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引火归原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为命门肾宅;其"火"可以是阴不涵阳之火,也可是虚阳上浮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临床应用需明辨证型,分清阴虚、阳虚或阴盛格阳,对应施治,并掌握所用药物的味数及用量,方能得效.临床应用可分以下3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兹就温阳法在治疗由寒邪(包括外寒及因阳虚所生的内寒)引起的发热病中的运用作如下探讨: 一、寒邪、阳虚与发热之间的关系《素问·热论篇》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主收引,寒邪犯表,闭塞腠理则郁而发热。此种为寒邪引起的表热实证。若阳气内虚,无力卫外则易感受外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而发热,这种又为寒邪所致的表虚发热。若阳气虚极,阴寒内盛,就会格阳于外,也会发热;如果阳虚损及阴,造成阴阳俱虚,则阳无所依,浮越于外,也会发热。关于寒邪、阳虚与发热的关系见下图:  相似文献   

3.
阳虚发热泛指阳气虚衰而致的虚热。肾阳虚衰,火不归源可致发热;劳倦内伤,脾胃气虚亦可致虚热,二者均可谓阳虚发热。本文所述主要为前者之阳虚发热,即真寒假热证,或称阴证似阳。因其有四肢厥冷之特点,故亦称阴厥、寒厥。此证临床多见于病情复杂、病势危笃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火归原法摭谈丰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21700)程从箴引火归原法,是中医特有的治法之一。其“火”可以是虚阳上浮之火,也可是阴不涵阳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系指命门肾宅。故此,引火归原法是治疗虚阳浮越。虚...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引火归元,即是针对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而表现为面色浮赤、上热下寒、手足冰冷、口舌糜烂、生疮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1])。引火归元又名导龙入海,火不归元之火又称命门之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属虚火~([2])。虚火又分为阴虚及阳虚。阴虚发热是由于真阴亏虚,水不制火;阳虚发热是由于元阳败竭,火不归  相似文献   

7.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临床表现多为低热,有时或为高热,亦有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者,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约之有六。1.阴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阴液亏损,水不制火,以致阴虚内热。2.血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因出血过多,使营血亏虚,血虚不能配阳而发  相似文献   

8.
气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围。临床表现为低热或自觉阵发寒热而言,罕有高热或壮热。以发热时作自汗出,不任风寒,头晕无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为特征。 究其机理,最早则见于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景岳全书》火证:“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存,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李东垣:  相似文献   

9.
二、阴盛格阳証 (一)临末症状: (1)临床主要症状: 按少阴病阴盛格阳証,与少阴病阳虚厥逆証,同为少阴寒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症侯,不过阴盛格阳证的病势較之阳虚厥逆証更为严重。因而关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方面症状,其临床上見症悉如阳虚厥逆証,詳細症状参看上述阳虛厥逆証临床症状簡表。但由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至极,所以它不仅俱有下利清谷、呕吐厥逆等阳虚厥逆症状,而且又因为其里寒太甚,阳气被阴寒所格,所以同时还表现有“身热不恶寒、面紅目赤”等假热症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实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瘀血(表实),而病机为阳气虚衰(本虚),尤以心肾二脏阳虚最为主要。治疗上除活血利水化痰治其标,还应使用益气温阳的药物扶助人体阳气,消除阴翳,其中当以温补心肾之阳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景岳全书》对于火与火证的论述颇具特色 ,试分析如下。1 火有常变之分1 1 火之常为阳气 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 ,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运行气血 ,蒸化津液 ,抵御阴寒 ,为击发之根本。火在人身因部位不同 ,其名也异 ,其用有别。“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 ,故曰君火 ;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 ,故曰相火 ,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 ,则上为君火 ,故主于心 ;下为相火 ,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 ,故曰君火以明 ,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 ,故曰相火”。人身之火 ,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 ,具有生发活泼…  相似文献   

12.
张琦 《四川中医》2004,22(1):10-11
对《金匮要略》杂病调治阳气进行了阐述。杂病诸证中,只要阴寒阳气偏盛,仲景每以祛逐阴寒病邪为先,用药不避辛温刚燥或峻猛。意在迅速通阳、护阳;对于阳气虚弱为主,阴寒病邪微轻的病证,仲景则以温养阳气为主,用药多滋润刚燥互济,意在缓缓助益脾肾之阳。  相似文献   

13.
1、按诊的第二项是按手足四肢。四肢温,表明阳气能达四肢,虽病无妨;四肢逆冷,则阳气不能布达,病情较重。手足俱冷,多是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2、阳气虚的阴寒证出现手足逆冷,同时多见恶寒身倦下利等症。阳厥也可出现手足逆冷,但多兼便闭燥渴等热证的表象,两者要认真区别。3、手为阳,足为阴。如外感表证出现手热而足凉,在表邪化热后两足变温,则为阳证。若两足始终不热,病情亦不化热,此为“挟阴证”。4、外感发热多手背热,内伤发热多手心热。额头热甚而手心不热,是外感病;手心灼热而额头不热,为内伤病。6、小儿足心热则主热,足胫寒…  相似文献   

14.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2,32(6):689-693
郑钦安指出阴火产生的本质就是肾中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阴盛而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潮,阴火上潮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午后发热和手脚大热.此发热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发热,不可按外感阳证发热治之,须抓住“舌青,欲饮极热者”等一系列阴证之实据来判断.认准阴证阳虚后,以扶阳抑阴为治疗大法.郑钦安以四逆汤扶阳为本,以封髓丹引火归元,以附子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补土伏火.  相似文献   

15.
《新中医》1983,(11)
第五节太阳变证(续)伤寒部分七、肾阳虚证(一)阳虚烦躁证即干姜附子汤证。其病机是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躁扰。主要表现是:有阳衰阴盛各症;其中突出的一症,昼日烦躁不安,入夜则精神疲惫,似睡非睡。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阳衰阴盛,昼日阳旺,虚阳尚能与阴寒抗争,故昼  相似文献   

16.
介绍林兰教授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经验。认为甲状腺具有助肝疏泄、助肾生阳的生理功能,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主要是由于助肾生阳的功能不足所致;临床常见有肾阳不足、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阳气衰竭五种证型,治疗宜以温补阳气为先,再针对兼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夏旭  孙田华 《河南中医》2003,23(2):63-64
阳虚动风是由于阳气虚弱不能温润筋肉、任持经脉引起的以眩晕、肢体颤动、抽搐等具有“动摇”特点的一类证候。发病多见于年高体虚之人 ,但儿童体质虚弱者也有之。其病证的发生或因年迈体衰或久病正气亏虚或素体禀赋不足 ,使脾胃不健 ,生化减弱 ,营养失调 ,中阳不振 ;或人体先感受阴寒之邪 ,留而不祛 ,伤及人体阳气 ;或寒伤脾胃后吐泻太甚 ,或峻猛药攻伐太过 ,或过用寒凉之品伤及脾阳 ,以至阳气虚衰 ,土虚木侮而成动风。脾主四肢 ,主肌肉 ,而“四肢者 ,诸阳之末” ,因脾阳虚不温四肢筋脉、肌肉 ,则筋惕肉 ,从而出现肢体拘挛、颤动、抽搐、…  相似文献   

18.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9.
老年便秘证治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静 《光明中医》2004,19(3):31-32
便秘属大肠病变,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便秘主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凝滞胃肠;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血阻阴亏,肠道无以滋润和积热伤津,导致胃肠燥热。肾阳虚衰,阴寒凝滞:肾主二阴、司:便,其对大肠传导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肾之阴阳相互维系来实现的。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自内生,凝结肠胃,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引起排便困难。《景岳全书·秘结》篇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说明由于阳虚,气不得行,阴寒凝于下焦而引起的肾虚便秘。临床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或但…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哮喘以痰瘀为夙根,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切相关。而痰瘀为有形阴邪,必因阳不化气、水停血滞而成,认为儿童哮喘应有脏腑阳气虚损的病理基础;加之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处于以阳气为主导的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外邪、饮食因素影响,造成阳气亏耗;或因先天禀赋不足,生而阳气本虚。肺是哮喘的直接核心病位,阳气虚者在于肺也,认为肺阳虚是儿童哮喘发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病程延长,病理产物逐渐产生、积聚,终致痰瘀胶结,形成"肺阳亏虚-气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动态病机演变过程,三者互为因果贯穿于儿童哮喘始终,是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