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DOG1在CD117/CD34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GIST和9例胃肠外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17在GIST和胃肠外GIST中表达率分别为88.9%和77.8%,CD34在GIST和胃肠外GIST中表达率分别为72.2%和44.4%,而DOG1在GIST和胃肠外GIST中表达率分别为93.0%和100%。8例CD117阴性病例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37.5%(3/8)。DOG1和CD117阳性表达率在各风险程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G1在诊断GIST中与CD117、CD34有一定互补性,在GIST的诊断、鉴别诊断工作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抗体。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表型及其起源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表型探讨其起源及分类。方法: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MSA、S-100、NSE和NF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诊断良性11例、恶性11例、交界瘤12例,平均直径7.9cm,平均核分裂数6个/10HPF,并随I、Ⅱ、Ⅲ分级增高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17阳性34例(100%)、CD34阳性28例(82.4%),Vimentin阳性18例(52.9%),Desmin阳性9例(26.5%),SMA阳性10例(29.4%),MSA阳性7例(20.6%),S100阳性11例(32.4%),NSE阳性7例(20.6%)及NF阳性13例(38.2%)。根据其免疫表型,34例GIST存在4种类型:狭义GIST3例(1例恶性、2例良性)、biphasic type6例、neurogenic type13例及myogenic type12例,随访11例恶性肿瘤中有3例复发,5例死亡,均为Ⅱ、Ⅲ级,其平均核分裂数13个/10HPF。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探寻肿瘤细胞起源及分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新标记物DOG1应用的初步探讨(附3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病理科2008年05月以来出具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对DOG1、CDI17、CD34表达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标本DOG1阳性率97.3%(36/37),CD117阳性率78.4%(29/37),CD34阳性率81.1%(30/37)。结论在GIST中DOGI比CD117、CD34表达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在GIST的辅助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联合DOGI、CDI17和CD34检测有利于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G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GIST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PKC-θ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KC-θ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87例GIST、2例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肉瘤、5例神经鞘瘤、6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胸腺瘤及精原细胞瘤、5例肾透明细胞癌、5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CD117、PKC-θ染色。结果87例GIST中77例PKC-θ(+),72例CD117(KIT)(+);15例CD117阴性的GIST中12例PKC-θ(+),其中11例上皮样细胞型中9例PKC.0表达与CD117表达无相关性(P〉0.05),其阳性表达例数与Fletcher分级和进行性疾病(PD)呈正相关关系(P〈0.01)。在除神经鞘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的其他类型肿瘤中CD117均(+),而PKC-θ除神经鞘瘤3例和恶性神经鞘瘤2例(+)外,在其他类型肿瘤中均(-)。结论PKC-θ可能是GIST的又一标记物,尤其是对于PDGFRA基因突变的上皮样细胞型和CD117阴性的病例,PKC-θ与KIT联合检测能使大多数GIST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CD117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117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法回顾性分析57例GIST患者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发生于食管3例(5.3%),胃31例(54.4%),小肠19例(33.3%),结、直肠4例(7.0%);良性29例(50.9%),交界性20例(35.1%),恶性8例(14.0%)。CD117阳性54例(94.7%),CD34阳性43例(77.2%),14例CD34阴性者CD117均为阳性,波形蛋白阳性56例(98.2%),S-100、SMA阳性分别为6例(10.5%)和3例(5.3%),多为不表达或局灶阳性。肿瘤大小1,5—10.0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8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0cm。21例随访病例中良性10例无复发;潜在恶性7例中3例复发,1例死亡,3例无瘤生存:恶性4例中2例死亡,2例复发。无瘤生存者13例,复发带瘤生存5例,死亡3例。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10)、71.4%(5/7)和50.0%(2/4)。结论GIST中CD117常弥漫强阳性,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指标。肿瘤大于或等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肿瘤坏死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而且复发率高,3年生存率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OG1和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别检测25例GIST、5例平滑肌瘤和5例神经鞘瘤中DOG1和nestin的表达。结果:DOG1和nestin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88%,而CD117和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和64%。GIST中DOG1和nestin的表达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和组织学形态均无关(P0.05)。5例平滑肌瘤中DOG1和nestin均阴性表达,DOG1和nestin在神经鞘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100%。DOG1,nestin,CD117和CD3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48%。结论:DOG1在诊断GIST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而nestin则是GIST诊断中比较敏感的一种标志物,但特异性差。DOG1,nestin,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提高GIST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组织分化特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与病理组织学分化的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胃和小肠分别为9例和8例,共占56.67%;食管1例;胃肠道外12例,占40.00%。年龄22—73岁,平均49.67岁,45岁以上23例,占76.67%。男14例,女16例。28例均有临床症状,腹部肿块9例(30.00%),腹痛8例(26.67%),黑便7例(23.33%);2例体检发现。肉眼观察:肿瘤直径2~9cm,平均4.6cm,其中直径〈3cm18例(60、00%),≥3cm12例(40.00%)。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19例(63.33%),上皮样细胞型7例(23.33%),混合细胞型4例(13.33%)。免疫组化:30例Vimentin均阳性;22例表达CD117(73.33%),为胞浆/胞质强阳性,其中17例同时表达CD34(77.27%);7例表达S-100、SM;6例表达CK;5例表达Acfin、HHF35。病理诊断良性4例,交界性6例,恶性20例。伴肌纤维分化9例,神经纤维分化4例,肌纤维和神经分化3例,肌纤维骨组织分化1例,伴黏液样变2例。结论GIST病理特征以梭形细胞为主,与平滑肌性、神经性肿瘤易混淆,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有助于诊断。伴有其他成分分化时,S-100、Actin、SM、HHF35可灶性阳性,部分表达CK。CDll7阴性或仅Vimentin表达不能排除本病,应结合免疫组化、综合临床分析以提高其确诊率。肿瘤伴有神经分化或仅表达Vimentin时,往往提示临床预后不良,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以19例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GIST为观察组,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补充完善CD117、CD34、S100、SMA、Ki-67、Cyclin D1和bcl-2免疫表型检测,以同期57例单纯GIST、20例单纯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作对照。结果观察组19例无特异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或误诊;恶性度10例为极低,6例低度,2例中度,1例高度;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4.2%,2例SMA、1例S100灶区阳性,Ki-67指数〈1%、1%~5%和〉5%分别为14例、4例和1例;Cyclin D1阳性5例,bcl-2阳性12例。随访16个月~8年,18例GIST无复发转移,1例胃GIST14个月肝脏转移后2个月死亡。与单纯GIST对照组比较,发病部位、病灶大小、Ki-67指数、核分裂数、危险度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免疫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癌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伴发的GIST大部分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危险度以极低度、低度为主,比单发的GIST恶性程度低,预后主要与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观察其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MA、S-100、Nestin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多样,基本形态以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样为主,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67例中62例CD117阳性、52例CD34阳性、63例Nestin阳性、部分病例有SMA、Desmin、S-100的表达,多为局灶性弱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以上皮细胞样及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Nestin的表达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GIST进行标记,观察CD117、CD34、vimentin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格列卫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32例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4.4%(27/32)、CD34阳性率为78.1%(25/32例)、vimentin的阳性率为18.7%(6/32),而在CD117阴性中,vimentin的阳性率为40.0%(2/5);行完全切除者21例,5年生存率为61.9%(13/21),复发率为33.3%(7/21),而11例不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27.3%(3/11),复发率为45.0%(5/1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25.0%(3/12),其中3例未能坚持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33.3%(1/3),20例未服用格列者复发率为40.0%(8/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CD117、CD34、vimentin有利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率;完全切除肿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正规服用格列卫可降低胃肠间质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标准、良恶性参考指标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CD117、CD34、a-SMA、S-100蛋白的表达状况,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本组GIST平均年龄57.5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梭形细胞型48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3例。CD117和CD34多弥漫强阳性,阳性率为89.29%、80.36%。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8.57%、25%。5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5例,恶性32例。良性与交界性病例随访24例均健在;恶性病例随访24例,18例无瘤生存,6例复发与转移。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CD34阳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形态、CD117和CD34表达是诊断GIST的要点。肿瘤直径>5cm,核分裂相>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肿瘤性坏死、核分裂相>5/50HPF及肿瘤大小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