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帕金森病早期多种诱发电位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早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PR-VEP)的异常特征.寻找敏感可靠的诊断指标。方法 对一组52例Yahr分期为Ⅰ期的帕金森病人和一组4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三种诱发电位观测。结果帕金森病早期SLSEP异常率为69.2%;BAEP的异常率为32.7%:PR-VEP的异常率为30、7%,病例组SL-SEP各主波峰潜伏期、峰间潜伏期、P25和N30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湿著性意义;病例组BAEPⅠ—ⅢIPL、Ⅲ—ⅤIPL、Ⅰ一Ⅲ/Ⅲ一Ⅴ比值和PR-VEP的P100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帕金森病的早期,皮层感觉处理过程已受到干扰:体感诱发电位中央前成份以及顶成份P25是一个敏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额顶部位同时记录的方法,对56例额顶区局限病变测试了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额叶病变,以P_(22)—N_(30)异常为主;顶叶病变,以N_(20)—P_(25)异常为主;病变同时涉及额顶二脑叶者,往往P_(22)—N_(30)和N_(20)—P_(25)均有异常。结果表明,P_(22)和N_(30)的神经发生源不同,两者分别起源于中央前、后回。以耳垂为参考电极,同时额顶部记录SLSEP,对中央沟前区或中央沟后区病变,或病变同时涉及两者可作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3.
对24例经CT证实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顶和中央前成分检测。结果,SLSEP总异常率83.3%,时间参数异常率(79.17%)明显比幅度参数异常率(29.11%)高,中央前成分异常率(75%)明显比顶成分异常率(41.7%)高。结论:在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早期,体感诱发电位可以敏感反映脑电生理的异常,作为临床诊断该病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人体感诱发电位测试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郑安黄华品叶钦勇刘楠报道本文拟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顶、中央前成份的异常特征、病理机制及可能的诊断价值。病例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6434±641)岁...  相似文献   

5.
作者叙述了一种能间接地测定人的脊髓传导速度的方法,它是通过测量四肢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波的潜伏期及体感性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而计算的。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如图所示: 刺激腿部神经后,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的体感性诱发电位(SEP_L)的潜伏期由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大脑语言运动区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附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脑语言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方法对52例病变位于语言运动区的病人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及脑电图,同时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全切除42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38例,其中波形倒置23例,最大波幅者20例。皮质电刺激与体感诱发电位所判定的中央前回位置完全相符者33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不典型者电刺激阳性5例。肌电图变化与肌肉运动相符者20例,肌电图出现反应波而未见肌肉运动者10例。脑电图示癫痫波20例,广泛性慢波40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47例。结论语言运动区病变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与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指标,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病变.保证手术安全.明显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动皮质电刺激电极植入术中利用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定位大脑皮质躯体运动感觉功能区的方法 及意义.方法 对13例利用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中枢性疼痛患者进行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对所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脑诱发电位地形图处理分析.结果 11例患者记录到波幅较高的波形,精确判断出大脑皮质功能区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和中央沟的位置,2例波幅较低,效果欠佳.结论 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实时地确定大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利于治疗用刺激电极的准确植入.  相似文献   

8.
N20-P25、N18消失在深昏迷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LSEP)N20P25、N18消失在深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运用便携式诱发电位仪,对95例深昏迷患者进行SLSEP检测,记录脑皮质电位N20P25和周围电位N13,44例患者同时记录脑皮质下电位N18。结果95例患者N20P25均消失(100%),8例患者因有周围神经损伤未记录到周围电位N13;44例患者中脑皮质下电位N18消失者38例(86.4%)。结论95例患者SLSEP检查结果与临床判断完全吻合。在脑功能判断中,N20P25敏感性较高,N18特异性较高,二者均消失高度提示脑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发病后第1~3和4~7天行GCS评分、SLSEP和BAEP检查;并于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析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预测指标(GCS评分、SLSEP和BAEP)与预后评估指标(m 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和预测准确性。结果(1)关联性分析:发病第1~3天,GCS评分、SLSEP和BAEP与m RS评分之间无关联性(均P0.05);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与m RS之间存在关联性(均P0.01,C0.400)。(2)预后预测准确性分析: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Ⅴ波预测灵敏度为85.71%~97.62%、BAEP特异度为80.00%~90.00%,各项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达89.13%~96.88%、SLSEP阴性预测值为83.33%~85.71%,其中SLSEP和BAEP预测准确度均达临床预期,尤以SLSEP最佳(88.46%~90.38%)。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PR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三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确诊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对EP进行分层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三种EP的异常率在有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异常率分别为88.00%、66.67%、100%〕与无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SLSEP异常率分别为60.61%、31.71%、79.63%)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RVEP的峰潜伏期(PL)延长及侧间峰潜伏期差值(ILD)增加的异常率之和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病程在20年以内时BAEP异常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SLSEP下肢未引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PRVEP异常率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r=1.7,P<0.01);SLSEP上肢异常率及下肢未引出率也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分别r=1.8,P<0.01;r=1.6,P<0.01)。结论三种EP的异常率与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相关,且与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CA-1000叠加仪测定了29例抑郁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的体感诱发电位。发现抑郁症患者SEP波型变异大,后成份活跃及稳定性差,P2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间断性缺氧后,脑诱发电位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探讨脑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建立慢性间断性缺氧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缺氧组(hypoxia group,H组)和对照组(normal group,N组),H组随机分为缺氧2周组(H2组)和缺氧4周组(H4组)2个亚组;N组随机分为正常2周组(N2组)和正常4周组(N4组)2个亚组。测定各组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结果BAEP的检测结果,H4和H2组大鼠、、波峰潜伏期,-、-波峰间期与N4和N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H4组、波PL,-、-波IPL与H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SLSEP的检测结果,H4和H2组N1、P1波PL与N4和N2组比较显著延长(P<0.05);H4组N1、P1波PL与H2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结论BAEP和SLSEP的改变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及损伤的程度明显相关,是反映缺氧性脑损伤比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胸部挤压伤后的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改变。实验以16只健康杂种犬为对象,通过制成挤压伤模型,在各时间点记录上述两种诱发电位。结果:发现挤压伤初期BAEPsⅠ波不受影响,Ⅲ、Ⅴ波延长;后期三波均受累。三波消失揭示脑功能衰竭;SEPs早期5个波潜伏期延长,晚期均消失。将两种检测方法结合对判断伤情、估计预后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生物学的探讨与心理学的研究常常是互不连系的,本文着重注意近来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皮层诱发电位位(EP)与精神分析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早期体感性诱发电位及刺激阈:Shagass等观察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体感性诱发电位的早期波型,显得特别稳定、增强,但后期波型则减弱且不规则。Shagass 认为早  相似文献   

17.
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本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21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视诱发电位(VEP)、听诱发电位(BA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部分脑死亡判定标准一、判定的先决条件(一)昏迷原因明确(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二、临床判定(一)深昏迷(二)脑干反射消失(三)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3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三、确认试验(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二)脑电图  相似文献   

19.
脊髓手术中诱发电位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经颅电或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多点记录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诱发肌电及神经干诱发电位等脊髓传导通路的监测技术;并对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目的、脊髓病变手术中诱发电位的改变作了综述。其中以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多点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较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0.
诱发电位(EPs)用于研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并能在周围神经传导研究和F波不明显时检测传导阻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早期波型频率异常提示第8对脑神经远端脱髓鞘。本文30例,均处于急性期,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17岁,除3例Fisher综合征外其余均符合于典型急性GBS的临床表现(眼肌麻痹或咽喉肌麻痹,肢体运动失调及肌张力降低),多数病人不能行走,EPs在疾病第一周至第四周之间完成检查。其结果如下:21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有10名出现异常,12名腓总或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中有9例异常。7名体感诱发电位正常的患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