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研究食管胃壁内吻合术与机械吻合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在135例食管癌患者手术中,70例采用食管胃壁内吻合术,65例采取机械吻合术.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食管反流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壁内吻合术70例中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2例(2.9%);行机械吻合术65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1例(1.5%),发生吻合口狭窄6例(9.2%),反流性食管炎12例(18.5%),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机械吻合术(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手术中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在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机械吻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的疗效.方法:针对2008 年~2011 年因食管癌所行食管胃吻合术后有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240 例,分为单服奥美拉唑组和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4.17%、7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确切、经济、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手术的10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管状胃组(A组,56例)和全胃组(B组,53例),另选取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52例).比较管状胃组和全胃代食管组患者在术中吻合口位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减压量、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食管测压、24 h pH值检测以及食管胃镜等方法,进行胸胃功能检测.结果:管状胃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术后胸胃功能较对照组下降,但管状胃组疗效较好,3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食管癌术后胸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胸围功能较全胃代食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4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结果: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1例(4.2%),胸胃综合征1例(4.2%),胃食管吻合瘘1例(4.2%),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5例(21.7%),胸胃综合征3例(13.0%),胃食管吻合瘘2例(8.7%),两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好,肺功能恢复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捷  刘颖  俞建琦 《医学争鸣》2008,29(3):277-279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胸腔内残余食管胃的功能及反流情况.方法:对41例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內窥镜检查、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 h pH监测.结果:内窥镜检查发现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有异常改变者占70.7%(29/41). 测压显示4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压力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和残余食管压力(P<0.05). 术后组平均残余食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平均食管静息压和胸内胃的平均静息压(P<0.05);24 h食管pH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间pH<4的立位、卧位、pH<4总时间、反流次数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卧位与立位PH<4的总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必然存在食管反流;吻合口处虽存在高压区,但不具有抗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14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多指标检测方法,其中食管造影检查106例、电子胃镜检查108例并取病理检查43例.结果 食管造影检查反流为70%,弓上吻合反流低于弓下吻合(P<0.05);胃镜检查86%有异常表现,其发生与术后时间长短无关(P>0.05),反流性食管炎评分弓上吻合明显低于弓下吻合(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食管胃吻合口位置越高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越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以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种不同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意义.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开腹后不做任何切除缝合,然后关腹.其余60只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和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3种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食管病变情况.结果:3个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反流性食管炎,其中食管空肠吻合组、食管十二指肠吻合组殚食管病变较重,Barrett's食管发生率(6/14和5/13)高于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组(0).结论:运用该3种手术方式均可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胃酸及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手术方式对食管癌术后残留食管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按手术方式不同,8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n=52)和主动脉弓下吻合组(n=33);另选30名胃镜普查者为对照组.应用24 h pH监测、内镜、病理检查以及术后烧心症状评估食管癌术后患者;对照组检测24 h pH监测指标.结果 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动脉弓上吻合组pH<4的总时间、卧位总时间、反流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持续最长时间均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内镜和病理活检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中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30.77% vs 54.55%)(P<0.05),食管炎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46±0.53)分 vs(1.18±1.05)分](P<0.05);术后烧心症状评估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烧心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48.08% vs78.79%)(P<0.05),烧心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65±0.23)分vs(1.89±1.25)分](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用弓上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显著轻于弓下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预防胃食管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100例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观察组在常规吻合器吻合后,将胃壁半包绕缝合在吻合口及食管下段外加纵隔胸膜悬吊包埋建立类似贲门样结构,将胃大弯侧向上提与纵隔胸膜固定形成胃底样结构,胃前壁吻合口下方约3cm处,横向缝合1/3圈,使胃于吻合口下全层内凸隆起。术后观察有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果观察组:无返流≥35例,有返流≤15例;对照组:无返流≤20例,有返流≥30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结论在常规食管胃吻合基础上加胃半包绕食管下端、胃底成形加胃前壁全层内凸隆起术,能够显著减少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酸和食管胃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残胃间置对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减少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更佳术式.方法对21例贲门癌患者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残胃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行24h食管胃pH监测及压力测定,并与传统术式及术前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常规行纤维内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1)残胃间置组术后酸反流6项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24h食管pH<4的总百分时间、立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超过5min的次数与术前相似(P>0.05),但上述指标传统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2)两组术后食管残胃吻合口高压带长度及静息压力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和静息压力明显下降(P<0.01),但残胃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口静息压力和残胃静息压力较传统组明显下降(P<0.05).(3)残胃间置组仅2例发生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而传统组有12例发生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后行残胃间置重建消化道,能进一步降低酸反流及残胃静息压力,促进残胃排空,改善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杜少鸣 《安徽医学》2005,26(5):402-404
目的评价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同时实施人工胃底重建术抗食管反流作用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观察122例人工胃底重建的病人,将其术后食管反流症状、钡剂造影、胃镜检查食管和吻合口炎症反应程度的资料,与常规胃食管吻合术4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作比较。结果人工胃底成形者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建人工胃底胃食管瓣有明确的抗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涛  陈杰  刘斌  龚均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8):677-679
目的 :探讨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 60只 SD大鼠分为 3组 ,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建立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 ,A组 :全层间断缝合组 ,B组 :全层间断 +浆肌层包埋缝合组 ,C组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组 ,并对 3组模型术后不同时期的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术后 A、B、C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75 %、70 %和1 0 % ,主要死亡原因为吻合口瘘、梗阻、肺部及腹腔感染 ,C组与 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 ;3组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组织学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是此模型最佳的吻合方式 ,成功模型的建立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研究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3例符合条件、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管状胃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管状胃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带无损缝针可吸收缝线单层单周连续缝合用于食管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吻合。方法使用3-0的带无损缝针可吸收缝线于吻合口后壁一端开始缝合第一针后打结,继续全层连续锁边缝合后壁,针距3mm,边距3mm,放置胃管及营养管后继续全层连续锁边内翻缝合吻合口前壁后打结,完成吻合。结果实验组平均吻合时间13分钟,对照组为18分钟,实验组吻合口炎,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2.39%(2/91),吻合口狭窄4.39%(4/91),胃液返流3.39%(3/91);对照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9/132),11.3%(15/132),8.3%(11/132);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相近,分别为1.1%(1/91)与2.34%(3/132),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事件。结论可吸收缝线单层连续逢合安全,简便,可靠,省时。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及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太和县人民医院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全胃食管吻合术)和40例观察组(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比较2组胃动力参数及胃排空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2组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及蠕动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0 min、60 min、90 min胸胃排空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能够促进胃动力及胃排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胃颈部侧侧T型吻合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病人66例,根据病人颈部吻合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管状吻合。比较2组病人术中颈部吻合时间、出血量及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及食管胃反流情况。 结果 围手术期内2组病人无死亡。观察组病人吻合时间和6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胃食管颈部侧侧T型吻合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器械吻合在食管癌、贲门癌消化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一次性吻合器对5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进行机械吻合消化道重建。结果:全组吻合顺利,吻合时间10 min,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3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8例,均经积极保守治疗好转。结论:食管胃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方法。方法:按根治要求切除恶性肿瘤,关闭残胃断端,在保留胃的前壁分别置作3cm宽的隧道出、入口,出、入口间距为3cm,经胃粘膜下层打通出、入口,构成胃壁“隧道”。游离食管粘膜3cm,由隧道入口至出口,距出口远端胃浆肌层断缘0.5cm处,横行切开胃粘膜3cm作为吻合口,行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关闭出、入口,置游离的食管粘膜于隧道内。结果:本组300例术后无1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2例。结论:经胃粘膜下层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可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