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肺气肿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对肺气肿大鼠气道炎症和重塑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肺气肿组和BMSCs移植组.后两组参照许三林慢性烟雾暴露装置建立肺气肿大鼠模型,慢性烟雾暴露6个月后,给予BMSCs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单纯肺气肿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观察BMSCs移植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定量测定肺组织平均内衬间隔(MLI)、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和管壁总面积(WAt)/管壁内周长(Pi);采用ELISA方法测定肺组织匀浆和血清TGF-β1和TNF-α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法测定气道上皮细胞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镜下形态学改变:单纯肺气肿组和BMSCs移植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病理改变,后者肺气肿严重程度较前者为轻;②单纯肺气肿组MLI(177±22.14) μm和WAt/Pi(193.05±53.91) μm、肺组织及血清TNF-α[(14.47±5.85)及(92.07±23.73) ng/L]、TGF-β1[(66.77±9.91)和(72.92±4.96)μg/L]和气道上皮细胞TGF-β1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值(6.44±2.40)×10-2明显高于对照组[(95±44.28)μm和(78.39±26.51) μm、(5.17±2.57)和(53.49±15.47) μg/L、(49.02±9.91)和(59.36±6.89) μg/L和(3.83±1.81)×10-2,P值均<0.05],MAN(92.73±28.93)/mm2明显低于对照组[(190.84±57.49)/mm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SCs移植组MLI(131±37.55) μm和WAt/Pi (121.62±34.94) μm、肺组织及血清TNF-α[(9.60±5.06)和(70.92±15.16)] ng/L、TGF-β1[(57.44±4.78)和(66.43±6.70) μg/L]、气道上皮细胞TGF-β1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值(4.28±1.23)×10-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AN (146.73±49.12)]/mm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MSCs移植组MLI、WAt/Pi、TNF-α及TGF-β1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肺气肿组(P值均<0.05),MAN明显高于单纯肺气肿组(P<0.05),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845~27.506,P<0.05或P<0.01);③各组间大鼠TGF-β1与TNF-α水平(r=0.556,P=0.001)及WAt(r =0.702,P<0.01)均呈正相关;TNF-α水平与MLI(r =0.578,P=0.001)及WAt(r=0.440,P=0.015)均呈正相关,与MAN(r=-0.439,P=0.015)呈负相关;WAt与MLI(r=0.398,P=0.029)呈正相关,与MAN(r=-0.475,P=0.008)呈负相关.结论 BMSCs移植可降低肺气肿大鼠肺组织和血清TGF-β1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进而改善其肺气肿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s,以TGF-β1 5μg/L(低剂量组)、10μg/L(高剂量组)对第3代BMSCs进行体外诱导,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对照。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S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分化14天后,流式细胞仪分析三组细胞DNA周期;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Tn I)、心肌平滑肌肌动蛋白(aactin)和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的表达率。结果:三组细胞均呈对数生长趋势,诱导组细胞数量增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诱导组之间比较,细胞增长无明显差异。分析细胞DNA周期显示:诱导14天后,对照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诱导组(P0.05),不同浓度诱导组之间比较,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诱导14天后,诱导组细胞均部分表达c Tn I、α-actin及MHC,TGF-β1高剂量组细胞转化率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均不表达c Tn I、α-actin及MHC。结论:10μg/L TGF-β1与5μg/L TGF-β1比较,更有效促进BMSCs体外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且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壳聚糖负载转化生长凶子-β1(TGF—β1)基因修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构建新型组织工程软骨培养体系,观察该培养体系对体内软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用壳聚糖、末转染MSCs 壳聚糖和TGF—β1基因修饰MSCs 壳聚糖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于术后6、12周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损区软骨基质和TGF—β1表达情况。结果TGF—β1基因修饰MSCs组缺损修复时间明显缩短,并且新生的透明软骨组织均匀一致,与正常软骨结合良好,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TGF-β1基因修饰MSCs复合壳聚糖是优秀的组织工程软骨培养体系,可用于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5月将组织工程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 ,把具有促进种子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多种炎性介质活性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基因转入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首选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 ,探讨TGF β1基因能否在MSCs中得到表达及其对MSCs定向分化的影响 ,评价其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 ,为用分子组织工程学技术高质量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1 3〕。  一、材料与方法   1.TGF β1基因转染的瞬时表达检测 :取 2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输注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SCs,并转染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进行标记。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大鼠均喂食黄曲霉毒素(AF)B1。喂食药物3个月后,对照组尾静脉注射0.5 ml D-Hank,治疗组尾静脉注射含3×10~6mmol/L BMSCs的D-Hank 0.5 ml。结果注射2 w后,绿色荧光标记的BMSCs能够归巢到肝脏组织,并且抑制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c-fos蛋白表达,促进程序化凋亡因子PDCD4表达。结论采取BMSCs移植治疗肝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左、右归丸含药血清经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4信号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的影响。方法以左归丸、右归丸水煎液和阳性对照药补佳乐、蒸馏水给SD大鼠灌胃后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含有10%含药血清的诱导剂),与诱导剂组共5种处理因素对BMSCs进行干预,选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1和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左、右归丸与空白组和诱导剂组比可显著促进ALP蛋白的表达,增强TGF-β1和Smad4蛋白的表达(P<0.01),左归丸组与右归丸组比较可上调ALP、Smad4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左归丸与右归丸可能通过增强ALP、TGF-β1、Smad4蛋白的表达,影响TGF-β1/Smad4信号途径,从而协同诱导剂促进BMSCs的成骨诱导,并且左归丸较右归丸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以探讨神经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实验组缺血24小时后予以BMSC移植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分别于移植后第1、3、7、14天不同时间点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通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ELISA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10、TGF-β1的变化情况。结果空白组低表达IL-10、TGF-β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血清及脑组织中IL-10、TGF-β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3天、7天及14天中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及脑组织中IL-10、TGF-β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1、3、7、14天的时间的推移,IL-10、TGF-β1表达逐渐下调。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优点,探讨VEGF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成人新鲜骨髓,Percoll梯度分离法培养,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大肠杆菌DH5α中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脂质体法转染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后MSCs免疫表型变化。一抗VEGF和CD31(1∶50),FITC标记的VEGF二抗和cy3标记的CD31二抗与细胞共同孵育,甘油封片,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结果 转染前表达CD44(75.86%)、CD31(5.63%)。转染后CD44表达明显下调(40.18%),CD31则明显上调(56.20%)。FITC标记后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红色荧光。结论 转染VEGF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且有分泌VEGF的功能,为干细胞植入及血管再生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剪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分离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剪应力(8和15 dyn/c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剪应力分别作用7天、24 h、24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进行内皮细胞标记物假性血友病因子定性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以鉴定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在剪应力(8 dyn/c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别作用24 h、7天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得偏圆、呈多角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剪应力诱导组细胞平行于流体方向排列,假性血友病因子染色阳性,提示内皮细胞表型特征,同时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阳性,提示具有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组、15 dyn/cm2剪应力组作用24 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假性血友病因子染色与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均阴性,提示未出现向内皮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15 dyn/cm2剪应力共同作用24 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结论 剪应力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且与力的大小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联合剪应力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且诱导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剪应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纤维结缔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高糖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DN)、干细胞移植组(MSC)、前列地尔组(AL)。非糖尿病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到MSC大鼠体内(6×106MSCs/ml),同时AL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10μg·kg-1·d-1,连续注射21 d。于开始治疗后第7、14、21天测定大鼠血糖、24 h尿总蛋白、血肌酐、尿素氮,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造模鼠血糖、24 h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均显著升高(P<0.05);与DN组比较,MSC组及AL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比较,DN组肾组织CTGF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DN组比较,MSC组及AL组肾组织CTGF表达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NC组(P<0.05);与AL组比较,MSC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肾组织CTGF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MSCs可以抑制CTGF蛋白的过度表达,进而减缓DN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新近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微环境及体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不仅能够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而且具有一定的β细胞分泌功能,能够降低血糖,克服了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所面临的供体细胞缺乏和免疫排斥反应问题,从而为临床糖尿病细胞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效率及心肌修复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IGF-1(0、2.5、5、10 ns/m1)以不同时间(4、12、24、48 h)预处理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不含细胞的100μl 培养液(对照组),无预处理的MSCs(MSCs组)和含经IGF-1预处理的MSCs(IGF-1-MSCs组),每组8只大鼠.MSCs移植4周后分析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梗死面积,移植细胞的归巢情况,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10 ns/mi IGF-1预处理48 h后MSCs趋化因子受体4的表达较0、2.5、5 ng/ml IGF-1预处理48 h后显著增高(P0.05).结论:IGF-1通过提高MSCs的归巢情况来提高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芬  杨乃龙  林鹏 《山东医药》2008,48(3):25-26
来源于人胚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及来源于16岁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胸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采用Transwell培养板在体外共同培养(共培养组),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7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中神经元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并与单纯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共培养组中的NSE阳性细胞达32.7%±11. 5%,而对照组未见NSE阳性细胞,两组相比,P<0.05.认为BMSCs在体外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hHGF)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纤维化影响.方法 50只12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10)g]随机抽取14只作为对照组,其余36只大鼠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制作心力衰竭模型,存活大鼠(n=24)再随机平分为3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最新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其来源将其分为四类:成体干细胞、胎儿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核移植干细胞。胚胎性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除了来源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的不同:胚胎性干细胞可无限增殖,而成体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则有限;胚胎性干细胞分化潜能要较成体干细胞宽。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都证实成体干细胞确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因此成体干细胞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一个很好的研究手段,同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成体骨髓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诱导的最优条件,为MSCs治疗临床重症肝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经培养传代获得纯化的MSCs.采用析因实验,设不同诱导时间、不同浓度的FBS、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为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不同水平,对纯化的MSCs进行分组诱导培养.留取15、2l、27 d细胞培养液进行白蛋白(A1b)、甲胎蛋白(AFP)检测;于27 d时收集细胞爬片,采用过碘酸希夫(PAs)实验进行糖原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MSCs中CK-18和CK-19.结果:诱导15、21、27 d,各MSCs诱导组AFP水平均高于MSCs非诱导组(P<0.01),21 d诱导组AFP水平最高:15 d各MSCs诱导组与MSCs非诱导组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意义,21、27d各MSCs诱导组白蛋白水平均高于MSCs非诱导组(P<0.01),27 d诱导组白蛋白水平最高.27d各MSCs诱导组糖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K-18、CK-19均阳性,而MSCs非诱导组糖原染色、CK-18、CK-19均阴性.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Mscs体外最佳诱导条件为含200mL/LFBS的DMEM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20Ug/L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20UG/L.结论:HGF和FGF-4可在体外诱导实验性大鼠Mscs分化为具有肝细胞样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类肝细胞:不同浓度的FBS、HGF和FGF-4影响MSCs的体外分化;MSCs可作为治疗临床重症肝病的一种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内的一类非造血干细胞,它能够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心肌细胞不具备再生能力,故损伤的心肌细胞无法通过自身的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心肌梗死、心衰、心肌重构等均为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顽疾。近年研究发现,BMSCs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BMSCs具备易获得性、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大鼠12只,取6只分离、培养BMSCs,另外6只建立T1DM模型后制备其淋巴细胞,实验分为A组(1 ml淋巴细胞)、B组〔1 ml淋巴细胞+100μl植物血凝素(PHA)〕、C组(1 ml淋巴细胞+1×106BMSCs+100μl PHA)、D组(1 ml淋巴细胞+1×105BMSCs+100μl PHA)、E组(1 ml淋巴细胞+1×104BMSCs+100μl PHA),每组5孔,培养3 d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观察B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五组样本的吸光值由大到小分别为:B组>A组>E组>D组>C组,A组的吸光度低于B组(P<0.05);随着BMSCs数目的增加,样本吸光度逐渐降低(P<0.05);A、B组的吸光度均高于E、D、C组;A、B、C、D、E组的淋巴细胞处于G0/G1期的百分比分别为:98.2%、89.5%、97.2%、97.1%、97.0%,仅B组淋巴细胞有10.5%处于S期;五组淋巴细胞凋亡水平从小到大依次为:B组相似文献   

19.
<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成体干细胞主要类型之一,能产生所有的间质谱系细胞,可修复受损的组织,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近年来,随着BMSCs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肝-骨轴双向调节模式、骨髓细胞及BMSCs对肝脏的影响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Cs)的体外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HBMCs从人骨髓中分离出来,体外扩增。将培养至第3代的HBMCs加入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定向诱导,使其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型。结果原代HBMCs培养3周后细胞呈梭形,诱导后第7天的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第14天细胞大致呈"铺路石"样改变,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发现其CD31、CD34、vWF因子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31、vWF因子阳性细胞分别占87.5%、82.6%,CD31、vWF因子均阳性的细胞占71.2%。结论 HBMCs在VEGF、bFGF的诱导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