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早期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昆明系小鼠出生前后皮肤及其毛囊的形态发育。结果(1)孕龄16 d胎鼠的皮肤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深褶皱,但在生后3 d~5 d不仅皱褶的数量减少,而且凹陷变浅;(2)胎鼠孕龄16 d至19 d,其皮肤的表皮、真皮及皮肤总厚度呈现平稳增厚。但是,出生后,其表皮、真皮和皮肤总厚度急剧降低;在生后第1天至第9天,表皮呈现平稳增厚,而真皮则在生后快速厚度,第7天达到最高值(1861.50μm);(3)孕龄16 d的胎鼠皮肤中可观察到初级毛囊,至生后第7天其密度呈现平稳增长;与其相比,次级毛囊从18 d胎鼠开始出现,其密度增长非常迅速,出生后第7天达到1257.14/mm;毛囊的总密度与次级毛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出生第7天后,由于毛囊的数量急剧增加,无法观察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变化规律;(4)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的长度与深度变化在出生前后的相对缓慢,与其相比在第3天以后至第7天呈现迅速变化趋势。结论小鼠皮肤及其毛囊的生长性发育发生在胎儿晚期和生后的早期,而其周期性变化可能从出生后的第9天以后开始出现;在孕期16 d至生后第7天可能是检测毛囊特异性基因表达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3.
<正> 卡介苗接种后引起皮肤结核样病变少见,现报道如下。患者方×,男,6岁。于左上臂用皮上划痕法接种卡介苗20天后,局部红肿结痂,后不慎将痂擦除,创面长期不能愈合经多方治疗无效,已达17个月。患者接种前未作结核菌素试验。查体:营养发育正常,浅表淋巴结不大。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接种卡介苗处)有一红斑,周围呈环形溃疡面。表面有少量结痂,伴渗出液。中间有一较平的瘢痕,呈堤状,直径7.5×7.5cm。局部可摸到数个结节。结核菌素5个单位皮试72小时呈强阳性反应。痰菌检查阴性。胸片示两侧肺门淋巴结结核。局部活切,病理报告为皮肤结核。患者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家族中亦无类似情况。确诊后给于抗痨治疗4个月局部已无渗出液,溃疡面愈合,自觉症状好转。继续巩固疗效。讨论: 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引起局部皮肤结核样病变很少见。随着防痨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接种卡介苗后 相似文献
4.
5.
目标:明确皮肤结核最主要的三个临床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组织学及细菌学的相关性,以及9个月连续的利福平+异烟肼的二联抗痨治疗的疗效。方法:钦奈的2个主要教学医院的皮肤科,对213位临床怀疑皮肤结核的患者进行了皮肤活检和组织学检查。然后给与9个月连续的利福平+异烟肼的二联抗痨治疗,并且随访3年。结果:88%的病例得到了组织学和/或细菌学的证实,寻常狼疮主要发生在肢体末端,疣状结核主要发生在足底部,而颈部和腋下是瘰疬性皮肤结核的主要受累部位。92%的病人在治疗的前6个月皮损明显消退。1%对治疗无反应。3年随访期中,没有出现复发病例。结…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臀部丘疹、结节、斑块伴瘙痒4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肛周出现丘疹,伴瘙痒,搔抓后破溃流脓,丘疹逐渐增大形成结节、斑块,表面增厚、粗糙,伴少量脱屑,未见糜烂、溃疡等,无潮热盗汗、咳嗽咳痰等。反复于我院门诊予以"布替奈芬乳膏"等治疗无好转。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32年前其父患"肺结核",未正规治疗。查体:双臀部内侧可见约10cm×15 cm暗红色斑块,形状不规则,中等硬度,局部增厚、粗糙,可见淡薄银白色鳞屑,不易刮除,边缘有红 相似文献
7.
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是生殖道不多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男性睾丸旁组织,以附睾最常见,而发生在子宫属极罕见。我院1953~1986年的临床活检中共诊断腺瘤样瘤8例,7例均发生在男性睾丸及睾丸旁组织,发生在子宫者仅此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22天,因全身皮肤红肿7天,加重伴发烧,皮肤呈烫伤样脱皮2天人院。入院前7天不明原因发现患儿双下肢及腹部皮肤红肿,触痛,哭吵不安,在外治疗5天无效。近2天来腹部及双肢红肿范围 相似文献
11.
12.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首次描述于儿童,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Riner病。是一种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疱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其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葡菌常为71型。现将我院皮肤科2001年3月~2002年12月收治的22例SSS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结核样型麻风的活动指征有三:斑疹高起、红斑或损害继续扩大。如果皮肤及鼻涂片阴性,且无上述三种情况存在,而只有平坦的着色斑痕,则我们就认为临床治愈。1948年作者曾报告锑剂辅助大风子油治疗,可加速疗效。1954年作者又报告阿的平(Atebrine)可促进皮肤麻风损害的消退。据此,作者在1957年开始并用氨苯砜、锑剂和阿的平治疗结核样型麻风。氨苯砜第一月每周300毫克,第二个月可增至每日100毫克,最大量在第三个月开始,每日200毫克。三价锑肌肉注 相似文献
15.
尽早实施彻底清创是防止或减少创伤后感染和死亡发生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有研制和应用超声波射流冲洗系统的报告,即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产生强大的机械力将创面上的细菌、污染物、破碎的坏死组织剥离下来,达到有效地清洗创面的目的;而超声波也能引起生物组织损伤效应,其损伤程度与频率和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皮肤结核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皮肤结核病诊断的警惕和认识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皮肤结核病46例。记录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手术所见。结果皮肤结核患者大多无结核病中毒症状,起病隐袭,17.4%的患者有结核病既往史,47.8%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结核,如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附睾结核及腔口结核等。部分患者无结核病史及伴发结核病更易导致误诊误治。结论瘰疬性皮肤结核是器官结核病例伴发的较常见的皮肤结核病,临床医师应重视对皮肤结节患者进行肺内、外结核病的检查。结核杆菌检查及PPD试验可与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起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 例1 万某,男,40岁。4年前右足背见绿豆大丘疹,渐扩大、表面角质增厚,粗糙不平。半年后扩大至指盖大小。曾给予激光处理,约10天后足背处又有类似皮损出现、诊断“多发性荨常疣”,并仍用激光治疗不效,反而不断出现新皮疹年余。 体检:右足弓处大片乳头状皮损、有较深沟纹狭压之有少许稀薄脓液排出,间有紫黑色痂.周围见狭 相似文献
18.
16例皮肤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海滔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5):810-811
目的提高对皮肤结核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对16例皮肤结核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极易误诊为其它皮肤病,最后行组织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查、PPD试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定诊断。结论组织病理检查、病原学检查、PPD试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对结核病的诊断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皮肤结核临床较少见,我院1995~2006年共治疗27例。由于该病皮损表现多样性,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误诊。现将资料完整的24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因全身多处皮疹2^+年于2008年5月24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皮疹,无疼痛及瘙痒,无潮热盗汗,无咳嗽咯痰。皮疹初期色红,后可自行消退结痂,曾外院皮肤科拟诊“银屑病”,给予开瑞坦,郁金银屑片、中药治疗后皮疹未见好转。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门诊,行皮肤活检示左大腿皮肤表皮无增生,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全层慢性轻微炎反应,真皮深层肉芽肿结构形成。以皮疹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无肝炎及结核感染病史,长期居住城镇,无四肢关节疼痛、脱发、光过敏,无口干眼干及结膜炎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