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在慢性重型肝炎时,分别采用FP、FP和FFP混合、FP和Cryo混合应用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时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评价3种血浆成分组合在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进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检验指标。将52例PE治疗分为3组,分别为FP置换组(19例),FP+FFP置换组(24例,其中FFP占50%~60%),FFP+Cryo置换组(9例,其中Cryo的使用量为10单位),比较3组患者进行PE治疗后凝血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观察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 3组患者在PE治疗前凝血功能(PT、INR、APTT、)和生化指标(ALT、AST、TBil、TP、Alb)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3组患者在PE治疗后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血浆制品组合进行重型肝炎患者PE,置换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E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和ALT及AST含量。应用等量的PE患者体内的血浆后,重型肝炎患者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术(PE)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PE组33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肝衰竭患者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等,随访治疗后3个月内病情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实验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予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ALT、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390.48±536.52)U/L vs(81.03±47.58)U/L;(479.27±130.01)μmol/L vs(244.64±151.05)μmol/L,P值均0.01],Alb、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33.06±5.42)g/L vs(35.24±3.68)g/L;(2.50±1.24)mmol/L vs(3.59±0.86)mmol/L;(34.16±5.33)%vs(73.98±27.23)%,P值均0.01],对照组治疗后ALT、TBil、Alb、CHO、PT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276,P0.01),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χ2=13.258,P0.01);PE治疗效果与治疗前TBil水平、并发症、胆酶分离、年龄≥40岁有关(P0.05),TBil、胆酶分离是影响PE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1.01、8.75);术中共发生不良反应8例次,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并完成治疗。结论 PE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价值。TBil、胆酶分离是影响PE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玉凤  倪艳  肖慈君 《传染病信息》2012,(4):223-225,256
目的 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行治疗78例次,分析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8~72h患者主要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主要指标变化。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24h内不良反应及近期转归。结果 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和CRE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上升(P均<0.05),血钙比治疗前下降(P<0.05),血清中血钾、血钠、血氯、WBC、外周血HGB和P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8~72h血清ALT、TBIL和CRE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5),PTA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AL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近期转归较好,总有效率为81.3%,早期患者总有效率最高(90.0%),晚期患者最低(40.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5.6%),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吸附灌流(plasma perfusion,PP)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的组合型人工肝方法治疗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P和使用少量血浆的PE联合在1次治疗模式(联合组)中完成,治疗51例66例次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检测治疗前、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患者血总胆红素、总胆汁酸、VIA、ALB及WBC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同期进行的36例79例次单纯PE治疗患者(PE组)做对照。结果①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87%,高于PE组的5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48h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联合组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PE组(P〈0.05);③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汁酸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治疗结束时PTA值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⑤同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清ALB、GLO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PE组则明显减少(P均〈0.05);⑥同治疗前比,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WBC总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丝且治疗结束时血Pn总数均明显减少(P均〈0105);⑦联合组平均使用血浆量明显少于PE组;⑧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P联合PE的人工肝方法血浆用量少,治疗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0例)和恩替卡韦组(n=40例),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7.5%(3/40)(P0.05),但两组患者的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加用愈肝龙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肝硬度值(LSM)、超声影像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血清肝纤维化指标4项(HA、LN、C-Ⅳ、PC-Ⅲ)、肝功能(ALT、AST、PLT、Alb、TBil)、APRI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的LSM值、肝纤维化指标(C-Ⅳ)、肝功能(ALT、AST、PLT、Alb、TBil)以及APRI指数优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中成药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患者肝纤维化与肝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脾肾阳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加服补肾化瘀汤。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清HBV DNA转阴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肝脏硬度值、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及长度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TBil水平及血清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的HA、LN、PCⅢ、Ⅳ-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肝脏硬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43例,均给予护肝对症治疗,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22例,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21例不做任何抗病毒治疗.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81.8%)与对照组生存率(61.9%)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 2003年~2012年在本院住院并应用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在本院住院未应用任何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体征、血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累积生存率和2 年内复发率情况。结果在入院时、治疗后4w、8w、12w时,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MELD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除在治疗4w末时,治疗组生存者腹水发病率为41.4%,低于对照组生存者的66.7%(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8w、12w和24w时,37例抗病毒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7%、75.7%和7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6.8%和54.1%(P<0.05);26例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在2年内病情无复发,而20例未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复发率为65.0%(P<0.001)。结论给予HBV-ACLF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HBV-ACLF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及恩替卡韦治疗HBV-ACLF的效果。方法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恩替卡韦治疗46例HBV-ACLF患者,观察并比较患者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并发症、MELD评分、有无肝硬化基础及患者1、3、6、12和24个月内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患者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1个月患者病死率为15.2%,PTA是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生存组PTA为34.4±4.7,死亡组PTA为24.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治疗3个月患者病死率增加为21.7%,PTA和MELD评分是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生存组PTA为35.0±4.2,死亡组PTA为2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生存组MELD评分为22.2±3.5,死亡组MELD评分为29.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治疗6个月至24个月患者病死率增加为28.3%;MELD评分是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生存组MELD评分为22.2±3.6,死亡组MELD评分为27.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用恩替卡韦治疗HBV-ACLF,治疗3个月内患者病情转归的判断主要依赖PTA的结果;而治疗3个月后MELD评分对病情转归的判断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诊治的64例HBV-ACLF患者,其中33例接受PE治疗,31例接受PE序贯DPMAS治疗,观察90 d疗效。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治疗28 d和90 d,序贯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19.5±19.4)μmol/L和(29.5±10.4)μmol/L,显著低于PE组【分别为(149.5±30.5)μmol/L和(52.4±15.9)μmol/L,P<0.05】;在治疗90 d,序贯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分别为(12.6±3.5)mg/L、(0.5±0.2)ng/L和(13.4±2.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2±3.3)mg/L、(0.7±0.4)ng/L和(18.2±3.5)ng/L,P<0.05】;在治疗90 d,序贯组生存26例(83.9%),PE组生存19例(57.6%),经Kaplan-Meier法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HBV-ACLF患者可改善肝功能,清除血清炎症因子,提高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在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152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拉米夫定(LAM)或恩替卡韦(ETV)抗病毒治疗.根据抗病毒治疗第4周时患者HBV DNA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比较两组治疗基线情况、治疗第4周时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MELD评分及治疗终点时两组临床转归,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在治疗第4周时,HBV DNA阴性组TBil水平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BV DNA阴性组PTA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两组Alb、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终点时HBV DNA阴性组好转率(74.2%)较HBV DNA阳性组(3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15,P=0.0067).对可能影响治疗转归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情分期和治疗第4周时HBV DNA转阴情况.结论 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作用可提高HBV相关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改善预后,治疗第4周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疗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时的疗效。方法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口服恩替卡韦0.5mg/d和拉米夫定100mg/d。观察24、48周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学、病毒学、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积分等变化情况。结果 24周时肝功能、PTA、肝纤维化指标和Child-Pugh积分等均有所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无明显变化。恩替卡韦组在24、48周时分别有26.1%(6/23)及30.4%(7/23)的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周HBV DNA水平下降值、HBV DNA阴转率恩替卡韦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快速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50例,其中25例观察组采用TDF联合DPMAS序贯PE治疗,另25例对照组采用TDF联合PE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在治疗12周末,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24.0±14.5)μmol/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1.1±0.3),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6±15.9)μmol/L和(1.3±0.4),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4.8±6.1)g/L,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2)g/L,P<0.05】;血清IL-6水平为(52.7±25.2)ng/L ,降钙素原为(0.4±0.1)ng/L,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为(120.6±24.4),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为(1.9±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2±30.8)ng/L、(0.5±0.2)ng/L 、(139.3±26.7)和(2.4±0.6),P<0.05】;对照组生存12例(48.0%),观察组生存18例(72.0%,P<0.05)。结论 TDF联合DPMAS序贯PE治疗HBV-ACLF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可能与有效清除了血清内毒素,降低了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了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ri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4例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22例)和拉米夫定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组患者加用恩替卡韦0.5mg/次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患者加用拉米夫定100mg/次口服,1次/d。每周检测两组患者HBVDNA、ALT、Alb、TBil、PTA(凝血酶源活动度)及乳酸(Lactate)等指标变化,连续8周。结果:两组患者HBVDNA水平均从治疗第2周开始逐渐下降,但恩替卡韦组患者HBVDNA水平在治疗后第5周下降到低于检测下限(〈5×10^2拷贝/m1),明显快于拉米夫定组。从治疗第5周开始,恩替卡韦组患者Alb、TBil及PTA指标较拉米夫定组患者有更明显的改善。在8周的观察期内,有9例患者死亡(MELD评分均〉25),其中恩替卡韦组4例,拉米夫定组5例,两组之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例死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乳酸血症(2.0~4.0mmol/L),但无乳酸酸中毒发生。结论: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有更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可在短期内较迅速改善CHB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主要与患者病情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