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对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渭南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CHC患者100例,均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MDSCs表型,将其分为粒系髓源抑制细胞(G-MDSCs)和单核系髓源抑制细胞(M-MDSCs)。分析CHC患者和对照组MDSCs、CD4~+T和CD8~+T水平,分析CHC患者经治疗后病毒HCV-RNA、MDSCs、CD4~+T、CD8~+T水平,治疗后的CHC患者分为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未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nonSVR),分析non-SVR患者中剔除MDSCs组和未剔除MDSCs组的CD4~+T和CD8~+T水平。结果治疗前,CHC患者CD4~+T、CD8~+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C患者HCV-RNA、G-MDSC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MDSCs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HC组、治疗后SVR组和non-SVR组HCV-RNA、G-MDSCs、CD4~+T、CD8~+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S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Cs剔除组和MDSCs未剔除组CD4~+T和CD8~+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患者HCV-RNA水平,而HCV-RNA对G-MDSCs有促进作用,G-MDSCs对CD4~+T、CD8~+T有抑制作用,对CHC患者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起到不良的临床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27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26例献血员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升高(t=4.366、P=0.003),CD8+T淋巴细胞数目降低(t=3.476、P=0.005),CD4+/CD8+比值升高(t=1.015、P=0.041);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时,患者CD4+T细胞下降(t=0.998、P=0.023),48周时CD4+T细胞继续下降(t=6.366、P=0.001),CD4+/CD8+比值增加(t=2.314、P=0.043)。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效果佳,但对于转氨酶持续正常的CHC,疗效如何尚需积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作为循证依据.我们同期对比观察了ALT和AST均正常和均升高的两组CHC患者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和48周,并随访24周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与普通干扰素(IFNα-2b)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6月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2例,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PEG-IFNα-2a组(n=40)和IFNα-2b组(n=32),干扰素抗病毒疗程至少1年。采集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结果治疗12个月时,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26例和32例。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5、0.47)。治疗前,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值分别为235.5、238.0,P值均0.05)。干扰素治疗12个月时,PEG-IFNα-2a组CD4~+CD25~(high)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5,P=0.012)。在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IFNα-2b组和PEG-IFNα-2a组比治疗前基线均显著降低(U值分别为121.0、204.5,P值均0.05),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频率,PEG-IFNα-2a对CD4~+CD25~(high)T淋巴细胞的下调作用比IFNα-2b更强,但对于治疗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两类干扰素的下调作用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利巴韦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控制喘憋与抗病原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8细胞分数、CD_+~4/CD_+~8细胞比值)和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772,P0.05)。观察组患儿气促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CD+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8细胞分数及CD_+~4/CD_+~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D+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4/CD_+~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CD_+~8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4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血清IFN-γ、IL-4水平,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CH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分别给予利巴韦林(RBV)联合普通α-2b干扰素治疗或应用RB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6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载量,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为8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ALT水平为(36.8±4.1)U/L,显著低于对照组【(61.5±4.3)U/L,P<0.05】,血清AST水平为(38.4±3.4)U/L,显著低于对照组【(51.6±3.6)U/L,P<0.05】;在治疗4 w、12 w和24 w,观察组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4.6±1.2)Ig IU/mL、(4.1±1.1)Ig IU/mL和 (3.6±0.9)Ig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1.1)Ig IU/mL、(4.7±1.2)Ig IU/mL和(4.2±1.0)Ig IU/mL,P<0.05】;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比为(73.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5.6±6.9)%,P<0.05】,CD4+细胞百分比为(49.5±6.3)%,显著高于对照组【(34.8±5.8)%,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17.6±3.8)%,显著低于对照组【(25.9±4.6)%,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1.0±0.2),显著低于对照组【(1.4±0.3),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CHC患者疗效尚可,在不能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继续应用标准疗法仍可获得一定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XCL1)对COPD患者外周血CD4+ T、CD8+T细胞亚群及有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1 3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和13名健康人,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培养,经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干预后,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表面Fas、FasL表达,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血清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XCL1、IL-2表达水平.结果 AECOPD及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的XCL1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组又高于稳定期组患者(P<0.05).COPD患者(包括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T细胞培养液中,XCL1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相比,XCL1、CD4+-Fas、CD4+-FasL、CD8+-Fas、CD8+-FasL表达增高(P<0.05),CD4+/CD8+降低(P<0.05),而IL-2表达减少(P<0.05).且XCL1的表达与CD4+-Fas、CD4+ FasL、CD8+-Fas、CD8+-FasL的表达呈正相关,与IL-2的表达及CD4+/CD8+呈负相关.结论 XCL1参与了COPD的炎症过程,其参与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Fas、FasL的表达,导致CD4+T、CD8+ T细胞的凋亡增加,CD4+ T/CD8+T比值下降,造成CD4+/℃D8 +比例失衡,XCL1还可引起IL-2水平降低,间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可能是导致COPD炎症持续存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慢性丙型肝炎(CHC)不同抗病毒药物及方案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动态观察、比较经典治疗组(普通干扰素α/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PEG-IFNα-2a/利巴韦林组与经典治疗组比较,其快速应答率高,早期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而轻,对不良反应的总体耐受性好,疗效高并且稳定。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较优,治疗中密切观察处理不良反应、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提高总体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8例CHC患者,其中HCV-1型患者43例,HCV-2型患者15例,均给予PEG-IFNα-2a和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治疗终点,治疗结束后24周及48周测定患者血浆HCV RNA水平。结果 HCV-2型患者4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明显高于HCV-1型患者(80%vs 48.8%,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HCV-2型患者的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明显高于1型患者(86.7%vs 53.5%,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RNA〈2×106拷贝/ml)的RVR率明显高于高病毒载量患者(93.8%vs 46.2%,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低病毒载量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高病毒载量者(84.2%vs 51.3%,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安全有效,对基因2型疗效优于基因1型,病毒载量低的患者疗效优于病毒载量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过敏性紫癜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抗组胺及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 w。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水平及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33及IL-35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T细胞的水平较对照组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8~+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CD4~+/CD8~+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g及补体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补体C3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M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8、IL-3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3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联合白令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过敏性紫癜,可有效纠正T细胞亚群失衡,降低IgA及血清IL-8、IL-33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肝切除术的老年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接受肝切除手术的老年肝癌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49例给予静脉营养。结果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两组白蛋白(ALB)水平先下降后升高,两组术后3、7 d时AST、ALT、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884,P=0.005);两组术后3、7 d时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组间术后3 d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CD4~+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7 d的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先升高后下降,组间术后3 d时IL-1、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IL-1、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免疫抑制状态,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对肝切除术的老年肝癌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及利巴韦林的标准化方案与PEG-IFNα减量治疗对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抗病毒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G-CSF联合PEG-IFNα及利巴韦林标准治疗组和PEG-IFNα减量组;以慢性丙肝接受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患者28例为对照组。观察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并随访48周,同时观察肝功能复常和其他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G-CSF治疗组的ETVR率、SVR率等指标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EG-IFN减量组在ETVR率、SVR率方面均低于CHC的标准化抗病毒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6、4.467,P均〈0.05)。另外,G-CSF治疗组的ETVR率明显高于PEG-IFN减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结论用GM-CSF陪伴标准化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对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G-IFNα减量组。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7,(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口进食不足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面罩式无创正压通气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态(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和血清总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和血清总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IgA、IgG和IgM均高于治疗前(P0.05);CD3~+、CD4~+和CD4~+/CD8~+均高于治疗前(P0.05),CD8~+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应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30例经IFN-α或PEG-IFNα标准RGT治疗后复发的CHC患者,均用PEG-IFNα-2a(180μg)或PEG-IFNα-2b(1.5μg/kg)联合利巴韦林(900 mg/d)再治疗,基因1型治疗48周,非基因1型治疗24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病毒基因型、基线HCV RNA载量、初治药物种类对联合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30例复发患者经联合再治疗后,24例(8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8例低病毒载量(HCV RNA≤105拷贝/ml)患者中,17例(94.4%)获得SVR,与高病毒载量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基因1型组18例,其中14例(77.8%)获得SVR,与非基因1型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初治应用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患者17例,其中13例(76.5%)经再治疗后获得SVR,与初治应用IFN-α抗病毒组(84.6%)无明显差异(P=0.672)。结论 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复发CHC患者的疗效较好。基线病毒载量高,再治疗效果差;病毒基因型及初治所采用的IFN类型与再治疗的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心室功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等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功能,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基因1型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难以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1]。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仍然是目前国内治疗基因1型CHC的标准方案[2]。但PEG-IFN价格昂贵,对于我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患者难以承受。本研究应用小剂量干扰素(IFN)α-1b联合RBV、胸腺肽(thymosin,T)α1治疗基因1型CHC取得了与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严喜章 《山东医药》2010,50(23):89-90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IFNα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3例CH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均予RBV口服,并分别予PEG-IFNα及IFNα皮下注射,疗程均为48周.用药12周、疗程结束及停药后6个月时观察两组HCV-R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和停药后6个月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12周、治疗结束和停药后6个月HCV-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均完成治疗.结论 PEG-IFNα联合RBV治疗CHC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P(多西他赛~+奈达铂)方案化疗结合胸腺肽α1对Ⅱ、Ⅲ期老年食管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及手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无锡市第四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Ⅱ、Ⅲ期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术前DP方案化疗结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只用DP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前1 d、化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及手术后7 d抽取患者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ometry,FCM)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百分率及NK细胞含量变化。结果化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及术后7 d,治疗组CD3~+、CD4~+、CD8~+、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化疗2个周期后和术后7 d,治疗组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化疗前增加幅度显著;治疗组NK细胞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治疗组化疗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粒细胞减少上,治疗组更著低于对照组(P=0.001);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但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方案化疗结合胸腺肽α1应用于Ⅱ、Ⅲ期老年食管癌患者NC,可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化疗及手术的耐受性,且不良反应小,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均行PCI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4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8、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D8~+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水平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治疗老年AMI,改善患者血脂状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免疫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康艾注射液联合音乐疗法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术后化疗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艾注射液,两组均联合音乐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两组毒副反应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CEA、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CEA、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Ⅲ~Ⅳ级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音乐疗法可有效降低老年NSCLC胸腔镜术后化疗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