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现从六经传变、治则制方、提出治禁、煎服调护、预后变化、病瘥调理等方面对该书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伤寒论》,仲景学说,辨证论治《伤寒论》法寓于方,方有主证,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等首创以方名证,使方、证紧密结合,开方证辨证之先河。方证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症状规范探讨党兰玉,王世勋,樊德春(张仲景国医大学473061)主题词《伤寒论》,仲景学说,证候《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华,突出地表现在它的规范性.除了六经、方药和治则规范[1]外,还在于症状的规范.症状(包括体征和脉象),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  相似文献   

5.
陈亦人教授对《伤寒论》的见解及其运用林真寿(浙江省椒江市中医院317700)主题词《伤寒论》,仲景学说,经方南京中医学院陈亦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颇多创见。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和《伤寒论求是》,在全国影响较大,为继承和发扬《伤寒...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张仲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把古来医家之经验通过临证实践,融会贯通,整理总结,创造性地为后世留下这部医著,它是一部具有严谨的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医疗规范,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施治”的规律,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方法:研究原文(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伤寒论》中有着较系统的体质学说内容,体质不但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是决定整个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脾胃病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前人长期实践,认识发展形成的。它是中医脏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调理脾胃的治法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脾胃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经验,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姜既有药用价值,也有食用价值,古今医家爱姜之人颇多,医圣张仲景尤其对姜情有独钟,而且在姜的应用及配伍方面甚是精妙。通过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涉及姜的条文,分析姜在太阳病篇的不同应用,归纳姜的功效及配伍特点,探究其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和配伍规律,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对失眠证治之析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在《伤寒论》中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通篇共有14条论及本证。其中有言病理不及方药者,有据失眠而断预后者,有方药详实,说理透彻者。因《伤寒论》行文简约,加之涉及失眠的内容分布全书,使后学者不便掌握,笔者试对其进行归类剖析,希望能对同道研究学习仲景学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部治病活人、千古不朽的医学宝典,在中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所说:“尝谓中医学中,苟无《伤寒论》则‘学’之一词,将大有逊色;业中医者,苟不学《伤寒论》,则不足以为中医。”该书以太阳病篇冠于全书之首,对太阳病的发病、传变、诊断、鉴别、治疗以及调护等有关疾病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论述,且以占全书近一半的条文(183条)“将诸病线索逐条提清”,脉络清晰,丝丝人扣,确有统领全局、总括六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张仲景则在《伤寒论》中从临床辨证、立法用药、护理善后以及预后判断等几个方面对脾胃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其顾护和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搜集和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认为仲景藉脾胃证以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伤寒论》之脾胃升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机体赖以维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气机升降的功能活动中 ,脾胃的升降至关重要 ,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居于中焦 ,通连上下 ,为升降之枢纽 ,本文试就《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升降内容作一浅析。1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对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之证 ,仲师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中州之虚 ,半夏、干姜辛温散寒 ,尤黄连与干姜配伍独具匠心 ,干姜祛寒 ,而且辛能开结散痞 ,黄连清热 ,而且苦能降浊化湿 ,热清则胃降 ,湿化则脾升。论中 149、 15 7、 15 8条 (本文引用《伤寒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