan, a four-field 3DCRT plan using a posterior axillary boost field, and two techniques using a CT-informed target volume consisting of an optimized 3DCRT plan (CT-planned 3D) and an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plan. The prescribed dose was 50 Gy in 25 fractions.

Results

CT-planned 3D and IMRT techniques improved nodal PTV coverage. Supine, mean nodal PTV V50 was 50% (3-field), 59% (4-field), 92% (CT-planned 3D), and 94% (IMRT). Prone, V50 was 29% (3-field), 42% (4-field), 97% (CT-planned 3D), and 95% (IMRT). Prone positioning, compared to supine, and IMRT technique, compared to 3D, lowered ipsilateral lung V20.

Conclusions

Traditional 3DCRT plans provide inadequate nodal coverage. Prone IMRT technique resulted in optimal target coverage and reduced ipsilateral lung V20.  相似文献   

14.
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常规处理是进一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但腋窝淋巴结清扫会带来血清肿、上肢功能障碍、水肿等并发症。Z0011、IBCSG 23-01和AMAROS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均为在临床N0期患者中安全减免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后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为这部分患者的腋窝处理提供了新选择,但也给辅助放疗决策带来了新问题。本文将主要基于上述三项临床研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复发风险相关最新文献,针对包括手术和辅助放疗在内的低负荷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腋窝处理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低危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的局部控制情况、美容评价及不良反应,并对剂量学结果进行质量评估。方法 2008—2010年前瞻性临床Ⅱ期研究入组 39例早期(0~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28例、导管原位癌 5例、其他类型浸润性癌 6例。放疗处方剂量为38.5 Gy分10次,2 次/d,间隔6 h以上。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 3.0标准,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结果 三维适形APBI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学结果,85%(33例)患者完全满足放疗质量控制评估标准。与ASTRO、GEC-ESTRO共识比较中危/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46%、18%和31%、3%。随访率100%,无一局部复发,无3、4级不良反应。放疗后6个月美容评价优异加良好者占90%(35例)。结论 三维适形APBI入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初步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左乳腺癌保乳术后CRT、FIF-IMRT和IMRT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31例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制定CRT、FIF-IMRT、IMRT计划。通过DVH图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靶体积及OAR受量分布差异。结果 3种方法均能达到处方剂量要求。CRT组靶区V105高、心脏V30、Dmax较高(P=0.000、0.000、0.000);IMRT组V5、Dmean较高(P=0.000、0.000),左肺V5较高(P=0.000)、V40较低(P=0.000);FIF-IMRT组Dmean最低(P=0.000),IMRT组右肺及脊髓Dmean、Dmax均高于其他两组(P=0.000、0.000、0.000、0.000)。单次跳数FIF-IMRT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0)。结论 CRT在靶区有较好的剂量分布但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相比而言FIF-IMRT对OAR保护更好且对机器损耗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不规范性手术后残留实施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制定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8月间再次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3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再次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性治疗措施及其术后1、3、5年随访资料。结果全组非规范性手术19例占52.78%(原腋窝残留包块再次清扫11例,胸壁复发包块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原改良根治术11例、Halsted术6例患者术后单纯腋窝复发12例(33.33%),腋窝及胸壁复发性包块5例(13.89%);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加胸壁包块切除术。全组病例腋下共检出346枚淋巴结,平均17.78枚(7~35枚),阳性淋巴结58枚占16.76%(1~13枚),部分病例有淋巴结融合。再次手术后均给予4~6疗程化疗或放疗,少数辅以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术后1年内死亡2例,3年内10例,5年1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2%、58%。结论规范性手术是防止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措施,对局部复发、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切除患者再次手术有助于控制局部病情的发展,再次手术围手术期规范性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