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肥胖的治疗,已经开展了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但迄今仍未发现一种有效的专属于肥胖的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表明,人类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与肠道的组成和微生态形态有关。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影响人类肥胖的主要机制,以期为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并伴随一系列基因突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其病因学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其中,肠道内微生态的失衡致肠癌的作用已经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本文通过探讨肠道微生态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研究牛链球菌、梭形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及幽门螺旋杆菌等多种菌群在大肠癌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全面理解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微生态的作用、寻找可能的特异性致癌菌群及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是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的免疫、营养、代谢等诸多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其定殖分布由于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近年来有关地理环境、民族饮食习惯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特征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通过了解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为慢性病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有关人类微生物菌群的研究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微生物菌群对人类整体健康的重要性。这让一些主张消除微生物菌群的人感到震惊。相反,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自身作为微生物菌群的管理者,倾向于利用微生物来达到有利于健康的目的。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开始得到关注,脑-肠轴的发现对揭示肠道微生态环境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打开了一扇窗口。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起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健康成年人胃肠道内寄居着大约有400多种肠内菌,细菌之间保持着一种微生物平衡状态.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原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变化,菌群紊乱,微生态制剂则可以采用综合性手段,通过促进生理性细菌菌群的恢复、建立和稳定,来实现对有害细菌种群的控制,其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菌群失调、耐药性菌株的增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成为人类和细菌抗争的新武器.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肠道微生态辅助人体进行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不同疾病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2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结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诸多疾病中开展的菌群研究为其复杂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这些疾病的预防、预警、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同时,这些实践又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肠道微生态在人体健康中发挥作用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首次诊断为RRTI的120例患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12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粪便进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培养和计数,比较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菌落数及两者的比值(B/E)。结果病例组双歧杆菌计数为(15.64±2.73)lg菌落数/g,低于对照组的(20.78±1.78)lg菌落数/g(P0.05)。病例组大肠杆菌计数为(26.11±1.34)lg菌落数/g,高于对照组的(20.13±0.98)lg菌落数/g(P0.05);病例组的B/E值为(0.83±0.08)lg菌落数/g,低于对照组的(1.02±0.07)lg菌落数/g(P0.05)。结论 RRTI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出现失衡,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肠道微生态最为复杂而重要。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已进入大众视野,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为此,笔者采访了浙江省医学会营养与代谢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杨云梅主任。肠道微生态具有多样性、高密度、高代谢、多功能几大特点。人体中肠道菌群数量多达400~500种,活性与人生理互补,能力与肝相当,可促进肠上皮生长,维护肠道的屏障工作(生物屏障),抗感染,稳定代谢内环境,促进消化吸收等。  相似文献   

10.
<正>肠道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是目前已知人体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系统,甚至出现了“万病之源,始于肠道”的说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肠道菌群的探索仍在继续。了解肠道菌群人体的“肠道菌群”数量惊人,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1014个),种类有1000余种,总重量超过1.5公斤。人体粪便干重的50%都是脱落的细菌或其“尸体”。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的肠道中栖息着数以万计的细菌,它们多数为共生菌,与人类互利共存、相互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的营养吸收与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产出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短链脂肪酸、维生素B、维生素K等,同时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影响机体代谢。因此,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也将导致代谢性疾病、炎性反应性肠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态在人类机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失衡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由肠道菌群及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所组成,该系统的平衡对维持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找到一个能全面地评价肠道微生态状况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目前已报道的对于肠道菌群、肠黏膜通透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肠道免疫指标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分析了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发育、机体新陈代谢、肠脑轴、内分泌、免疫系统五个方面,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即开始应用抗菌药物的新生儿,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于顶防性应用培菲康散剂.结果 堵菲康治疗组996例,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71例,发病率7.13%;对照组1012例,发生AAD235例,发病率23.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02,P<0.01).结论 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于预防新生儿AAD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显著降低AAD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中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正常人的肠道内定植大量的细菌,它们不仅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而且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减少相关致癌代谢产物,同时可以改善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无论对于健康人群还是疾病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进行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总结,为较全面理解和推广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情绪低落,易疲劳是最典型的症状。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大,各种原因导致的抑郁症发病率较以往明显提高,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显著优势,现将中医对抑郁症临床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情绪低落,易疲劳是最典型的症状.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随着我围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大,各种原因导致的抑郁症发病率较以往明显提高,对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中生抑郁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温州市4所高中共4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测量法进行研究,并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抑郁总体平均值为39.62±6.826,高于全国常模,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平均分为2.48,标准差为0.424.结论:高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状况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效能感高中生抑郁水平低,低效能感高中生抑郁水平高.高中生抑郁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们的肠道里,生活着许多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调控机体代谢和免疫防御功能上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会降低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患病婴幼儿用抗生素治疗已成常规做法,美国孩子在两岁时平均有过3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在每一个人的肠道内都有一大群微生物栖息,构成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总量可达1000克左右,占人体各部位正常菌群总量的78%以上。肠道内正常栖息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体健康并无害处,反而是维持人体健康之必须。因为它们的存在可与人体细胞之间互换能量、互通代谢、互惠共生、传递信息。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