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77岁,因心前区疼痛3h入院.体检:P45次/min,BP17/10kPa(128/75mmHg).急性病容,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45次/min,心律不齐.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9.67mmol/L.心肌酶谱:GOT4859nmol·S~(-1)/L;LDH30.2μmol·s~(-1)/L,LDH_10.47,LDH_2 0.39,LDH_3 0.14;CK2203U/L,CK-MB2.54.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图1A)为心房颤动,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1种呈室上性型,如aVL之R_2,QRS时间0.08s,距前一R波1.40s.第2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均在R-R间期≤1.24s时出现,如Ⅲ之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AMI并发AVB才比无合并AVB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AVB多发生在下壁AMI。但前壁AMI发生AVB者,有时病情变化快,愈合差,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晚期发生的AVB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效果差,除部分需起博治疗外,同时提示应用氨基萘碱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6.
耿学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25(5):386-386
一例49岁男性,因心前区疼痛就诊。体表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V3、V4导联S波升支出现切迹,V4、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肌酶学增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MI)系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形成急性血栓或冠脉痉挛导致某支冠脉中远端阻塞 ,可引起局部心肌梗死。当某支冠脉近段阻塞 ,引起较大范围的AMI,若左侧冠脉主干阻塞或多支冠脉闭塞 ,可以形成广泛性AMI。当心室激动顺序因左束支阻滞 ,心室起搏或心室预激而发生改变时 ,正常情况下 ,最早激动的部位 ,激动的时间将发生改变。然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则不同 ,后者导致左室激动经右束支终端呈放射状传播。正常早期激动的左室各部位其QRS复合波被激动更晚 ,在这些部位要确定缺血或梗塞是困难的。AMI可以并发左束支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及转复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524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56例,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是否在24h以内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26例和房颤晚发亚组30例,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观察AMI并房颤的转复方法及疗效。结果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而全部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P<0.01),前壁心梗较易出现心功能不全,而心功能不全又易诱发快速型房颤,其房颤转复率低(P<0.05),预后差。结论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其房颤转复率低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3例AMI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AMI组并发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高于下壁AMI组(P<0.05),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并发心源性休克(22.2%),死亡(50%),显多于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P<0.001,P<0.01)。结论:前壁AMI并发右束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意味着左前降支近端甚至左主干冠脉闭塞,心肌损伤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束支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常见合并情况。由于束支传导阻滞显著干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易导致临床识别困难和误诊;且束支传导阻滞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本综述详细阐明了急性心肌梗死时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及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对25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250例AMI合并AVB64例(占26%);②老年组合并AVB42例(占42%),中青年组22例(占15%);下组合并AVB44例(占36%),前壁组20例(占15%);且合并AVB其明显增加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以CK峰值居高,住院死亡率显为特点。表明AMI合并AVB以老年人发生率高,部位多位于下壁组,是影响其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三大并发症之一。本文收集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AMI 3 2例的心电图 ,并对 10例合并传导阻滞者作一粗浅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2例中男 2 5例 ,女 7例。年龄 3 9~ 77(平均 5 9 5 )岁。全部病例经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酶谱动态观察确诊 ,并剔除能影响心电图改变的各种因素者 ,取其入院后 72h内心电图。1 2 梗死部位 下壁 14例 ,前壁 13例 ,前壁 下壁 3例 ,下壁 后壁 1例 ,高侧壁 后壁 1例。1 3 心电图异常情况 3 2例AMI病人 ,合并传导阻滞者 10例 ,占 3 1…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常伴有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高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收住的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早期识别AMI不良预后参数,提高AMI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18例作分析。结果合并AVB下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其对口才在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及心衰发生率各方面有较大影响。结论老年人AMI合并AVB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卢干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4):201-20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组20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32例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组心力衰竭发生率(90.0%),及死亡率(60.0%)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31.1%,15.1%,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并发症,是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AMI的预后因素。本文就我院自1988年3月~1998年3月156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其中CB 46例,现将其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56例AMI患者中男112例、女44例,年龄47~76岁,>60岁者92例,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血清肌酶检查。156例中前壁(含广泛前壁、前间壁)62例,下壁 相似文献
17.
房室传导阻滞 (AVB)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较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 ,本文对 179例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作统计分析 ,比较AMI合并AVB与否在死亡率、休克率和心衰等方面的差异 ,以了解AVB对AMI病情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近 6年住院明确诊断的AMI 179例均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 13 1例 ,女 48例 ,平均年龄 (63± 4 7)岁。统计学采用x2检验。2 结果179例AMI中合并AVB 3 7例 ,发生率为 2 0 1% ,其中一度AVB 6人 ,二度AVB 2 1人 ,三度AVB 10人 ,…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监测466例Q波型心肌梗死病人AVB的发生率和药物治疗反应及演变。其中65例病人发生AVB,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①早发组,15例为发病8小时内出现AVB;②晚发组,50例为发病8小时后出现AVB。结果:466例心肌梗死中,发生房室传导阻滞65例(14%)。晚发组比早发组死亡率高(P<0.05);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P<0.05);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VB早发组比AVB晚发组病情较轻,部分病人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266例心电图、心肌酶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8例(A组)AMI并发RBBB(占21.9%)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B者)。且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A组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预示危险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