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影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集合管癌(CDC)的CT和MR表现,提高对CDC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CDC影像检查资料。分析CDC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与信号及强化模式。结果:13例为单发,1例为双侧肾脏发病。肿瘤平均最大径(5.82±1.87)cm。11例CDC瘤体轮廓不清,另3例瘤体表现为结节状;侵犯肾盂者11例;10例伴肾门(或/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4例的瘤实质成分CT平扫均为等偏高密度。5例肿瘤实质见单发或多发钙化。在抑脂T1WI上瘤实质呈等或偏高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CT动态增强扫描时,皮质期有11例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髓质期进一步强化。行CTA或MRA检查的4例中有3例显示瘤体周围肾动脉分支明显变细或稀少。结论:CDC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数瘤体轮廓不清,常见细小致密钙化;在抑脂T2WI上呈低信号,较均匀;多为乏血供肿瘤。经CT或/和MRI检查,大多数CDC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亚新  钟定荣  氐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71-372,I0016
目的 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调研病人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运用免疫组化检测CK34βE12、CK19、CK13、vimentin、S-100、CEA、Ki-67,并对4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例肿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中2例累及肾周脂肪囊;1例大部分突入肾盂(镜下肿瘤表面尚被覆移行上皮黏膜);肾集合管癌细胞中等大小,部分胞质嗜酸,部分透亮,部分核呈空泡状,有小核仁,组织结构呈小的腺管状、实片状、乳头状,癌组织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其中2例伴片状坏死,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瘤细胞CK34βE12和CK19(+),CK13、vimentin、S-100(-)、Ki-67 10%~15%;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存活.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具有特殊形态和免疫表型、预后较差的肿瘤,应通过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等方法与其他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anthogranulomatous pyelonephritis XGP))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感染性肾盂肾炎,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常被误诊为肾肿瘤、肾脓肿或肾结核。我院于2010年11月收治1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术中行冰冻活检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本文对该例误诊结合文献复习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肿性肾盂肾炎(emphysematous pyelonephritis,EPN)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以防范误诊。方法对1例糖尿病并EP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以腰腹痛、高热为首发症状就诊,外院拟诊为急性肾盂肾炎,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入我院。经监测血糖、尿酮体及行双肾CT检查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PN,予抗感染、控制血糖、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1 d后症状即缓解,8 d后CT检查示肾脏积气积液消失,11 d后血尿常规及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EPN为急危重症,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临床应加强对EPN CT影像特点的认识,以期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5.
肾集合管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外科治疗的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病发病年龄35~42岁,临床无特殊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细胞癌。病理上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内,组织学瘤细胞呈管状、管状乳头状结构,胞质透明或颗粒状,核大,核仁清晰,典型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间质纤维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CK(AE3)、EMA和vimentin( ),CD10、CEA、CK7和CK20(-)。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呈管状、乳头状排列,细胞呈靴钉状伴间质的纤维增生和炎细胞反应,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例1 男,50岁,尿频,尿急,尿痛,肾区疼痛7年余。7年前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均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按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经治疗后症状缓解。2周前上述症状再发而入我院。查体:T39℃。BP14/10kPa慢性病容,无浮肿,心肺无异常。双肾区叩痛阳性,右肾区叩痛为主。尿蛋白。RBC6~10个/HP、WBC满视野,颗粒管型1~3个/HP,PC2~4个/HP。胸片双侧肺结核已钙化,诊断同上。用氧氟沙星、甲硝唑、三金片治疗3周,症状及尿化验无好转。2次尿浓缩抗酸杆菌阴性。B超…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女 ,4 0岁。因发热、腰痛、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1周来诊 ,门诊尿常规示 :蛋白 ( ) ,红细胞 (3 ) ,脓细胞 (2 ) ;血白细胞 8 8×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83,淋巴细胞 0 16 ,血红蛋白 130 g/L ,红细胞 5× 10 12 /L。红细胞沉降率 10mm/h ,以“急性肾盂肾炎”收入院。既往史 :6年前患肺结核 ,在结核病医院住院 ,X线胸片提示结核病灶钙化后出院。查体 :体温 38 5℃ ,脉搏 10 0 /min ,呼吸 2 8/min ,血压 12 0 / 80mmHg。精神欠佳 ,体形较肥胖 ,全身皮肤无水肿及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眼睑无水肿 ,咽红 ,扁桃体不大 ,心…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1岁,因高血压、间断血尿1个月余,自服降压药物无效而来就诊。既往血压正常,无头痛、头晕,无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外院超声提示右肾结构欠清,不除外肾弥漫性病变。外院CT提示右肾实质大部分病变,以中前侧明显,考虑肾梗死可能。尿常规检查:镜下WBC30~40个,RBC(+++),PRO(+)。临床诊断为肾盂肾炎,治疗1个月后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 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气管ACC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咳痰伴气喘,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后渐出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持续喘憋、发绀,以哮喘持续状态转入我院。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无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时发现距隆突约5cm处一肿物堵塞主气管约4/5,取材病理检查诊断为气管ACC,先后2次于全麻下经气管镜行高频电圈圈套联合冷冻刀、氩气刀切除全部肿瘤。术后症状基本缓解。结论气管ACC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诊断方法首选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是最佳治疗方法,纤维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是较好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盲肠间质瘤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右侧腹部隐痛伴大便困难人院,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盲肠间质瘤,手术探查发现阑尾异常囊性扩张,行回盲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结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属少见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及时手术探查并行病理检查,是避免其误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为KD 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均出现发热,其中7例伴皮疹、2例伴腹痛、1例伴四肢关节肿痛、1例伴咳嗽入院。8例均曾误诊为KD,误诊时间7~91(31.5±24.2)d。8例中经血培养及脑脊液高通量基因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布鲁杆菌病合并脑炎和血管炎1例;经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根据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6例,其中2例经实验室检查明确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8例确诊后均给予相应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病情稳定。结论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诊断经验欠缺和未能详细询问病史是导致其他疾病误诊为KD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与KD相关疾病知识,完善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鉴别诊断,或可减少或避免此类疾病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囊实性肿块,呈灰白或灰黄色,侵袭性强;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3) 、EMA .vimentin(+),CD10、CEA、CK7和CK20(-) .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色内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监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以提高术前诊断。方法:对6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惠者的监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均为单侧肾发病;临床主要特点为腰痛、发热、消瘦,既往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病史;影像学检查,6例均考虑肾恶性肿瘤;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大量泡沫细胞、组织细胞等形成的内芽肿性结构为主要特征。结论:综合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厦辅助检查结果,可提高术前监床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9~10月收治5例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误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1例伴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在1年内先后左腕、右踝及左胫骨骨折。均在外院首诊为骨质疏松症,入我院后经完善医技检查最终确诊为肺腺癌骨转移3例,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骨转移各1例。结论恶性肿瘤和骨质疏松症均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两者鉴别困难。故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应注重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建立比较完整的排除诊断项目,以降低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肾癌抑癌基因P16、Rb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中P16、Rb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3例肾癌P16表达的阳性率为37.73%,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P16在抑制肾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定肾肿瘤恶性程度、自然病程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应用Rb基因蛋白抗体检测肾癌(S—P法),其阳性率为67.92%,说明肾癌与Rb基因活化有关。同时还发现RB蛋白表达与肾癌分级、分期及预后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Rb蛋白表达在肾癌发生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或只是多种因素之一。两种抑癌基因在肾癌中同时表达的阳性率为15.09%,说明癌基因之间有协同关系(P<0.0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管状囊性癌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周入院。以“右。肾占位性质待查”收住泌尿外科,行右肾肿瘤剜除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管状囊性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kpan(+++),P504S(+++),Vim(+++),Ki-675%(+)。术后予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治疗,随访1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管状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肺毒性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胺碘酮致间质性肺疾病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咳嗽伴气喘10 d就诊,门诊X线胸片提示右肺感染,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 d后患者出现发热。查体肺部可闻及较明显Velcro啰音。胸部CT检查示:右肺各叶均有不规则片状毛玻璃影,上叶前段有肺泡渗出影。考虑肺部病变涉及多个肺叶,调整抗生素,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但出现呼吸衰竭。经复习原住院病案并追询病史,了解到患者长期口服胺碘酮。肺功能检查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考虑胺碘酮肺毒性致间质性肺疾病,加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症状改善,肺部病变明显吸收,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应用胺碘酮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时应警惕胺碘酮肺毒性,双侧肺间质病变不对称为其特点,仔细了解用药史是确立诊断依据,高分辨率CT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