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对2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根据CT或MRI表现,27例临床明确诊断。4例实体性肿瘤,3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3例囊性肿瘤,瘤结节完全切除(其中1例术中瘤结节自发破裂大出血)。27例全部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19例随访10个月至10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基本明确诊断,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确诊病例应该首选手术;术中应警惕正常灌注压突破和瘤结节自发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妍  李庆彬 《天津医药》1999,27(5):275-277
探讨脑血管风 细胞瘤诊治进展。方法对近9年来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网状细胞的临床特点,CT、MR及DSA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手术全切肿瘤29例,次全切除3例,治愈29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随着诊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降低了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自2005年至2009年来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33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报告33例患者有4例是遗传性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占12%。表现为头痛者32例(97%),呕吐28例(85%),视力减退30例(90.9%),步态不稳21例(63.6%),眼球震颤16例(48.5%),视乳头水肿13例(39.4%),共济失调11例(33.3%),一侧肢体肌力减退3例(9.1%)。结果本组报告33例患者,患者病程2周~5个月,33例患者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均发生在小脑半球及蚯蚓部,其中左侧25例(75.8%),右侧6例(18.2%),双侧2例(6%),全部实行手术治疗,无1例死亡病例,且术后随访结果为,初次治愈30例,有3例复发,经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物理诊断CT,MRI的检查对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作出明确诊断,通过手术切除可治愈此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干血管网状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讨论MRI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7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19~45岁,平均28.7岁。7例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脑干血管母细胞瘤中1例位于延髓,2例位于延髓与桥脑交界处,4例均位于桥脑。6例为单发囊性,呈大囊小结节,囊液呈长T1长T2,瘤结节呈不规则形,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强度,T2WI呈较高信号强度。瘤旁无水肿或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瘤结节明显强化呈高信号强度,部分囊壁呈环形强化。1例为实质性,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增强。肿瘤实质内及肿瘤旁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结论:MRI对脑干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血管网状细胞瘤诊疗,加强对该病种的认识。方法:对近13年来24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点、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20例(83.3%),次全切除4例(16.7%),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结论:完整地切除肿瘤的壁结节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探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取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而对照组患者仅为82.5%,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8个月,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恢复更快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我院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总结八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表现,提出诊断此肿瘤的临床依据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24~49岁,平均28.2岁,病程为4 d~2年.结果 术后7例行普通放射治疗.1例行伽玛刀治疗,6例获随访1.5~6年;CT复查恢复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神经元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上,治疗和预后均与其他肿瘤有所不同,由于目前病例尚少,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2007年WHO制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的组织学分类法已明确将M-HPC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列出,分属于脑膜间质、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属于WHOⅡ或Ⅲ级[1].其发病率低,约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均需术后病理检查,近期我院收治1例M-HPC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张洪  张悦东  魏尔勇 《天津医药》2003,31(4):254-255
血管外皮细胞瘤为一种血管源性的恶性肿瘤 ,可发生于身体的多种器官 ,较常见于大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 ,亦可见于脑膜、子宫、鼻咽和脑。但发生于肺部的较少见。本院曾收治6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6例为我院1979年9月—1999年3月收治病例 ,全部为男性。年龄20~71岁 ,平均44 3岁 ,50岁以内者 (包括50岁 )5例。病程3个月至2年半 ,1年以内者4例。临床症状咳嗽6例 ,咳血或痰中带血5例 ,胸闷3例 ,胸痛3例 ,发热1例。2例曾咳出烂肉样物 ,病理检查为坏死组织 ,其中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5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交感神经兴奋及高代谢症群仍为主要表现(血压升高75.6%,心悸73.3%,头痛68.9%,多汗66.7%,消瘦57.8%);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术前确诊率达95.6%;多种诊断手段相互配合对明确不典型病例肿瘤所在部位有实用价值;经用苯苄胺做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早期采用有效手段发现肿瘤,积极有效控制血压及症状,尽早手术,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21例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观察分析,并对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血管外皮细胞瘤成年人多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组织学上为低度恶性肿瘤,但是部分恶性程度较高.本组低度恶性血管外皮瘤(15例)、高度恶性血管外皮瘤(6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其中6例死亡或转移.免疫组化示:Vimentin( )、FactorⅧa(-)、HLA-DR(-)、CD34(-)、SMA(-)、desmin(-)、myosin(-).结论 血管外皮瘤是从血管外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大都表现为恶性,极少数也有良性经过.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病史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发现血管周细胞瘤MRI特性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PC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7例HPC中,6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6例为实性肿块,1例为囊实性肿块。5例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所有病灶边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带,6例实性肿块中4例肿块内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区,1例肿块可见出血,3例肿块内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成中度-明显强化,4例可见粗大"脑膜尾征"。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但易于脑膜瘤相混淆,通过观察其分叶状生长方式及粗大"脑膜尾征"可以提高HPC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网织细胞瘤(angioreticuloma)是一种脑血管性肿瘤,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2%,为成人后颅窝最常见的原发性髓质内肿瘤之一,占后颅窝肿瘤的7%~12%。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3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其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鼻腔鼻窦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我科2012年5月收治1例鼻腔鼻窦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脊髓者相对少见,约占脊髓肿瘤的1.6%6.4%[1],肿瘤组织来源不明,在WHO分类中,属来源未定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小脑原发肿瘤,发生于脊髓的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探讨其特征性MRI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男9例,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78岁.因大便带血、间断腹泻11个月入院.11个月前出现大便带血(鲜红色),伴间断腹泻(稀水样,每日5~10次),无腹痛、恶心、呕吐,未系统治疗.3个月前便血次数及量增多,当地医院行盆腔CT检查示直肠占位,直肠外软组织结节,右侧耻骨肌占位性病变,考虑纤维瘤或脓肿.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6~10 cm见环形突向腔内菜花状肿物,表面充血、水肿、糜烂,质脆,易出血,取组织6块做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直肠中分化腺癌,肿瘤细胞呈筛孔状排列,有异型性,并见大量肿瘤性坏死(图1见插2).患者未继续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9.
[病例]男,78岁.因大便带血、间断腹泻11个月入院.11个月前出现大便带血(鲜红色),伴间断腹泻(稀水样,每日5~10次),无腹痛、恶心、呕吐,未系统治疗.3个月前便血次数及量增多,当地医院行盆腔CT检查示直肠占位,直肠外软组织结节,右侧耻骨肌占位性病变,考虑纤维瘤或脓肿.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6~10 cm见环形突向腔内菜花状肿物,表面充血、水肿、糜烂,质脆,易出血,取组织6块做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直肠中分化腺癌,肿瘤细胞呈筛孔状排列,有异型性,并见大量肿瘤性坏死(图1见插2).患者未继续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17例。结果 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升高定性诊断分别为16例(94.2%)和15例(88.2%)131IMIBG显像诊断阳性4例,阳性率100%。B超探及14例(82.4%),CT诊断16例(94.2%),8例进行MRI诊断,阳性率100%。肿瘤平均直径4.6cm。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肾门平面以上5例(29.4%)、以下1例(5.9%),下腔静脉旁肾门平面以上8例(47.1%)、以下2例(11.8%),膀胱壁1例(5.9%),其中肿瘤多发3例。手术切除肿瘤16例,术后高血压缓解15例,术后肿瘤复发3例、伴广泛转移1例。结论 检测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可作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初筛检查,131I-MIBG显像定性诊断敏感性准确性高。B超可作为定位诊断的初筛,CT定位诊断准确可靠,MRI可很好地显示肿瘤毗邻和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