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了解闽东地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湿热体质特点,旨在探讨影响湿热体质相关因素,加深对缺血性中风之痰瘀互结证的认识,并结合临床医案分析中风康复汤的运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脑病科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住院患者68例进行研究,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为湿热质组与非湿热质组,分析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湿热体质特点。结果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患者湿热质较常见,占有比例较高(67.6%)。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患者有饮食嗜好、有饮酒史湿热体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湿热体质与饮食嗜好(如辛辣、甜食、油腻、煎炸等)、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湿热质组运用中风康复汤占有比例较高(71.8%),湿热质组运用率与非湿热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闽东地区除气候湿热外,存在饮食嗜好、饮酒等因素,催生湿热体质,影响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的形成,临床应结合闽东地区湿、热特点,讲求痰瘀并治的治法及思路,以期为临床方药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型与理化检查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理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中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占比例,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诊断为湿阻、占47%,其次主要为胁痛(32.5%)和黄疸(11.6%),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占54.4%,其次为肝郁脾虚证(22.4%)和脾肾阳虚证(17.2%)。肝胆湿热证患者肝功能ALT和AST水平最高,TBIL水平则以肝肾阴虚证最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常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不同民族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血栓前状态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对300例CHF患者进行病例调查,采集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各证型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删除各指标中构成比<10.0%的变量。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反映血栓前状态各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检测改变均>73.44%)。②CHF患者中出现频数最多的中医证型是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均>85.0%)。③少数民族CHF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的是痰瘀互结证(59.2%),其次为气虚血瘀证(20.3%),气虚血瘀证兼痰瘀内阻证,气阴两虚,心阳不振、痰瘀阻络证(7.0%)及阳虚水泛证(5.5%)。④D-二聚体变化最为明显的CHF患者中医证型中以痰瘀互结为多见,气虚血瘀证次之。(5)CHF患者随着心功能的分级,从Ⅱ-Ⅳ级加重,D-二聚体变化明显。Ⅱ级占(21.66%)Ⅲ级占(34.33%)Ⅳ级占(44.0%)。结论 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CHF患者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为多见;少数民族中以痰瘀互结证型最为多见;D-二聚体与心力衰竭所有中医证型相关,其中痰瘀互结变化最明显;在痰瘀互证型中分布最多;随着心功能分级加重,二聚体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方法150例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不同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评分。结果虚证辨证分型中,以肝肾阴虚(24.0%)、脾肾气虚(23.3%)、脾肾阳虚(20.0%)为主;脾肾气虚证的消化道症状评分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兼证辨证分型,以瘀血证(32.1%)、湿热证(22.9%)、湿浊证(20.6%)居多,湿热证、热毒证、瘀血证消化道症状评分均高于风动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兼证相比,除风动证外,其余各组的评分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F患者本虚证候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兼证以湿热证、热毒证、瘀血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98例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从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临床资料上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痰瘀互结证25例,构成比25.51%;气滞血瘀证20例,构成比20.41%;痰热互结证16例,构成比16.33%;痰浊内阻证13例,构成比13.27%;气虚血瘀证10例,构成比10.20%;精髓亏虚证8例,构成比8.16%;阴虚证6例,构成比6.1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以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多,复合证型的患者多,单纯虚证少,但总以气虚为本,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中医证候观察表,对6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手段结合临床判定其证候分布.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聚为四类,分别为肝肾阴虚证(占36.1%)、气血两虚证(占24.6%)、阴阳两虚证(占21.3%)、脾肾阳虚证(占18.0%).肝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的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在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内的小儿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中医证候分布为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研究为小儿重型β地中海贫血规范化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地区乳腺增生病中医不同证型与高频超声表现的相关性,为治疗乳腺增生病寻求客观量化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对我地区参加体检女职工1175名,从中筛选出547名乳腺增生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分别分析各证型间的病变演变规律及超声表现特点,归纳出中医证侯与影像表现的微观内在联系。结果三个证型之间,冲任失调型和痰瘀互结型发病年龄大多在41~50岁,肝郁气滞型发病年龄集中在31~40岁。痰瘀互结证与肝郁气滞证在症状、体征等中医宏观征象上均有显著性差异∽〈O.05)。肝郁气滞证以结构紊乱型改变为主,痰瘀互结型以结构紊乱型、低回声结节型和纤维腺瘤型为主,冲任失调型除以结构紊乱型多见,其囊性增生型与低回声结节型也较常见,三种证型中痰瘀互结型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最大,阻力指数较高,与肝郁气滞证、冲任失调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高频超声表现有明显对应关系,根据痰瘀互结型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提示CDFI可能作为乳腺癌前病变的贯穿和监测指标,为开拓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辨证思路和方法、丰富辨证理论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N中端骨钙素(N-MID)、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中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骨密度(T值)及骨代谢指标[25-(OH)D3、N-MID、PTH、β-Crosslaps]。结果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男性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为肾阳虚证(42.6%)>血瘀气滞证(23.4%)>肝肾阴虚证(21.3%)>脾肾阳虚证(12.8%),女性患者中各中医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为肝肾阴虚证(44.9%)>脾肾阳虚证(22.9%)>肾阳虚证(19.5%)>血瘀气滞证(12.7%),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0.05)。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眩晕 2号方联合吴茱萸敷贴治疗阴阳两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方法将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收治的 90例阴阳两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遵循完全随机化法,按照就诊顺序编号获得随机数并进行排秩,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眩晕 2号方联合吴茱萸敷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 12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治疗前( 22.43±2.67)分,治疗后( 5.76±2.71)分,有显著下降( t=29.39,P<0.001),对照组:治疗前( 21.90±1.43)分,治疗后(9.79±2.85)分,有显著下降( t=25.48,P<0.001)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t=6.87,P<0.001);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 24例( 53.3%),有效 18例( 40.0%),例( 6.7%)]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 11例( 24.5%)有效 20例( 44.4%)无效 14例( 31.1%)](P<0.05);治疗组收缩压:治疗前(157.24±23.48)mmHg,治疗后( 130.07±13.91)mmHg前显著下降( t=3无效3,,较,.89,P,<0.001)舒张压:治疗前( 102.53±18.71)mmHg,治疗后( 79.73±12.05)mmHg,较前显著下降( t=4.19,P<0.001)对照组收缩压:治疗前(,159.35±27.63)mmHg,治疗后(139.52±15.69)mmHg,较前显著下降( t=6.87,P<0.001),舒张压:治疗前,(103.06±20.76)mmHg,治疗后( 88.69±13.53)mmHg,较前显著下降( t=6.69,P<0.001),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3.32,P=0.001;t=3.02,P=0.003);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眩晕 2号方内服和吴茱萸敷贴治疗阴阳两虚型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在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控制方面均优于西医降压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其病机为鼓胀(水鼓)基础上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外感风寒,上扰脑络致经络失濡,营卫不和,正虚邪实;辨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伤寒太阳病症,正虚邪实;治则为清下消补四法,以解肌祛风、生津舒经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联合氟康唑注射液,中药组方为清下消补方与桂枝加葛根汤为主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纳入NAFLD患者153例,根据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和痰瘀互结4个证型,观察并记录其肝功能、血脂、B超。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证候分型与脂肪肝程度间关系,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NAFLD患者中医证候以湿浊内停居多(30.7%),痰瘀互结最少(15.0%),其中男性以湿浊内停为主(33.7%),而女性则以肝郁脾虚为多(36.4%)。各证型超声分度不完全相同,轻度以肝郁脾虚证居多(41.0%),中度以湿浊内停为主(36.8%),重度以湿热蕴结多见(45.7%)。肝功能(ALT、AST、GGT和TBiL)各证型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以湿热蕴结证升高最为显著,湿浊内停亦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脂(TC、TG、HDL-C及LDL-C)异常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结论:NAFLD患者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病人血清微小 RNA(miR)-125b表达水平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 136例卵巢早衰病人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 120例该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及不同中医证型血清 miR-125b、抗米勒管激素( AMH)、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水平变化,分析 miR-125b表达水平与 AMH、FSH/LH、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卵巢早衰病人以肾虚肝郁证( 41.18%)、肝肾阴虚证( 23.53%)、肾虚血瘀证( 16.91%)、脾肾阳虚证( 14.70%)较为常见;研究组病人血清 AMH水平[(1.98±0.64)pmol/L比( 10.95±2.62)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miR-125b[(2.67±0.91)比( 1.01±0.29)]、 FSH[(47.28±9.15)U/L比( 6.05±1.02)U/L]、 LH[(30.46±8.24) U/L比( 5.32±1.37)U/L]、 FSH/LH比值[( 1.62±0.52)比( 1.05±0.31)]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肝肾阴虚证组病人血清 AMH水平低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病人( P<0.05)脾肾阳虚证组低于肾虚血瘀证组( P<0.05);肝肾阴虚证组病人 miR-125b、FSH、LH水平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病人( P<0.05)脾肾阳虚证组 miR-125b、FSH、LH水平高于肾虚血瘀证、肾虚肝郁证组( P<0.05);肝肾阴虚证组病人 FSH/LH比值低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病人( P<0.05),脾肾阳虚证组低于肾虚肝郁证病人( P<0.05);卵巢早衰病人血清 miR-125b表达水平与 AMH水平呈负相关( P<0.05)与 FSH/LH比值呈正相关( P<0.05);血清 AMH与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呈负相关( P<0.05),miR-125b、FSH/LH比,值与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呈正相关( P<0.05)。结论卵巢早衰病人血清 miR-125b高表达,与 AMH水平呈负相关,与 FSH/LH比值呈正相关,且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病人血清 miR-125b水平变化较为明显,血清 AMH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蒋银芬  周燕 《淮海医药》2022,40(1):27-30
目的:探讨血清IL-23、TNF-α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治疗的UC患者90例,根据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患者30例,中度患者40例,重度患者2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郁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乳糜尿共病抑郁障碍 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自森  余军  刘俊 《安徽医药》2020,24(8):1647-165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乳糜尿共病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4年 6月至 2019年 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门诊的乳糜尿共病抑郁的农村留守老年病人 3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30 d为 1疗程,观察总有效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治疗乳糜尿的总有效率 96.67%,抑郁障碍总有效率 93.33%,治疗前后 HAMD评分[(31.47±4.24)分比(12.13±2.02)分]、中医证候评分[(22.13±2.87)分比(5.36±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乳糜尿共病抑郁障碍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林丹凤  陈艳俏  牛卫洲 《安徽医药》2023,27(7):1342-13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微RNA-1283(miR-1283)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23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T-qPCR)法检测两组病人血清miR-1283表达情况并对比。另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疾病组分为不同证型,比较疾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病人血清miR-1283表达水平。结果 疾病组miR-1283表达水平(0.42±0.07)低于健康组(0.98±0.18)(t=44.47,P<0.001);疾病组236例病人经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证99例、虚实夹杂证111例、虚证26例,其中痰瘀互结型、寒凝心脉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互阻型、气虚痰浊闭阻型、气阴两虚型、阴竭阳脱型占比分别为38.98%(92/236)、2.97%(7/236)、27.12%(64/236)、11.86%(28/236)、8.05%(19/236)、8.90%(21/236)、2.12%(5/236)。寒凝心脉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互...  相似文献   

16.
李娟  陈磊  高振华 《安徽医药》2020,24(6):1244-1247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17年 6月至 2018年6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 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及分配隐藏方案(信封法)分为治疗组( n=30)和对照组( n=30)所有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病人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氟西汀及疏肝解郁汤,对照组仅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 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卒中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 HAMD)量表评分,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评分,抑郁症状中医症候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治疗 4周后, HAMD评分[对照组:(11.53±2.84)分,治疗组:(9.33±2.28)分]、 MADRS评分[对照组:(17.13±4.64)分,治疗组:(14.20± 4.90)分]、 NIHSS评分[对照组:(7.53±2.13)分,治疗组:(5.43±1.61)分]、 ADL评分[对照组(55.67±10.65)分,治疗组:(73.83± 7.15)分]和中医症候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P<0.01)并且治疗组好转较为明显( P<0.01或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 13.33%,对照组: 6.67%,χ,2=0.74,P=0.39]。结论疏肝解郁汤可以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抑郁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同时具有帮助神经功能康复及提升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隐匿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丹东市中医院收治的经肾穿刺确诊为隐匿性肾炎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08例隐匿性肾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108例隐匿性肾炎患者中,分为本证、标证两类,本证中脾肾阳虚证12例,占11.11%;脾肾气虚证22例,占20.37%;肝肾阴虚证24例,占22.22%;气阴两虚证50例,占46.30%。脾肾阳虚证占比最少,而气阴两虚证占比最多。标证中脉络瘀阻证16例,占14.81%;风热伤络证16例,占14.81%;风湿内扰证36例,占33.33%;下焦湿热证40例,占37.04%。脉络瘀阻证和风热伤络证占比最少,而下焦湿热证占比最多。结论隐匿性肾炎临床中以气阴两虚证及下焦湿热证居多,治疗时应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隐匿性肾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5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分为有DPN组和无DPN组,再将DPN组患者按照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标准辨证分为4种证型:痰瘀内阻证、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分型。结果 DPN组中阴虚血瘀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3个证型。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的病程较阴虚血瘀证、痰瘀内阻证长。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的体重指数和收缩压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空腹C肽较其他3证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的餐后2hC肽值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血瘀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中医病机。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相较于其他证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体形相对消瘦、血压相对较低的特点。阴虚血瘀证和痰瘀内阻证病程较短,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量化提供依据,为中医药干预AC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21例AC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心血瘀阻证组(155例)、气阴两虚证组(45例)、心肾阴虚证组(11例)和痰阻心脉证组(10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危险分层评估,分析不同证型ACS患者造影结果的特点.结果 ①ACS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分级的中医辨证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9).②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由重到轻依次为痰阻心脉证组、心肾阴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血瘀阻证组[分别为(34.3±2.8)、(33.8±5.1)、(39.6±11.9)、(46.2±14.6)分].痰阻心脉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之间以及痰阻心脉证组与气阴两虚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心血瘀阻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肾阴虚证组和痰阻心脉证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s-CRP:(3.0±3.3)、(3.8±4.3)、(6.7±10.8)、(4.0±4.9) mg/L,P<0.05;TG:(2.0±1.3)、(2.4±2.1)、(2.9±2.0)、(1.3±0.5)mmol/L,均P<0.05].结论 ACS患者以心血瘀阻证为主,hs-CRP及TG是影响ACS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某院收治的120例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对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危重病肠胃功能障碍虚证、实夹杂证、实证证型分布状况。结果:虚证主要是心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虚实夹杂证主要是脾虚痰阻证,其中痰热蕴结,气血两虚证、脾虚水停,邪热扰神证、热盛气阴两伤证、气虚血瘀证占比较低(P0.05);实证主要是痰热扰神证,肝脾不调,湿热蕴藉证脾胃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肺热壅盛证食积气滞证占比较低。结论: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探究有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定,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