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资料来源:我院自1996年6月~2001年6月,以DUB为诊断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共计226例。手术处理共计213例,其中,子宫切除术201例,卵巢肿瘤剥除术2例,单纯诊断性刮宫10例。另外,经骨穿或血液化验证实为再障2例,血小板减少症1例,甲低1例。最后确诊为DUB者共计125例,其余101例被证实为非功血疾病。误诊率:226例中最后确诊为DUB者共计125例。病理报误诊疾病与年龄的关系:本组临床诊断为DUB经保守治疗无效共计226例,年龄41.32±2.67岁,其中误诊101例,年龄45…  相似文献   

3.
中图分类号R289.51类风湿性关节炎陈某,女,37岁,1997年3月19日初诊,主诉双膝关节肿痛,晨起时双腿有僵硬感。查患者双膝关节明显红肿,胫骨前脊处有类风湿结节,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血沉35mm/h(魏氏法),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类风湿性...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举隅王小平武威地区中医医院清瘟败毒饮,是余师《疫疹一得》上的方剂。由犀角地黄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三方结合加减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笔者稍事加减,用以治疗鼻衄、血崩、恶疮、重症药物过敏性皮炎、甚为有效。现各举一例如下。1.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仲夏,某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一男性患者,右腹阵发性疼痛,牵引胁下,向肩背部放射,被诊为“胆囊炎”,遵“利胆护肝,消炎解痉”原则治疗,入院一月余,未见好转。病人痛苦未离斯须,不思饮食,日见赢弱。适余造焉,被邀往诊。  相似文献   

7.
少腹逐瘀汤妇科异病同治验案王侃山丹县人民医院(734100)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异病同治,妇科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张某,女,47岁,农民,1991年4月18日初诊。主诉:阴道出血3个月,加重6—7天,患者近3个月以来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时有时无,有时连...  相似文献   

8.
梅建国 《河北医学》2001,7(3):285-28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9.
异病同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根据中医“异病同治”法则,运用自拟方剂黄连解毒加味汤治疗急性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大疱性鼓膜炎的治疗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型代表,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因而可采取相同的治法,这一治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下,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五苓散"异病则治"进行了溯源,以期发现五苓散的临床治疗规律,更好地运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中有“异病同治,同病 异治。”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出现 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 者在“异病同治”这一治疗原则指导下,运用五苓 散治疗数种不同疾病,其病机皆为气化失常,体内 水液代谢失调,均获满意疗效。本方对人体水液代 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 行三焦,气化行湿。”因此,凡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 调所致的各种病证,而又宜于温性药物的均可用 本方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胃 下垂、尿潴留、肾积水、遗尿、顽固性偏头痛、荨麻 疹、水逆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收效较好。本文 仅举胃下垂、急性肾炎病例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两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1提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又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的名方,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临床中笔者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之法则,除运用本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外,还用以治疗气虚血瘀型头痛、痹证、消渴后期并发痹证等病证,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云南省名中医陆家龙根据辨证论治精神,将多种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异病)进行统一分型论治(同治)的经验,急则治标法分痰热型、肺燥型、寒痰型;标本兼治法分痰热渐清、气阴已伤;燥热渐清,肺胃阴虚;寒饮渐化,肺脾两虚3型;最后设扶正固本法。各型介绍常用方剂,体现陆氏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特长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推拿临床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拿疗法 ,主要是对于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病变 ,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 ,通过手法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所以推拿在临床中应辨所病脏腑和经络 ,即应看到一种病包括不同的几种证 ,又应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一种证。在临床上我们应辩明病所属脏腑、经络 ,然后选穴治疗。现试举伤科和内妇科病例予以说明。1 同病异治1.1 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所以常取百会、风池、足三里、太溪治疗。但有的病例有效 ,有的无效。这就是由于症状虽然同是眩晕 ,但所病脏腑不同而选…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临床中治疗呃逆,应用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常规应用中效果不显的情况下加用头针、耳穴贴籽的方法来配合治疗,解除打呃,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其中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常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的异病同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仲景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和呕而肠鸣等证。多年来笔者据本方有寒热并用和阴阳,苦辛并进调升降,补泻兼施调虚实之功,稍事加减而运用于内、外科疾病,疗效满意,兹举五病四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而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张志明教授认为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上窍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异位;在临床诊治时多从中焦脾胃论治,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治则,意在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以自拟益气聪明汤为基础加减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有助于人们认识上窍疾病的共同规律,找到治疗上窍疾病大的方向,为临床从宏观的角度辨识治疗上窍疾病提供极大的方便,体现了中医重视辨证论治的理念和异病同治的内涵。现通过典型病案介绍张志明教授“异病同治”思想在上窍疾病治疗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20.
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防止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