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该科就诊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1、3、6 d的血浆D-D水平变化,着重观察DVT发生率、治疗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血浆D-D浓度变化。结果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DVT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血浆D-D浓度分别为(983.25±261.14)ng/ml、(945.11±231.88)ng/ml(P>0.05);干预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血浆D-D浓度为(485.02±183.66)ng/ml、(300.36±105.64)ng/ml、(106.87±23.03)ng/ml,对照组血浆D-D浓度为(886.02±219.92)ng/ml、(624.17±182.08)ng/ml、(545.89±108.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血浆D-D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凝血纤溶情况及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血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3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术前无血栓组(73例)、术后无血栓组(36例)、血栓组(23例)。检测3组患者凝血功能标志物包括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溶标志物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结果:血栓组PT较术前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APTT较术后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TAT、t-PAIC均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TAT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TM均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PIC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P0.05)。D-二聚体、PIC及TAT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86、0.79,敏感度分别为52.17%、75.23%、73.91%,特异度分别为82.57%、91.30%、77.06%。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血浆凝血和纤溶活性异常改变的情况,并且PIC对患者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TA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老年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为主的抗凝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的变化、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ib、D-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T-Ⅲ显著升高,对照组AT-Ⅲ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Fib、D-D无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T-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溶栓治疗老年PTE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其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作用。方法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83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出血情况,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手术前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D-二聚体(D-D)、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2 h、24 h和30 h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两组术后eNOS和NO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D-D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 05)。观察组术后eNOS和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观察组术后血小板、APTT、PT及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术前显著上升(P<0. 05)。观察组术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ER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2. 38%)显著低于对照组(14. 63%,P<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血塞通可有效提高患者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血液eNOS、NO水平,降低血浆D-D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及双下肢静脉彩超诊断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下肢CT静脉造影(CTV)结果确诊为DVT的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另将82例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 d检测患者的Fib及D-D水平,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记录两组出现血流缓滞的患者比率。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显示,观察组的血流缓滞率4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9,P=0.005)。两组术前血浆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血浆Fib、D-D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浆Fib、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Fib、D-D单独检测(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血浆Fib、D-D水平存在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浆Fib、D-D水平及双下肢静脉彩超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开腹阑尾切除手术对老年阑尾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老年阑尾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腔镜组40例,开腹组40例。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开腹组患者行开腹阑尾切除术(OA)。比较两组术前半小时、术后24 h和72 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变化情况,以及术后72 h 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凝血指标及两组术后24 h、72 h PT与术前半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APTT均较术前半小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相比,术后24 h、72 h 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72 h FIB、D-D均较术前半小时升高,腹腔镜组术后24 h、72 h FIB、D-D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72 h PLT均较术前半小时显著降低(P0.0 5),两组相比,术后24 h、72 h 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72 h DVT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对老年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产生明显影响,术后高凝状态,血栓风险增高,腹腔镜手术对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低于开腹手术,但由于腔镜手术术中气腹及体位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DVT发生率高。老年患者是血栓疾病的高危人群,应重视术前、术后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尿激酶组91例和纤溶酶组74例。结果尿激酶组静脉完全通畅率和部分通畅率分别是27.5%、46.2%,纤溶酶组分别为17.6%、6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组未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两组凝血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和尿激酶常规剂量经静脉一次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疗效,纤溶酶出血并发症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次及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研究组术后7 h再次给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失血情况、凝血功能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7 h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更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量,且不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T2DM合并CRC患者80例作为DM+CRC组,同期老年无糖尿病(DM)的CRC患者80例作为CRC组,老年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C组。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纤溶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结果三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C组和DM+CRC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DM+CRC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显著高于CRC组(P<0.05)。三组PT、APTT、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C组和DM+CRC组Fbg、D-D显著高于C组(P<0.05),DM+CRC组Fbg、D-D显著高于CRC组(P<0.05)。CRC+DM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与Fbg呈正相关(P<0.05),与D-D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CRC患者存在炎症状态和高凝状态,炎症和凝血关系密切,炎症状态可导致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择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自体血回收组,C组为ANH联合自体血回收组,三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前(T2)、术毕(T3)、术后24 h(T4)及术后72 h(T5)五个时点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P-选择素、凝血酶原片段(F1+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C组在血液稀释后APTT、PT明显延长,Fg浓度显著下降(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三组患者TT、D-D在各时点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PA水平在T3达峰值(P<0.05),术后逐渐下降,T5时B组和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三组PAI-1在T2、T3时较T1均明显升高(P<0.05),A组升高尤其明显,以后逐渐降低。B组和C组在T3、T4时PAI-1较A组明显降低(P<0.05);F1+2在各时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A、B两组患者T3~T5时AT-Ⅲ浓度显著降低(P<0.05),尤其T3时降低最明显。C组在T3、T4时较A组升高(P<0.05);三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在T3时明显上升(P<0.05),C组在T3时较A组降低(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无显著影响,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术后均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仅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气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的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小于常规组患者,(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高于常规组患者的9.3%,(P0.05),出院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气压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浆D-二聚体(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1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的血浆CD62P和CD63的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血清PAF和血浆D-D水平,分析CD62P、CD63、PAF、D-D与双下肢周径差的关系,并与同期随机选取60例无血管相关疾病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治疗前CD62P、CD63阳性率及PAF、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仍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治疗后7 d膝上15 cm、膝下10 cm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均降低(P<0.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病例组治疗前CD62P、CD63、PAF、D-D与膝上15 cm、膝下10 cm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62P、CD63、PAF和血浆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早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ACS病人,分为血瘀组和非血瘀组,将3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溶指标:D-二聚体(D-D);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根据检测结果研究上述指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 ACS血瘀证组的凝血及纤溶指标中的D-D、Fg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血瘀证与Fg、D-D关系密切。结论 ACS病人中D-D、Fg的水平升高与血瘀证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可能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D-D、Fg可作为ACS血瘀证形成的临床预测指标,有利于指导中医活血化瘀治疗,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及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特点。方法 2型糖尿病、DN男性患者54例:40~50岁(ADN组)24饲,60~71岁(ODN组)30例;健康对照36例:40~50岁(AC组)17例,60~71岁(OC组)19例,检测凝血酶原片段1 2(P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笨蛋白肽A(FPA)、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D双聚体(DD)及血栓调节蛋白(TM)等凝血、纤溶指标。结果 (1)OC组较AC组PFT、FPA、PIC、DD、PAI—1及TM水平明显增加;(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N患者的PF1 2、TAT、FPA、PIC、DD、PAI—1及TM水平明显增加;(3)与AND组相比,ODN组的PF1 2、TAT,FPA、PIC、DD和TM水平无明显变化,但PAI—1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DN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活性亢进、并伴发纤溶活化,但老年DN患者存在明显的纤溶抑制。  相似文献   

16.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高龄(≥70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37例,采取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对照组3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0.8%(4/37)、 0(0/33),部分再通率为59.5%(22/37)、42.4%(14/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下肢水肿改善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和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宋霞 《山东医药》2014,(37):81-8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预防高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根据可能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收集相关研究证据,分析引起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护理计划。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高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hmTEG)指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上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hmTEG在诊断DVT上是否存在相关性,监测患者体内是否有肝素残留,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方法:选取2018-01—2018-06就诊的患者,试验组为57例新发急性期DVT患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来医院常规体检人员。2组均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及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检测,而试验组另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经治疗后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检测。结果:试验组在TEG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凝固角α值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常规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与R值具有相关性;PT、APTT、D-D与K值具有相关性;PT与α值具有相关性;APTT、D-D与MA值具有相关性。经治疗后,57例患者中5例提示肝素残留,52例提示肝素未存在或未起效。结论:DVT患者的hmTEG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评估DVT患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TEG相关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hmTEG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hmTEG)指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上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hmTEG在诊断DVT上是否存在相关性,监测患者体内是否有肝素残留,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方法:选取2018-01—2018-06就诊的患者,试验组为57例新发急性期DVT患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来医院常规体检人员。2组均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及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TEG检测,而试验组另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经治疗后行枸橼酸化高岭土激活样品肝素酶杯TEG检测。结果:试验组在TEG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凝固角α值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常规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与R值具有相关性;PT、APTT、D-D与K值具有相关性;PT与α值具有相关性;APTT、D-D与MA值具有相关性。经治疗后,57例患者中5例提示肝素残留,52例提示肝素未存在或未起效。结论:DVT患者的hmTEG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评估DVT患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TEG相关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hmTEG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3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和对照组,疏血通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d,对照组除不使用疏血通,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tPA、PAI-1活性、D-D和vWF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间比较发现,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而血浆tPA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结论短期疏血通静脉输注可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