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CYP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53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222例。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CYP3A5(rs776746)GG+AG及CYP2C19*2(rs4244285)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CYP3A5GG和CYP2C19*2AA基因型组合使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增加了2.23倍(OR=2.23,95%CI:1.08~5.87,P=0.025),且为原发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CYP3A5GG和CYP2C19*2AA交互基因型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者[(32.58±10.23)%vs(53.84±17.25)%,P=0.000]。结论CYP450相关基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拟通过该项研究,探讨在中国汉族老年冠心病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之间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连续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614例。所有人选患者全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及阿司匹林300mg,并于服药24h后采静脉血测定20μmol/L的ADP诱导的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定义RPA≥70%为CR,RPA〈70%为氯吡格雷非抵抗(NCR)。使用酚.氯仿法提取全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标本,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类型。结果在所有入选的61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R的发生率为20.5%(126例),NCR为79.5%(488例)。CYP2C19基因681G〉A多态位点的三种基因型(GGGA,AA)的频率,在CR组中分别为32.6%、47.6%和19.8%,在NCR组中分别为47.9%,45.1%和7.0%。其中,AA型纯合子在CR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NCR组(OR=3.03,95%CI:1.889-5.784,P=0.003)。A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较G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发生CR(OR=1.85,95%CI:1.392-2.459,P:0.002)。结论在中国汉族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A等位基因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19(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3例,均服用氯吡格雷治疗。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GG、GA、AA型,不同基因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小板聚集率。患者随访12个月,动态观察随访期内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GG基因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GA+AA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GG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41.8%vs25.8%,P0.01)。平均随访(13.4±8.9)个月,GA+AA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1.3%(缺血性脑卒中18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死亡1例);GG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1%(缺血性脑卒中5例,出血性脑卒中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3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不良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因素(OR=3.270,95%CI:1.902~5.171,P=0.000)。结论 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的老年ACS患者248例,根据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分为抵抗组58例和不抵抗组190例,比较2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PCI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抵抗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快代谢型比例明显低于不抵抗组,中间代谢型比例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52.6%,62.1%vs 37.9%,P=0.000);2组慢代谢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抵抗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vs 3.7%,χ2=29.9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OR=0.101,95%CI:0.013~0.765,P=0.026)和氯吡格雷抵抗(OR=0.037,95%CI:0.007~0.184,P=0.000)是A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对行PCI的ACS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应该密切注意观察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及携带CYP2C19*2并行PCI的老年ACS患者,以减少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3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采用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分为强代谢组(未携带突变基因,681GG/636GG),中代谢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681GA/636GG,681GG/636GA),弱代谢组(携带两个突变基因,681GA/636GA,681AA/636GG,681GG/636AA)。采用全流式细胞术定义氯吡格雷抵抗。分析各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差异。观察各组12个月随访支架内血栓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强代谢组、中代谢组、弱代谢组分别为137例(44.2%)、134例(43.2%)、39例(12.6%),三组之间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12个月随访中弱代谢组联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其中非致死心梗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强代谢组(P<0.05),而死亡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弱代谢组再次住院率也显著高于强代谢组。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更高,支架内血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72例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的老年(〉65岁)患者纳入本研究,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口服,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氯吡格雷抑制率,氯吡格雷抑制率〈5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采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一步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中,纯合子强代谢型(CYP2C191/1)19例(26.4%),杂合子强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六1/3)36例(50%),弱代谢型(CYP2C19-k2/2,CYP2C19六2/六3)17例(23.6%),三种代谢组中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概率分别为36.8%、52.8%和82.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的氯吡格雷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择期行PCI术的1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氯吡格雷干预治疗。按照血小板抑制率将其分为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NCLR)102例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组(CLR)62例。对比两组临床基本资料,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测定CYP2C19基因多态性,比较基因型分布特征、CLR影响因素。结果CLR组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NCLR组(P0.05),体质指数(BMI)25 kg/m2、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NCLR组(P0.05)。164例患者中CYP2C19*2位点三种基因型G/G、G/A、A/A分别占48.78%、38.41%、12.81%,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68.29%、31.71%;CYP2C19*3位点三种基因型G/G、G/A、A/A分别占93.90%、2.44%、3.66%,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95.43%、4.57%。CLR组CYP2C19*2位点G/A、A/A基因型频率与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LR组(P0.05),G/G基因型与G等位基因频率较NCLR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CLR组CYP2C19*3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较NCLR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基因突变、体质指数25 kg/m2、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PCI术患者CL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YP2C19*2基因突变、体质指数25kg/m2、2型糖尿病是氯吡格雷干预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现CL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神经科及神经科接受颈内动脉动脉支架(裸支架)植入术的首次住院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02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前3 d开始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CYP2C19*2和*3位点分型,并记录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入选的102例患者中,按CYP2C19*2分型:CYP2C19*1*1型45例,CYP2C19*1*2型47例,CYP2C19*2*2型10例。携带CYP2C19*2基因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6.3%(15例),未携带CYP2C19*2基因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13.3%(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YP2C19*2基因者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3%(11例),未携带CYP2C19*2基因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5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2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A组(快代谢型,n=31)、B组(中间代谢型,n=42)、C组(慢代谢型,n=12)。所有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A组,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低于C组(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携带慢代谢型CYP2C19基因型的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2(c.681G〉A,rs4244285)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7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其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患者术后均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并定期随访,分析不同基因型与PCI治疗后支架内血栓、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单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检测PCI治疗后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的CYP2C19*2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478例患者纯合野生型(GG)238例(49.8%),杂合型(GA)加纯合突变型(AA)240例(50.2%)。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支架内血栓(P=0.025)及MACE(P=0.09),携带681GG基因型的患者预后较携带681A等位基因(AA/AG基因型)的好。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RR(95%CI)为2.796(1.245—6.281)、2.157(1.039—4.478)和3.564(1.364-9.312)]是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高血压病史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CYP2C19*2的基因多态性与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有关,CYP2C19*2基因突变能够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增加PCI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MAC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现象(CR)发生与CYP2C19*3和CYP2C1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根据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结果分为CR组(50例)和非CR组(10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指标以及CYP2C19*3、CYP2C19*2基因表型。结果 CR组MPA值显著高于非CR组(t=13.23,P<0.01),而血小板数量、药物使用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R组CYP2C19*2(χ2=23.58,P<0.01)、CYP2C19*3(χ2=19.02,P<0.01)出现突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CR组;入组患者CYP2C19*2等位基因G为69.3%,A为30.7%,CYP2C19*3等位基因G为95.3%,A为4.7%。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后CR发生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需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PCI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99例,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其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组),同时检测其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不同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结果 99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R组35例,NCR组64例;两组之间的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CR组CYP2C19快代谢型6例,弱代谢型29例,NCR组快代谢型42例,弱代谢型22例)、总胆固醇(TC)水平(5.43±0.32mmol/L vs 5.24±0.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43±0.35mmol/L vs 3.20±0.4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00±0.22mmol/L vs 1.11±0.20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老年患者中CYP2C19快代谢型和弱代谢型的人群分布为48.48%和51.52%(其中中间代谢型为45.46%,慢代谢型为6.06%),快代谢型和弱代谢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8.43±18.22%、42.65±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弱代谢基因型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携带CYP2C19弱代谢基因型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指导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YP2C19 681G>A、636G>A(CYP2C19*2、*3)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残余血小板活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因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者共202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不同,分为正常纯合子组78例(CYP2C19*1/*1)、单突变基因携带组100例(CYP2C19*1/*2、CYP2C19*1/*3)、双突变基因携带组24例(CYP2C19*2/*2、CYP2C19*2/*3),对比三组间临床基本资料、残余血小板活性、半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间仅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存在差异(正常纯合子组、单突变基因携带组和双突变基因携带组分别为15.4%、29.0%和45.8%,P=0.007),其余临床资料基本相似。口服氯吡格雷5天(正常纯合子组、单突变基因携带组和双突变基因携带组分别为51.60%±17.21%、55.89%±14.92%和62.00%±9.75%,P=0.060)及3个月时(49.45%±16.90%、55.98%±19.03%和57.64%±18.42%,P=0.248)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三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双突变基因携带组半年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正常纯合子组、单突变基因携带组和双突变基因携带组分别为0%、0%和8.3%,P=0.001),而心绞痛复发、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死亡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CYP2C19 681G>A和CYP2C19 636G>A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早期残余血小板活性及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福建汉族脑梗死恢复期(≥3个月)患者102例。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后第8天,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其中≥40%为氯吡格雷敏感组,4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结果 102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5%。(1)氯吡格雷抵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3.6±0.9)、(3.2±0.8)mmol/L,P0.05];而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的CYP2C19*2和CYP2C19*3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总体分布不一致(P0.01)。氯吡格雷抵抗组的*1等位基因频率和*1/*1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40.7%对比80.0%,18.5%对比61.3%,均P0.01),而*2等位基因频率和*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分别为53.7%对比18.7%,29.6%对比1.3%,P均0.01)。(3)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组IL-6浓度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18.4±1.8)ng/L对比(12.9±1.8)ng/L,P0.01]。与治疗前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血清IL-6水平下降(5.1±2.6)ng/L,低于氯吡格雷敏感组的(10.3±2.7)ng/L,P0.01。结论福建汉族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抵抗不仅与CYP2C19的突变型基因相关,而且与LDL-C增高有关。氯吡格雷抵抗削弱了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方法接收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100例,并检测氯吡格雷快代谢、中代谢、慢代谢基因,对慢代谢型基因患者调整为替格瑞洛口服,随访1年并记录。结果 100例患者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中间代谢型氯吡格雷加倍口服,慢代谢型改为替格瑞洛口服,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可依据氯吡格雷抵抗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对预后的影响,为以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行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PCI治疗并检测CYP2C19基因型的5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氯吡格雷抵抗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分析MACCE的危险因素,绘制5年生存曲线。结果 (1)慢、中间及快代谢型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2)氯吡格雷抵抗与非抵抗组相比,PCI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3)在三组不同代谢类型患者中分别对氯吡格雷抵抗与非抵抗组进行5年生存率比较,PCI术后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龄(>75岁)、性别(男性)、高体质指数(BMI≥24)、糖尿病、吸烟、支架数(≥3枚)、多支血管病变(≥2支)与氯吡格雷抵抗为MACCE的危险因素,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不是MACCE的危险因素,高BMI及氯吡格雷抵抗是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ON1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进一步阐述氯吡格雷精准用药的基因因素。方法选取2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且经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PA)法判定为氯吡格雷抵抗(CR)。利用CYP2C19基因分析结果分为CYP2C19野生型组和CYP2C19突变型组。然后比较两组病人PON1 Q192R和ABCB1 C3435T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PON1和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结果发生CR现象的CYP2C19野生型(38例)和CYP2C19突变型(162例),PON1 Q192R和ABCB1C3435T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1Q192R和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CR现象没有明确关系。除CYP2C19单基因因素外,其他多基因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的非遗传因素共同导致了CR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受多因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CYP2C19*2和CYP2C19*3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类型,CYP2C19基因变异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减弱,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因此,常规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指导临床上氯吡格雷个性化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CHD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PCI治疗的CHD患者352例,均行PCI治疗,治疗后进行基因型测定、血小板活性测定及氯吡格雷抵抗测定。对比CYP2C19基因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氯吡格雷抵抗率及血小板凝集率,统计CYP2C19基因型的各亚型比例,随访1年,对比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的预后情况。结果野生亚型组和突变亚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2例患者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野生亚型组166例,突变亚型组186例。CYP2C19基因型共有6种:(*1/*1)、(*1/*2)、(*1/*3)、(*2/*2)(*2/*3)(*3/*3),各亚型比例分别为166例(47.2%)、138例(39.2%)、27例(7.7%)、10例(2.8%)、10例(2.8%)和1例(0.3%)。突变亚型组的氯吡格雷抵抗率、血小板凝集率均高于野生亚型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在PCI患者中,CYP2C19野生亚型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突变亚型组(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PCI预后,CHD患者PCI术后CYP2C19*2、CYP2C19*3基因变异型的氯吡格雷抵抗率更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19基因常见多态性位点G636A多态性分布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15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93例对照者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CYP2C19 G636A进行基因型检测,抽样测序验证基因分型结果的正确性.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基因型均以GG为主,缺血性卒中组AA(2.6%对0.5%,P=0.001)和AG(29.2%对14.5%,P=0.001)基因型以及A等位基因(17.2%对7.8%,P=0.000)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性卒中组AA(5.7%对1.0%,P =0.018)和AG(39.6%对23.8%,P=0.018)基因型以及A等位基因(25.5%对12.9%,P=0.005)频率均显著高于首次发病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4.279,95%可信区间1.053 ~ 193.698;P=0.046)),但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无关.结论 CYP2C19基因636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风险增高有关,但与缺血性卒中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