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方法 KB法筛选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4株,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改良Hodge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NDM、blaVIM、blaIMI、blaSPM、blaNDMOXA-23、blaNDMOXA-24、blaNDMOXA-48和blaNDMOXA-58)。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重耐药性。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blaIMP阳性率为58.3%,经测序为IMP-4,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与产IMP-4金属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CARST)于2019年至2020年收集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 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检测菌株的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通过接合实验验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所在质粒的水平传递性;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36株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或厄他培南不敏感的菌株中22株只对厄他培南耐药。只对厄他培南耐药的22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阴性,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的14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阳性,分别有8株携带blaNDM-5,3株携带blaNDM-1,1株携带blaNDM-7,1株携带blaNDM-16,1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测得。7株blaNDM-5阳性菌株、3株blaNDM-1阳性菌株、1株bl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院存在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临床检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非敏感肠杆菌科细菌6株。改良Hodge实验、EDTA协同试验检、改良三维实验检测其耐药表型;引物特异性PCR法检测其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及外膜蛋白基因存在情况。结果 1株大肠埃希菌中改良Hodge实验弱阳性,EDTA协同试验阳性,改良三维实验结果可被CLA单独抑制,PCR扩增结果IMP4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5株产气肠杆菌改良Hodge实验,阴性3株,阳性两株,EDTA协同试验阴性;改良三维实验中,5株均可被CLO+CLA混合液完全抑制,PCR未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和膜蛋白基因。结论本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IMP4型金属碳青霉烯酶存在有关,产气肠杆菌耐药机制可能与ESBLs和AmpC酶同时存在、膜蛋白表达缺失及其他未检测到的碳青霉稀酶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4.
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KPC酶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KPC酶的情况和耐药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681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为检测药物,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细菌产KPC酶及基因分型。结果在491大肠埃希菌株和190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进行Hodge试验,12株菌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没出现目的基因片段。结论在1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中未发现产KPC酶的菌株。据国内的同类研究报道,目前我国主要以产KPC-2酶为主,而且产KPC酶存在地域性差异,课题研究显示本区域暂时没发现产KPC酶的菌株,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尿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150株大肠埃希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qnr以及aac(6')-Ib-cr质粒基因的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50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以及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12.20%、9.76%、13.41%,共有8株菌同时携带超过2种质粒基因,其对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同时合并有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存在qnrB、qnrS、aac(6')-1b-cr流行,并存在两种及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细菌中的现象,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7年安徽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枪出率及产酶株基因型.方法 三维实验进行AmpC酶筛选;并行转移接合实验,PCR检测AmpC酶基因,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1株大肠埃希菌三维实验阳性,占所有临床分离菌株的5.9%(21/355),19株经PCR检测携带ampC基因,16株转移接合成功,经序列分析表明,9株CIT阳性结果,6株DHA阳性结果,3株EBC阳性结果;1株同时携带EBC及DHA基因.其中有1株EBC型新基因被枪出(序列号为FJ237369);药敏结果显示临床分离菌株及接合子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相对较敏感.结论 安徽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以CIT型和DHA型为主,同时存在变异型,临床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子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PCR技术对E.coli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分为66.20%、63.38%、59.15%、18.31%,其中23株为多重耐药株(32.39%).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阳性40株(56.34%),aac(6′)-Ⅰ阳性22株(30.99%),ant(3″)-Ⅰ阳性14株(19.72%),未检出aac(6′)-Ⅱ阳性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74.65%;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阳性53株(74.65%).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aac(3)-Ⅱ、aac(6')-Ⅰ、总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ntI1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地区多重耐药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株携带的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探讨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对43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做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DNA测序、DNA序列比对的方法 对其携带的Ⅰ类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亚胺培南4.7%、阿米卡星18.6%、头孢他啶、27.9%、头孢吡肟37.2%、头孢呋辛55.8%、复方磺胺甲嗯唑58.1%、妥布霉素74.4%、庆大霉素79.1%、头孢噻肟81.4%和哌拉两林83.7%.在43株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有25株含有Ⅰ类整合子,其中18株携带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如介导对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约物的耐药基因等;某些菌株携带的整合子相关耐药基因相同.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相关耐约基因在该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播散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测定临床连续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MZ/TMP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17)。结果60株中sul1、dfrA1、dfrA17基因阳性分别为34株(56.7%)、1株(1.7%)、35株(58.3%)。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相关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测定临床连续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MZ/TMP耐药相关基因(sull、dfrAl、dfrA17)。结果60株中sul1、dfrA1、dfrA17基因阳性分别为34株(56.7%)、1株(1.7%)、35株(58.3%)。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复方磺胺甲嗯唑耐药相关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5):494-500
目的 探讨我院不同感染途径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C)分子分型特点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间不同感染途径获得的CREC共14株;菌株鉴定及药敏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联合纸片扩散法(KB法)、E-Test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技术分别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和blaOXA-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SHV、blaTEM、blaCTX和blaOXA-1)、AmpC酶耐药基因(blaFOX、blaMOX和blaDHA)、膜孔蛋白基因(ompk35和ompk36)进行检测,同时进行质粒接合试验,掌握我院CREC耐药基因分布及流行情况;采用PFGE对14株不同感染途径CREC进行同源性分析,分析我院CREC分子流行特点。结果 临床资料:14株CREC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占57.14%(8/14);痰标本检出5株,尿标本检出4株,血液标本检出2株,灌洗液、脑脊液、导管尖端各检出1株。耐药基因检出情况:14株CREC有12株携带blaNDM-5、1株携带blaKPC-2和1株携带blaNDM-1;我院CREC通常携带blaNDM-5以及ESBLs耐药基因,并伴有ompk36基因的缺失。接合试验结果:仅1株CREC接合试验成功。PFGE分型结果:14株CREC分为4个PFGE分型,其中PT03为优势型别,包含11株菌。菌株耐药情况:CREC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对单环β-内酰胺类、头孢类、左氧氟沙星、碳青霉烯类药物均表现耐药;而对氨基糖苷类以及磺胺类药物也达到92.86%的耐药率;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Ⅰ类整合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川北地区大肠埃希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0株大肠埃希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敏感、中介、耐药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SLI)2006年公布的标准判定.PCR方法检测临床大肠埃希菌中的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阳性与阴性菌株的耐药性差异,分析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形成的的相关性.结果 180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头孢唑啉、妥布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32.9%~92.3%.临床分离180株大肠埃希菌中intI带率为64.4%,intI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结论 川北地区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突出.intI携带率高,并且与耐药性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株临床分离的黏菌素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用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和乙二胺四乙酸(IPM-EDTA)协同实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联合测序技术检测多种耐药基因;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用质粒结合试验研究bla_(NDM-6)和mcr-1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携带bla_(NDM-6)和mcr-1质粒的分子特征。结果该株大肠埃希菌除替加环素敏感外,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且同时对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改良Hodge试验和IPM-EDTA协同试验结果阳性;PCR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显示该菌株同时携带mcr-1,bla_(NDM-6),bla_(CTX-M-55),bla_(TEM-1),rmtB和aac(6')-Ib-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为ST156型;S1-PFGE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bla_(NDM-6)基因位于大小约80 bp的质粒上,mcr-1基因位于大小约为33 bp的质粒上。结论同时携带mcr-1和bla_(NDM-6)的泛耐药大肠埃希菌已在临床出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表达不同碳青霉烯酶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治疗策略,为临床有效治疗CRE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CRE的相关资料及药敏数据。复苏碳青霉烯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PCR检测其携带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并比较碳青霉烯酶表型试验与基因结果的一致性。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敏感性,K-B法检测氨曲南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联合作用效果。结果 CRE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128株CRE菌株均含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其中81株含blaKPC,37株含blaNDM,5株含blaIMP,5株同时含blaKPC和blaNDM。酶抑制剂增强试验能够准确检测各种碳青霉烯酶酶型。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97.6%,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丝氨酸酶菌株的敏感率为100%,而对产金属酶和双酶菌株无效。氨曲南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有协同作用,对产金属酶和双酶菌株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结论 不同酶型CRE可考虑采用不同治疗策略,利用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确定酶型后,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静  胡志东  谷秀梅  胡巧绢  田彬  徐海茹 《天津医药》2011,39(5):417-419,482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产金属酶的临床分离情况并对产金属酶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0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2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改良Hodge试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PCR法扩增金属酶基因,用纸片法和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4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通过改良Hodge试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出2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这2株菌通过EDTA协同试验检测为阳性,提示这2株菌产金属酶经PCR证实为产IMP型金属酶,MIC方法显示2株产金属酶的菌株对氨曲南敏感,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κ-B法检测显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产金属酶肺炎克雷伯菌,该酶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106例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分析。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1106株大肠埃希氏菌,进行14种抗生素药敏试验观察耐药情况,并进行耐药率统计。结果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耐药株0株,耐药率0%;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株213株,耐药率19.25%;吠喃妥因耐药株213株,耐药率19.25%;耐药最严重是氨苄西林耐药1008株,耐药率91.13%。结论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耐药情况观察,能够有效的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及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作为治疗大肠埃希氏菌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产金属酶的临床分离情况并对产金属酶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0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2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改良Hodge试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PCR法扩增金属酶基因,用纸片法和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4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通过改良Hodge试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出2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这2株菌通过EDTA协同试验检测为阳性,提示这2株菌产金属酶经PCR证实为产IMP型金属酶,MIC方法显示2株产金属酶的菌株对氨曲南敏感,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k-B法检测显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产金属酶肺炎克雷伯菌,该酶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特点和耐药特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110株.提取菌株的质粒DNA,采用多重PCR法检测AmpC酶基因,并应用DNA测序确定AmpC酶的基因型;用K-B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0株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13株(11.8%)AmpC酶基因扩增阳性,测序结果显示12株为DHA-1,1株为CMY-2.AmpC酶基因阳性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对其它大多数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 该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主要为DHA-1型,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6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选择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用多重PCR法进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检测出耐药基因qnrA型2株,qnrB型耐药基因15株,aac(6’)-Ib基因9株,其中aac(6’)-Ib—cr型耐药基因5株。其中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到同时含有qnrA和aac(6’)-Ib—cr基因;还有3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到同时含有qnrB和aac(6’)-Ib—cr基因。未检测到qnrC、qnrD、qnrS、qepA型的耐药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含有多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qnr,aac(6')-Ib-cr及gepA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阳性菌株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从天津某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 4gg/mL)的大肠埃希菌共75株,采用PCR法检测gnrA,gnrB,gnrS,aac(6')-Ib及g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用Fok 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接合试验验证qnr的转移性.所有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p-内酰胺酶基因,并收集阳性菌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株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共有18株(24%)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gnrB,gnr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5.3%,4%和21.3%,未检出gnrA和gepA o 5株qnr阳性菌株均接合传递成功.18株gnr1aac(6')-1b-cr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均检测出R-内酸胺酶基因.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度耐药且主要来源于泌尿系感染,感染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结论 天津地区临床存在qnr和aac(6')-Ib-cr阳性菌株的流行,这是首次在天津发现qn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