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气管、支气管、隆凸浸润早期的CT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相关性,提高术前CT食管癌T4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49例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前行颈、胸部CT扫描,将CT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受侵早期术前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术后病理相关性。结果 49例中,颈段21例,胸上、中段28例。术前CT显示肿瘤侵及气管、支气管及隆凸35例:颈段18例,术后病理证实14例受侵;胸上、中段17例,术后病理证实14例受侵。术前CT诊断未受侵14例:颈段3例,术后病理证实1例受侵;胸上、中段11例,术后病理证实3例受侵。CT对颈段及胸上、中段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浸润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 %,33.3 %,76.2 %和82.4 %,72.7 %,78.6 %,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的列联系数分别为0.52,0.77。结论 术前CT对食管癌气管、支气管及隆凸浸润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胸上、中段高于颈段;与术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术前CT检查对食管癌气管、支气管、隆凸浸润早期的诊断,并不能作为放弃手术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胸段食管癌100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2000年3月--2001年6月,采用右后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00例。结果:医院内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54%,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34%、26%,颈淋巴吉转移率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在颈淋巴结转移中,双侧颈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明显于锁骨上区淋巴结。结论:①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②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③颈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术后准确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T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长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3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的22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长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及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区域淋巴结转移呈上升趋势(P<0.05),肿瘤长度与淋巴结转移度无关(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转移与肿瘤T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与肿瘤长度无关,肿瘤的侵犯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在胸段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我科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颈段及上胸段食管癌45例.其中颈段食管癌22例,上胸段23例;病变位于颈段者采用左侧颈部切口,位于上胸段者行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7例,声嘶5例,全组元手术死亡.文中还就手术方法、体会及吻合口瘘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 Keio 和 Kurume 医科大学医院共收治颈段包括颈胸段食管癌102例,手术切除64例(62.7%).本文就颈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结果、预后、组织学检查介绍如下:病例作者在1960~1982年间手术切除颈段包括颈胸段食管癌64例,手术死亡率10.8%(7/64例).女性30例,男性34例.年龄36~85岁(平均62.5岁).所有病例均行食管造影及内窥镜检查,发现肿块仅位于颈段者62例,位于颈胸段者40例.病理活检均为鳞状细胞癌.大多数病例手术前给予放射治疗,总剂量3000~6000rad,(200rad/天).手术方式 1960~1967年间行颈段食管切除12例.近15年行全食管切除52例,其中经右侧开胸食管  相似文献   

6.
颈段食管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 1 70例颈段食管癌 ,以探讨颈段食管癌的治疗方案。术前放疗加手术综合治疗 30例 ,单纯手术 2 7例 ,单纯放疗 1 1 3例 ,术前放疗剂量为DT4 0Gy/4周 ,疗后 3个月内行手术 ,单纯放疗剂量为DT5 0Gy/5周以上 ,综合治疗、单纯手术与单纯放疗其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 0 .0 %、1 5 .3%与 2 8%。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术间有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且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有关死亡率相似。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单纯放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单纯放疗主要失败原因为局部未控复发 ( 71 .0 % ) ,综合治疗主要失败原因为淋巴结转移 ( 81 .0 % )。我们认为综合治疗能提高颈段食管癌的生存率 ,而根治性单纯放疗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术前放疗剂量 ,在食管局部为DT4 0Gy/4周 ,双下颈锁骨上预防时为DM4 5~5 0Gy ,有淋巴结转移时应给予DM5 0Gy以上 ,同时行淋巴结转移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临床TNM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对1992年12月至1997年12月86例具有完整术前临床资料的胸段食管瘤病人,根据UICC的TNM分期系统,进行术前临床“T”、“N”、“TNM”分期,术后根据手术病理结果采用Kappa统计量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临床“T”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736).临床“N”和CTNM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0822和0.3668。结论目前的临床诊断技术能较好地反应食管癌原发灶的侵犯程度,但诊断淋巴结转移尚存在严重不足;寻找更有效的淋巴结转移诊断技术是提高食管癌CTNM分期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清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清除方法、主要手术并发症.[方法]85例胸段食管癌经右胸后外侧切口进行了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清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中有27例出现了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1.8%,其中右喉返神经为23.5%(20/85),左侧为12.9%(11/85).12例喉返神经周围为惟一转移部位.27例有转移者中,下段食管癌1例,中段22例,上段4例;分期T11例,T2 3例,T3 22例,T4 1例;肿瘤长度≤3cm者5例,>5cm者10例,界于二者之间者12例.喉返神经损伤9例,6例未能恢复.[结论]胸段食管癌均应进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的清除,熟练手术操作可使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AJCC/UICC第6、第7版分期中分段方式在放射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合理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65例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照AJCC/UICC2009年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及第6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中的分段方法,进行分段比较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按照AJCC/UICC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中的分段标准,食管原发灶位于颈段46例、胸上段76例、胸中段83例、胸下段60例。按照第6版食管癌TNM分期中分段标准,食管原发灶位于颈段16例、胸上段83例、胸中段132例、胸下段34例。根据两种分段结果是否一致分为两组:一致组(169例)及差异组(96例),一致组中颈段及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6%、64.7%、64.7%;84.3%、57.8%、53.6%;53.4%、32.7%、21.0%及71.4%、40.2%、40.2%(P=0.001)。差异组中,各段生存率未见差异。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6版分期的分段方式及放疗剂量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分期方法对颈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的判定差异较大,第6版分期标准中的分段方法可以较好预测放疗患者的生存,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生存优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紫杉醇和奈达铂联合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患者均接受适形调强放疗(IMRT)联合紫杉醇和奈达铂方案(TP 方案)化疗;分析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63.9%、37.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单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有疗前进食情况、治疗前 ECOG 评分、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T 分期、非手术 N 分期、临床分期、近期疗效,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病变长度、非手术 N 分期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对于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病人,TP 方案联合 IMRT 治疗安全有效,放疗前病变长度短、非手术 N 分期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手术径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选择一种比较理想的食管癌手术径路,方法:1958年-1997年的40年间945例胸吵段食管癌病例,分为5组,分别采用:(1)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弓上吻合。(2)右胸前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胸顶吻合。(3)右胸前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颈部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左颈或右颈吻合。(4)右胸后外侧切口加上腹正中切口,颈部切口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5)右胸后外侧切口经胸游高分子食管,食管癌切除,经膈肌食管裂孔游离胃,胸顶食管胃吻合,用SAS医用统计软件列联表方法分析切除率,并发症,死亡率,五年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右胸后外侧切口径路切除率较左胸后外侧切口和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高,生存率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5组切除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4.19%和29.00%,81.69%和28.57%,83.65%和26.19%,90.74%和34.70%,93.67%和39.74%。结论:右胸后外侧切口径路可作为胸中段食管癌的常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左胸全胃食管床移植颈部吻合治疗胸段食管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报告左胸后外侧切口全胃移植颈部吻合手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全组1124例,男749例,女375例;平均年龄58.5岁。肿瘤分布:上段癌72例,中段癌883例,下段癌169例。临床病理分期(TNM)Ⅰ期48例,Ⅱa期263例,Ⅱb期304例,Ⅲ期425例,Ⅳ期79例。全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行食管次全切除,全胃食管床移植颈部吻合。结果:全组手术治疗愈1118例,死亡6例(0.5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选择个体化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456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肿瘤根治性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其中左胸后外侧开胸+左颈部切口(Ⅰ组)268例,单纯左胸后外侧开胸(Ⅱ组)42例,右胸后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Ⅲ组)94例,右胸前外侧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颈部切口(Ⅳ组)52例。胸上段癌59例中,Ⅳ组43例,Ⅰ组16例(临床分期T1-2);中段癌316例中,Ⅰ组231例,Ⅲ组76例,Ⅳ组9例;下段癌81例中,Ⅰ组21例,Ⅱ组42例,Ⅲ组18例。全组食管上切端残留癌5例。全组清扫淋巴结8141枚,平均每例(17.85±8.94)枚,检出有淋巴结转移186例,共758枚,淋巴结转移率40.8%(186/456),转移度9.3%(758/8141)。全组发生并发症共80例,其中吻合口瘘12例,胸胃瘘4例,肺部并发症21例。Ⅳ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36.5%,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段食管癌手术径路的个体化选择策略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与根治率。手术创伤的控制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左右胸两种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手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孔嘉  傅剑华  胡祎  戎铁华  林鹏  王欣  杨弘  郑斌  李永锋 《癌症》2009,28(12):1260-1264
背景与目的:目前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治疗的入路多数为经左胸或右胸,两者各有优缺点。既往较少文献报道手术入路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本研究拟评价经左胸或右胸手术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疗效的差异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胸中段食管鳞癌482例,按手术入路分为左胸组(350例)和右胸组(132例)。比较两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复发转移模式、无病生存期、总体生存期的差异。结果:左胸组、右胸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是92.0%、92.4%(P=0.8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5.4%、57.6%(P〈0.001),平均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1.8±6.6)枚和(16.3±8.0)枚(R0.001)。左胸组、右胸组淋巴结总复发率分别是69.6%、51.1%(P=0.028),其中,纵隔淋巴结复发率分别是38.4%、15.6%(P=0.005)。左胸组、右胸组3年无病生存期分别为(22.92±0.74)个月、(25.09±1.22)个月(P=0.039)。结论:左胸入路手术操作较简便,并发症较少;右胸入路在减少淋巴结复发、提高无病生存率、总体生存率方面具有优势,能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5.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Eca)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手术治疗815例Eca中41例胃切除后Eca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例胸下段Eca行切除并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40例右胸入路行右半结肠代食管术合并颈、胸、腹淋巴结清除术。结果:41例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中下纵隔和腹部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4.1%、21.9%和19.6%。并发症发生率48.7%。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34.1%,无手术死亡。全组3、5年生存率41.6%和15.4%。根治性手术3、5年生存率46.6%和22.2%。姑息手术无1例生存超过5年。3年生存率14.3%。结论:对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和腹部淋巴结清扫很重要。结肠代食管术为安全有效办法。右半结肠经胸骨前、后径路代食管术是胃切除后Eca手术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左侧卧70°右胸上腹二切口治疗胸中段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胸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经路,探讨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左侧卧位70°经右胸后外侧上腹正中二切口,配合术中手术台左右调节治疗10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全部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0%,其中心肺并发症7例、吻合口瘘2例、胃排空障碍1例、声嘶1例。本组1,3,5年生存率为87.0%、62.0%和46.0%。结论采用左侧卧70°,右胸后外侧上腹正中切口配合术中手术台左右调节行胸中段食管癌切除,有胸腹手术视野暴露好、切除率高及淋巴纵隔脂肪组织清扫彻底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式,临床病理指标与复发模式的关系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256 例,全部病例均按TNM分期(1997年UICC分期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141 例术后复发(55.08%),复发平均时间15.1 个月(4~58个月),其中淋巴结转移82例(58.16%);血行性转移15例(10.64%);混合型转移(血行转移伴淋巴结转移或吻合口复发)26例(18.44%);吻合口复发18例(12.77%)。 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4,P=0.037,P=0.004)。 胸上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颈部;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及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大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胸中段食管癌术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大于中、下纵隔和腹部。辅助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复发3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辅助放化疗组血行及混合转移1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主要为局部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放化疗治疗对局部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Wu J  Chai Y  Zhou XM  Chen QX  Yan FL 《癌症》2007,26(3):307-311
背景与目的:食管切除局部区域淋巴清扫是胸下段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评价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73例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的胸下段食管鳞癌病例,观察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1%,死亡率2.7%.淋巴结转移率71.2%,上纵隔淋巴转移率17.8%.Ⅰ期5例,Ⅱ期34例,Ⅲ期32例,Ⅳ期2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23.3%.N0与M病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38.1%与17.3%(P<0.01).ⅡA、ⅡB、Ⅲ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1.2%、27.8%、12.5%(P<0.01).结论: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治疗胸下段食管鳞癌是一项安全的手术,可增加完整切除(肉眼及镜下均无癌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食管胸中段癌患者,30例行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食管胃吻合术,30例行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测量比较术前、术后3周、3个月肺功能主要指标变化。结果 患者均手术成功。颈部吻合组与胸内吻合组术前的肺活量(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3个月两组相比VC、FEV1和MV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食管床行食管胃颈部吻合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胸段食管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及转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e HC  Wu CR  Zhang ZB  Zhu ZH  Ma ZK  Gao J 《癌症》2007,26(9):1020-1024
背景与目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主要转移方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如何规范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研究探讨食管癌胸腹二区及部分颈深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方法:从1990年初至2005年底对141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17例加行经右胸顶对颈深组的右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 41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8%(323/1412),死亡率为0.14%(2/141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8.74%(547/1412).共清扫淋巴结13 916个,其中2 66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9.13%.右颈气管旁三角区、上纵隔、下纵隔及上腹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30%、18.43%、5.31%、17.28%;转移度分别为23.83%、18.92%、21.07%、17.20%,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9%、36.97%、44.35%;转移度分别为19.60%、18.35%、21.82%,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3).早期食管癌及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75%、46.56%,转移度分别为4.01%、21.82%,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胸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右气管旁三角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s术式更方便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区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