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是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肝病中也可出现血清AFP含量升高.为了解AFP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中的变化,于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武警辽宁总医院收治的248例不同类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lb基因和AFP基因在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和Al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3.7%和59.7%,前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后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Ⅲ期AFP基因片段和Alb基因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肝癌组;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析外周血中AFP和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肝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50的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对肝癌的诊断及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良、恶性肝病为研究对象,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CA50含量,并与肝功能及血清AFP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以正常对照组值+2标准差为标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A50阳性者占50%,其中肝硬化患者CA50阳性者占67.7%,原发性肝癌患者占95.1%。而36例血清AFP<200ug/L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32例CA50阳性(88.9%)。结论 血清CA50检测能提高AFP浓度升高不明显或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率;检测血清CA50含量作为诊断肝癌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时应考虑慢性良性肝病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4.
聂凤英  巩雅丽 《现代保健》2012,(22):109-110
目的:探讨血清AFU活性测定在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肝病科住院及门诊250例,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浓度,进行统计。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U水平(270.79±203.54)U/L,显著高于健康人(26.53±13.31)U/L(P〈0.05);肝炎及肝硬化病变的AFU水平(39.91±8.31)U/L,稍高于健康人(26.53±13.31)U/L(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活性显著升高,但特异性比AFP稍低,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AFP,CA125、CA199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吡。年12月收治30例原发性肝癌,同期选择良性肝病患者30例,包括肝硬化7例、肝血管瘤3例、慢性肝炎20例,另选取3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AFP、CA125、CA199,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CA125、CA19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泸〈0.05或P〈0.01),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P〈0.05或P〈0.01)。结论血清AFP、CAl25、CAl99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癌200例进行血清抗-HCV检测,阳性率为20.5%,以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检出率为高,分别为42.86%、46.15%,二者与其他型肝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后肝炎抗-HCV阳性率为67.5%,健康献血员抗-HCV阳性率为20.47%,而输血后己型肝炎仅占2.5%。说明输血是造成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献血员应进行严格筛选。观察表明,HBV与HCV双重感染,可能是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促使肝炎向重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抗-HCV阳性的慢性肝炎,血清ALT50%在正常范围内,余者仅轻度升高,说明HCV感染所致的肝损伤可能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分别检测被测人群血清CHE、PT和PA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正常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sCR1浓度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硬化(Child-Pugh B级)血清sCR1浓度与血清CHE变化呈负相关(r=-0.90)。结论:血清sCR1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变化,是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419例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本文统计和比较了419例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医院感染率。结果显示,总感染率为18.9%,其中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感染率分别为69.9%和34.3%,明显高于其它肝炎(P<0.01);慢活肝的感染率(23.5%)明显高于急性肝炎(10.6%)和慢迁肝(6.8%)。老年组感染率(34.6%)高于非老年组(21.7%)。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侵袭性操作、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以及严重的并发症。医院感染明显的影响肝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戊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文叶  徐迎明  郭敏  李平  王林 《职业与健康》2007,23(13):1167-1168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为肠道传播的肝炎,本病绝大多数呈急性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呈重型或亚重型肝炎,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散发性戊肝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总胆汁酸(TB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78例(肝硬化组),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检测GPC3、AFP—L3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AFP)水平,用循环酶法检测TB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癌组GPC3、AFP—L3、TBA水平分别为(10.70±3.10)μg/L、(338.60±379.20)μg/L、(79.91±70.64)μmol/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的(2.70±0.71)μg/L、(6.45±2.79)μg/L、(33.10±21.90)μmol/L和对照组的(1.28±0.60)μg/L、(0.684-0.56)斗g/L、(5.40±2.20)μmol/L,肝硬化组GPC3、AFP—L3、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2%(280/288),明显高于单项测定GPC3(72.1%,111/154)、AFP.L3(53.2%,82/154)、TBA(94.8%,146/154)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GPC3、AFP.L3和TBA联合检测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β3-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F)、糖类抗原CA199(CA199)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10例PHC患者(其中AFP阳性79例,AFP阴性31例)和4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越、P、β2-MG、SF、CA199的含量,并分析对PHC诊断的敏感性。结果PHC-AFP阳性组AFP、β2-MG、SF、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AFP阴性组β2-MG、SF、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P、β2-MG、SF、CA199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1.81%、77.27%、75.45%、80.9%;AFP+β2-MG、AFP+SF、AFP+CA199、AFP+β2-MG+SF+CA199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4.55%、83.64%、87.27%.95.45%,联检的阳性率与单项检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β2-MG、SF和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尤其可提高AFP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比较血清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的水平变化,以探讨PIVKA-Ⅱ和AFP在不同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分析6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和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均值比较;再分别统计PIVKA-Ⅱ和AFP在不同病例组中的阳性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2项指标均值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之间比较,原发性肝癌组PIVKA-Ⅱ和AFP明显高于其他2组(P 0. 01);按不同疾病比较,PIVKA-Ⅱ和AFP在原发性肝癌组中均高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血清PIVKA-Ⅱ和AFP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中均有升高,原发性肝癌组升高最为明显;诊断阳性率也在原发性肝癌组中最高,PIVKA-Ⅱ及AFP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诊断很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肝炎是肝脏发生炎性病变的总称。可分为: 1.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为常见病,多发病又可分为黄疸型/无黄疸型肝炎,经统计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42.2%-80.7%,其危害许发症为1.肝性脑病2.肝肾综合症3.妊娠病毒肝炎4.肝源性糖尿病5.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演变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易敏  付元元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337-1338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xansferase,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比值(AST/ALT)在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住院肝病患者169例(急性肝炎38例、慢性肝炎65例、肝硬化45例、原发性肝癌21例),采用东芝TBAI-120RF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健康人和肝病患者血清中TBA、AST/ALT的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肝病组血清中TB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次之,即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肝炎,除原发性肝癌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肝病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病组AST/ALT比值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肝病组间AST/ALT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TBA、AST/ALT比值不仅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情况,还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建春 《职业与健康》2008,24(13):1347-1348
目的观察甘利欣、葡醛酸钠(山东华信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甘利欣、双益健(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进行比较。方法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0例)采用甘利欣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葡醛酸钠4支(0.133g/支)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0d。对照组(60例)甘利欣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双益健1.2—1.8g(0.6g/支)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0d。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5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59.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T、ALT活力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利欣、葡醛酸钠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肯定,价廉安全,适合临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较严重疾病,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群感染率就达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亦约10%。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In—AST)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ITI—AST活性,观察其在发病期(入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病患者m—AST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其次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肝癌组m—AST轻度升高。不同肝病患者经住院治疗2周后(第3周)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下降,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虽有下降.但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治疗前后m-AST无明显变化。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肝脏疾病患者的m—AST活性.对于鉴别急、慢性肝炎、评价疗效及判断肝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抗凝和纤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产生及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德国BE公司生产的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对2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抗纤溶酶(a2-APL)、纤溶酶原(PLG)的检测。〔结果〕PT在急性、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有显著性;在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FIB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下降更为显著(P<0.01)。APTT在肝硬化与对照比较时差异有极显著性。TT在4个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T-Ⅲ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肝硬化降低更为显著(P<0.01)。在PLG肝硬化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a2-APL在肝炎组降低依次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肝炎。肝病伴有出血患者的凝血因子、抗凝和纤溶指标异常改变较非出血患者明显。〔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因子,抗凝及纤溶功能的联合检测及动态观察,对疾病的病情预防及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3年起将中美合资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人体白蛋白应用于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系我院1993年9月至!994年1月收治者。29例中男23例(79%),女6例(l%)年龄33~72岁,平均45岁。29例均有慢性肝炎病史,入院后按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肝硬化ZI例(.7%).慢性重症肝炎合并肝硬化8例(28tX))。B超检查除1例已作牌切除术外,余28例脾脏斜径均>100mm。29例入院后均有腹水,其中20例(64。X))伴下肢浮肿。血清病毒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一组)及35例未行人工肝支的影响,探讨PCT水平改变对重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测定46例经人工肝持系统治疗(仅行基础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二组)治疗前后、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三组,即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PCT,PCT阳性率:第一组为91.30%,第二组为85.71%,第三组为7.69%;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89,P〉0.05);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分别为6.82与5.89,P均为0.01)。第一组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PCT阳性率为54.35%,与治疗前91.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82,P〈0.05)。治疗好转率:第一组为54.35%,第二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7,P〈0.05);两组好转患者PCT阳性率分别为24.00%、21.43%,差异无显著性(x^2=2.65,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重型肝炎患者PCT水平,PCT可以作为观察重型肝炎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