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超声法)和利用QuickOpt功能(IEGM法)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感知房室延迟(SAV间期)、起搏房室延迟(PAV间期)和室间延迟(VV间期)对患者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一致性。方法 19例植入具有QuickOpt功能的CRT(D)的患者,采用超声法获得最大主动脉血流速度积分(aVTI)及其相应的SAV、PAV、VV间期;利用IEGM法获得优化SAV、PAV、VV间期并测定相应aVTI。结果两种方法获得的最佳SAV、PAV、VV间期所对应的aVTI的一致相关系数(CCC)分别为95.95%,97.29%,92.45%(P0.01)。超声法与IEGM法获得的优化SAV间期(131.67±22.30 ms vs 121.11±13.24 ms,P=0.117)、PAV间期(178.42±21.86 ms vs 171.05±12.87 ms,P=0.114)与VV间期(15.79±15.75 ms vs 16.32±20.20 ms,P=0.871)均无显著差异。IEGM法进行间期优化花费时间比超声法大大减少(1.28±0.45 min vs 43.60±11.07 min,P0.01)。结论利用QuickOpt功能对CRT患者进行术后间期优化,可以获得与心脏超声优化一致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效果,并且大大减少优化花费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动态优化AV/VV间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12例CHF晚期患者接受CRT治疗,分别于植入前、植入术后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AV)间期和室室(VV)间期,同时观察心腔结构、二尖瓣返流及心电图、脑钠尿肽(BNP)检查等,评价CRT临床疗效。结果: 最佳优化AV间期120~180(158±19)ms和VV间期4~28(16±7)ms,临床症状改善,六分钟步行距离由(257±23)m增加至(344±21)m,QRS时限由(136±17)ms降至(109±12)ms(P<0.01,P<0.05)。植入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71±10) mm vs. (54±4),P<0.05]; 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0.308±0.022) vs. (0.531±0.085),P<0.01];血浆BNP值由植入前(876±415)ng/L降至(70±28)ng/L(P<0.05)。结论: 动态程控AV/VV间期可以提高CRT对CHF患者短、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AV、VV间期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缺血性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2例缺血性心肌病与24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因心力衰竭植入CRT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 w及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以及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反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r)、主动脉瓣射血时间速度积分(VTIa)、右心室侧壁与左心室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及间隔对左心室后壁的运动延迟时间差(SPWMD)。植入术后1 w在超声指导下行AV、VV间期优化。结果 AV、VV间期优化后随访6个月,缺血性心肌病组与扩张性心肌病组比较:LVED(P=0.48)及LVEF(P=0.88)均无差异;VTIa(P=0.55)及VTImr(P=0.98)均无差别;右心室侧壁与左心室壁收缩达峰时间差(P=0.49)及SPWMD(P=0.15)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组与扩张性心肌病对AV、VV间期优化的CRT均反应良好,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量(MRA)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EDD缩小,MRA减少,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对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一种新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心脏再同步一心力衰竭研究(CARE-HF)证实仍然有20%~30%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目前认为提高CRT疗效除了严格适应证选择、左室电极的正确放置外,术后进行房室问期(AV间期)以及心室同步(VV间期)优化是一项重要措施.迄今为止,已经提出很多指导优化程控的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显像、磁共振描记成像等.就心电图而言,心电图简单而且在理论上有助于CRT的优化程控,但是忽略了心肌各部位之间的电机械延迟;同心电图相比,超声心动图指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CRT术后优化程控的有效方法.但是CRT术后优化程控仍然面临重大挑战,最佳AV存在个体差异,而且随着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个体化的动态优化程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级,窦性心律,QRS波时限>120 ms,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进行治疗。植入后应用QuickOpt进行AV、VV间期优化。初始左室电极采用左室头端—右室环的起搏设置,因有右室环阳极夺获的存在,致使VV间期优化时,左室电极起搏到右室电极感知的时间参数错误测定,结果优化为右室优先35 ms;将左室电极改为双极起搏,消除了右室阳极夺获后,重新进行QuickOpt优化,结果为左室优先25 ms,体表心电图明显变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动态优化AV/VV间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例心衰晚期患者接受CRT治疗,分别于植入前、植入术后1周、3、6及12个月在心脏彩超指导下优化AV/VV间期治疗,同时观察心腔结构、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射血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电图以及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等,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动态优化下最佳优化AV间期120~180 ms (158.33±19.46 ms)之间和VV间期4~28 ms (15.83±7.12 ms)之间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由255.71±21.58 m增加至397.37±11.35 m(P0.001),QRS时限由138.79±16.06 ms降至105.53±8.80 ms(P<0.05)。植入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73.53±9.41 mm比54.11±3.41;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31%±3%比58%±6%;P<0.01);AVTI由14.69±1.48优化后增加至20.52±1.18(P<0.05),血浆BNP水平由植入前的1069.02±501.85 ng/L降至81.26±31.51 ng/L(P<0.05)。结论 动态优化AV/VV间期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完成CRT装置的植入不是治疗方案实施完成,而是治疗刚刚开始。术后需要将药物治疗方案和剂量进行调整。通过规范的装置随访,对各项参数进行检测设置,可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可利用超声监测进行房室间期(AV)和左右心室间期(VV)的设置。装置自动程序优化AV和VV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优化调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方法 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 30例患者CRT优化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左室充盈时间较优化前增加,二尖瓣返流减少;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减少,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上升,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结论 超声引导下AV间期和VV间期优化能够提高CRT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CRT)VV间期的超声心动图优化方法与心电图优化方法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6例CRT植入术后大于3个月的病例,选择左室领先30ms、双室同步、右室领先30ms、60ms5种VV间期,用超声心动图VTI替代每搏输出量,并设立相应VV间期为最佳VV间期。两种心电图优化方法同时进行。第1种为QRS波时限法:描记出最窄QRS波为最佳VV间期。第2种为心室间激动延迟法:即分别在胸前导联(最好V1或V2导联)记录从起搏信号到QRS波形态最早出现变化的间期,仅左室起搏时所获得的间期记为T1,仅右室起搏时获得的间期记为T2。T2-T1代表最佳VV间期。结果超声优化的最佳VV间期左室领先为负值,左室与在后第1种心电图优化方法与VTI符合率64%(r=0.61,p<0.01);第2种心电图优化方法符合率为86%(r=0.82,p<0.001);联合上述两种心电图方法,其符合率达92%(r=0.90,p<0.0001)结论 CRT的VV间期优化中,与超声心动图优化对比,联合两种心电图方法其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具有一键优化功能的心脏起搏与不具一键优化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并根据起搏器是否具有"一键优化"功能分为"一键优化"组(n=10)和"超声优化"组(n=9),于术前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3个月分别行一键优化及超声优化评价CRT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一键优化与超声优化的最佳优化房室(AV)间期(131.00±7.40ms VS 134.00±15.80ms)及最佳优化心室(VV)间期(18.50±9.50ms VS17.00±13.60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定期随访,发现两组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经优化后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及6分钟步行试验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除BNP术前及术后3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外)。结论有一键优化功能的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常规超声心动图优化的CRT,且一键优化功能方便、快捷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方便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11)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AV/V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26例因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分别于植入术后1周,6个月以及12~18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VV间期优化。同时行超声心动图以及组织多普勒、心电图、6min步行距离试验(6MHW)、血浆脑钠肽(BNP)值以及x线胸片(心胸比)检查。结果本文最佳优化AV间期在100~140(120.77±8.91)ms之间,最佳优化VV间期在4~24(12.92±5.34)ms之间。CRT植入后最佳AV间期在±10ms之间波动,最佳VV间期在±4ms之间波动。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0.30±0.04增加至0.31±0.03,舒张期二尖瓣反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r)由(18.97±3.81)cm降至(16.04±3.64)cm;间隔对后壁的运动延迟(SPWMD)由植入前(125.06±7.47)ms降至(105.06±12.06)ms;QRS时限由植入前(144.35±10.76)ms降歪(129.00±6.65)ms;6MHW由植入前(278.46±12.55)m增加至(324.62±25.49)m;血浆BNP值由植入前(672.79±98.36)pg/ml降至(484.03±106.02)pg/ml。12~18个月AV/VV间期优化后同优化前相比:LVEF值由0.32±0.03增至0.40±0.03,VTImr由(16.04±3.64)cm降至(8.67±1.18)cm;SPWMD由(105.06±12.06)ms降至(101.00±7.56)ms;QRS时限无明显变化;6MHW由(324.62±25.49)m增加至(347.12±15.24)m;血浆BNP值由(484.03±106.02)pg/ml降至(98.41±8.57)pg/m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71.73±7.07)mm降至(64.46±4.95)mm;心胸比由(71±5)%降至(63±4)%。结论动态程控AV/VV间期可以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优化AV及VV间期在长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成功植入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根据AV及W间期优化频率分为定期系统优化组(n=35)及非定期系统优化组(n=73).经过长期随访比较2组患者长期疗效.非致命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次要终点事件.结果 2组患者基线特征、随访时间(P=0.122)及应答率(P=0.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期系统优化组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较未定期优化组发生率更低(P=0.035).多因素Cox分析中,未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发生风险(风险比3.192,95% CI l.536 ~5.176,P=0.012).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P<0.001),生存质量评分(P=0.001)及6min步行试验(6-MWT,P=0.002).此外定期系统优化组LAD较未定期优化组显著缩小(P=0.009),LVEF(P=0.039)显著提高.结论 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AV及VV间期优化能够提高CRT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和起搏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患者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置入DDD/R型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123例,分为实验组66例,平均年龄(76.5±6.8)岁,置入具备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功能的美敦力公司Adapta系列起搏器;对照组57例,平均年龄(73.1±7.4)岁,置入不具备上述2种功能的美敦力公司Sigma AED、MED系列起搏器。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心功能(NYHA)、程控获取右心室起搏(VP)百分比、心脏彩色超声心动科进行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测量,计算LVEF,抽血检测N末端前体钠尿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年VP百分比降低[(39.7±35.2)%vs(91.7±2.6)%,P=0.02],LVEDD、LAD、LVEF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3.9)mmvs(53.9±3.6)mm,(38.2±2.6)mmvs(42.0±4.5)mm,(54.8±7.7)%vs(50.1±12.3)%,P<0.05,P<0.01),实验组术后1年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0.2±19.4)ng/Lvs(269.2±23.6)ng/L,P<0.01]。结论具有起搏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减少老年SSS患者VP百分比,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行AV与VV间期优化,总结患者术前术后的心功能指标与心脏同步化指标变化.结果 术后1周,患者各项心功能与心脏同步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ASD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ASD组),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HRV的各项时域指标;另按术前心脏超声测得的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分为Ⅰ组(Qp/Qs<1.5)与Ⅱ组(Qp/Qs≥1.5),分析两亚组患者HRV,并行Qp/Qs与HRV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封堵术前后24hRR间期标准差(SDNN)及24h内每5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Ⅱ组降低更明显。ASD组封堵术后RR间期、SDNN及SDANN均较术前增加(P<0.05);Ⅱ组介入治疗术后的SDNN、ASDNN较Ⅰ组术后明显减小(P<0.05)。ASD患者术前SDNN及SDANN与Qp/Q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0.644,P<0.01)。结论ASD封堵术后HRV水平明显恢复;Qp/Qs越大的ASD患者不仅术前HRV水平降低更显著,术后的恢复也越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改良腔内图(IEGM)法与心脏超声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室间间期(VV间期)及相应心脏超声参数。方法 入选20例符合CRT植入I类适应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具有IEGM法优化功能的CRT/CRT-D; 术后1、3、6个月对每一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分别按传统IEGM法 、 改良IEGM法及超声法优化VV间期,比较两种IEGM法与超声法的一致性,并评估改良IEGM法获得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是否优于传统IEGM法。 结果摇与传统IEGM法比较,改良IEGM法获得的VV间期与超声优化获得的VV间期一致性更好,改良IEGM法获得的LVEF1、3、6个月分别较传统IEGM法改善[(0.31±0.07) vs (0.29±0.08),(0.37±0.07) vs (0.34±0.08),(0.45±0. 07) vs (0.42依±0.08),P均〈0. 05],MRA术后6个月较传统IEGM法减少[(2.1±1.8) cm^2vs (2.6±2.4) cm^2,P〈0. 05],但VTIAO及术后1、3个月MRA与传统IEGM法比较没有差异(P〉0. 05)。 结论 改良IEGM法与传统IEGM法相比,其与超声优化获得的VV间期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搏比例超过40%。均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机程控MVP启动(MVP on组,n=17)或者关闭(MVP off组,n=18)。术前、术后6个月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术后6个月程控起搏器了解右室起搏比例、心房高频事件。结果术前两组血浆BNP及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关心脏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VP on组术后较术前血浆BNP有明显下降(P﹤0.05),与MVP off组比较,MVP on组术后右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2.6%±0.6%vs 48.4%±10.5%,15.7%±2.3%vs 62.0%±7.8%;P﹤0.01)。结论具有MVP功能的DDD/R起搏器能降低高比例右室起搏的SSS的右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房室(AV)间期动态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3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植入起搏器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在超声指导下行AV间期优化。定义最佳AV间期为超声心动图指标E、A峰最大分离并无切尾。同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HW)、明尼苏达HF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结果本组最佳优化AV间期在90~140(110.45±19.47)ms。CRT植入后1周同植入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22.07%±6.77%比18.53%±4.83%)和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LVFT,293.27±24.79ms比272.35±56.00ms)明显提高,QRS波宽度变窄(129.40±6.65ms比138.25±28.00ms),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跟优化前比,AV间期动态优化后的6个月和12个月LVEF值由22.07%±6.77%增加至32.24%±10.34%及36.86%±9.29%;6min步行距离(6MHW)由术前268.70±22.25m增加至327.12±15.24m及347.62±15.04m;QRS时限无明显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由71.43±7.12mm降至65.88±9.85mm和57.06±6.54mm;生活质量问卷评分(QOL)由72.14±6.24降低至61.68±12.28和55.15±11.02;NHYA心功能分级由3.12±0.55减至1.68±0.67和1.82±0.43。结论动态优化AV间期可以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中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