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正高  陈放  庄朝荣  孙平  王健 《眼科研究》2010,28(8):728-731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脱离的视网膜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质量分数1.4%透明质酸钠在60只SD大鼠的右眼建立视网膜脱离(RD)模型,12只正常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不同组RD模型眼(每组12只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PBS或100、200、400ng重组大鼠源性EPO。玻璃体注射后3d应用Westernblot法半定量检测各组SD大鼠脱离的视网膜中EPOR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检测脱离的视网膜中EPOR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视网膜中EPOR表达量少,为0.28±0.02;造模后3d,EPOR在脱离的视网膜中表达量明显增加,为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PBS组、RD+EPO100ng组、RD+EPO200ng组和RD+EPO400ng组EPOR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39±0.03、0.41±0.03、0.43±0.07、0.44±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D+PBS组、RD+EPO100ng组、RD+EPO200ng组和RD+EPO400ng组间EPO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组与RD+不同剂量EPO组比较EPOR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证实EPOR蛋白表达于视网膜各层,RD+不同剂量的EPO处理组EPOR表达均强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RD发生后补充外源性EPO对EPOR的表达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视网膜脱离(RD)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162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RD组、RD+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D+EPO 100、200、400 ng组.RD后3 d,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活性,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情况.RD后14、28 d,2个月,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测量外核层(ONL)厚度.结果 Western bolt检测发现,各组间活化caspase-3条带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6,P<0.01),bcl-XL条带灰度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0.75,P<0.01).免疫荧光和TUNEL检测发现,caspase-3免疫阳性光感受器细胞数目与TUNEL阳性细胞核趋势表现一致.RD后14 d、2个月,各组间O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2,96.25;P<0.01).结论 RD后补充外源性EPO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并增加bcl-XL的表达拮抗凋亡,从而发挥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多种视网膜疾病模型中视网膜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EPO对视网膜脱离(RD)后光感受器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内源性EPO对RD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视网膜下腔注射质量分数1.4%透明质酸钠建立大鼠RD模型,按每组情况各组玻璃体腔内分别单次注射PBS或不同剂量的外源性可溶性EPO受体(EPOsR),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RD组、RD+PBS组、RD+EPOsR2、20、200ng组。分别于造模后3d和14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获得大鼠视网膜标本,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中caspase-3的活性,RD造模后14d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量外核层(ONL)厚度。结果RD造模后3d,RD组ONL出现凋亡细胞核,玻璃体腔注射EPOsR组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随着玻璃体腔注射EPOsR的剂量增加,ONL凋亡细胞核有增加趋势。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显示,各组视网膜caspase-3表达的条带灰度值分别为(0.15±0.04)、(0.49±0.03)、(0.50±0.07)、(0.63±O.03)、(0.69±0.04)、(0.83±0.04),各组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016,P=0.000),RD+EPOsR200ng组的caspase-3活性均强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D造模后14d,正常对照组、RD组、RD+PBS组、RD+EPOsR2、20、200ng组的ONL厚度分别为(47.39±3.39)、(33.96±3.54)、(31.83±5.21)、(31.40±2.63)、(24.99±2.06)、(19.30e3.71)μ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733;P=0.000);EPOsR处理组ONL厚度明显薄于单纯RD组和RD+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状态下,EPOsR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caspase-3活性增强,而缺氧状态下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内源性EPO表达增强可通讨抑制casDase-3活性和抗凋亡作用发挥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军  施彩虹  朱鸿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106-210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世界性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新发现的独立的潜在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源性因子。而EPO在DR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研究中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就EPO/EPOR系统在DR中的表达与DR病变发病的关系研究以及EPO治疗DR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鼠视网膜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Epo、EoPR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及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7日龄C57BL/6J新生小 鼠132只,分为正常 对照组(对照组)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组(模型组)。于12、15、17日龄时,每组处死 6只小鼠,取眼球行视网膜铺片和二磷酸腺苷酶染色,对视网膜血管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 同时从7 d起至21 d,每组隔日处死6只小鼠,分别取左眼和右眼,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视网膜上Epo、EpoR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完全血管化,而模型组小鼠1 2日龄时视网膜大血 管管径变细,血管走行僵直,分支减少,出现大片无血管区;15日龄时大血管呈节段性的扩张与纡曲,出现新生血管;17日龄时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深浅两层血管网结构破坏。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上Epo mRNA表达自7日龄起开始下降,整个吸氧阶段持续降低。出氧箱后表达量缓慢上升,15日龄起显著上升,并始终维持高水平表达至21日龄。EpoR mRNA自7日龄起上升,11日龄时达到高峰,并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至21日龄。Epo、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 势 与其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略迟于其基因水平的变化。除7日龄外其它各个时间点上两组的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Epo R在视网膜正常发育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防治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袁春燕  孟旭霞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11,29(11):998-100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于造血组织和神经组织,发挥促红细胞生成和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证实,EPO在胚胎发育的脑组织中有表达,但其在神经组织来源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于Wistar母鼠孕12d(E12d)、孕16d(E16d)、孕20d(E20d)时氯胺酮麻醉后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胚胎鼠,每组孕鼠各5只,每只孕鼠任意选取1只胎鼠;成年组(12月龄)共选Wistar大鼠5只。成年鼠及胎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EPO蛋白及EPO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各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RPE层均有EPO阳性表达,免疫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成年鼠EPO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RGCs层,E12d、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的表达量分别为105.55±10.35、99.35±8.71、83.27±7.84和30.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3,P〈0.01)。凝胶成像半定量分析显示,EPO基因扩增产物的表达在E16d最高,E20d次之,成年组最低。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mRNA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88±0.10、0.86±0.09和0.26±0.03,胚胎鼠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1,P=0.00)。结论Wistar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其表达规律与视网膜发育各期的组织学改变相吻合。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刘骁  唐罗生  段国平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29-103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大鼠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生理盐水(normal saliue,NS)对照组20只和EPO治疗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大鼠建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前4hEPO治疗组大鼠腹腔中注射EPO,NS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h、6h、12h、24h、72h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各取4只,摘取眼球,TUNEL染色,计算内核层、节细胞层及外核层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层次结构清晰,各层排列整齐。NS对照组在脱离后12h连续层状结构紊乱,外节丢失增多,而EPO治疗组的连续层状结构存在,外节变性较轻。TUNEL染色结果显示EPO治疗组在视网膜脱离后1h、12h、24h、72h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凋亡细胞数[分别为(4.75±1.42)/目、(7.17±1.27)/目、(9.41±1.08)/目、(11.83±1.11)/目]少于NS对照组(7.83±1.70)/目、(9.67±1.56)/目、(12.42±1.31)/目、(15.25±1.22)/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外核层EPO治疗组在视网膜脱离后12h、24h、72h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33.08±8.64)/mm2、(49.17±12.52)/mm2、(92.83±14.14)/mm2]少于N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余时段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腹腔注射EPO能减少实验性视网膜脱离所致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大鼠视网膜脱离后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晓东  张皙  胡宏慧  许迅 《眼科研究》2002,20(6):542-542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术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一直是眼科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一类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在神经损伤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改善视功能的药物.本研究试通过对NGF及其受体TrkA 的研究,探讨NGF是否有可能用于RD以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解正高  庄朝荣 《眼科研究》2011,29(8):765-76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具有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和分化的作用,其在光诱导性视网膜变性、视网膜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急慢性高眼压、视神经损伤、多发性硬化性视神经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视神经视网膜疾病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也受到了关注。就EPO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的分布、其在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视网膜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促造血糖蛋白激素,具有促造血、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促血管生长、促视网膜生存、促进肿瘤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可以促进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临床治疗试验中也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ROP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多种因子在其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纯抑制EPO并不能完全抑制ROP的发生;EPO是多效应因子,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也可发挥其抗凋亡保护血管和视网膜神经元的作用,过度抑制会加重遭受缺氧刺激的不成熟视网膜血管和神经元的凋亡。尽管如此,进一步加强EPO与ROP相互关系研究,仍然可能会为ROP的治疗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的微小RNA表达谱,筛选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有关的微小RNA.方法 7日龄健康C57BL/6J小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26只.OIR组建立OIR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行微小RNA芯片分析,检测具有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再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验证.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平滑、均匀有序分布;OIR组小鼠周边视网膜血管纡曲、紊乱并伴有新生血管芽,中央视网膜无灌注区明显.正常对照组、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的相对面积分别为(6.57±3.6)%、(25.81±2.12)%;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的相对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1,P<0.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内界膜结构完整、平滑,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偶见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正常对照组、OIR组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16±0.31)、(28.41±4.01)个.两组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5,P<0.001).微小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有21个微小RNA的表达发生了1.5倍以上的变化.其中,上调者9个,下调者12个.差异表达倍数≥3.0的微小RNA为miR-3078、miR-140、miR-29b、miR-29c.RT-PCR检测发现,差异表达倍数≥3.0的4个微小RNA,其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miR-3078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0,P<0.05);miR-140、miR-29b、miR-29c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638、2.323、2,415,P<0.05).结论 OIR小鼠模型的微小RNA表达谱中,miR-3078、miR-140、miR-29b、miR-29c的差异表达倍数≥3.0,其可能与RNV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节细胞(RGC)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状态下的反应,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在RGC丢失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73只SD大鼠用1%荧光金(FG)经上丘、外侧膝状体逆行标记,healon GV(1.4%透明质酸钠)鼻侧视网膜下注射。10 ng IL-1Ra和500 ngIL-1β抗体随healon GV一同注入视网膜下。对逆行标记后10 d,视网膜脱离后2h、1 、3、5、 7、10、20、50、90 d,视网膜脱离10 d复位30 d,视网膜脱离90 d复位20 d,IL-1Ra 和IL-1β抗体视网膜下注入后1 d和10 d取材的视网膜进行铺片,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片,进行RGC计数。对照组则在球内注入相应计量healon GV。 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2h开始有RGC的丢失,1 d时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未脱离区,亦有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10 d后复位(早期复位)可停止RGC的丢失,视网膜脱离90 d后复位(晚期复位)可使RGC进一步丢失,最后停留在某一水平。IL-1β抗体、IL-1Ra可以减少这种丢失。 结论 视网膜脱离状态下,脱离区与未脱离区都有RGC的丢失。早期复位可使RGC的丢失停止,晚期复位可进一步损伤RGC。拮抗IL-1β能减少RGC的丢失,IL-1Ra对RGC有保护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33-23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无晶状体状眼视网膜脱离(ARD)和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PPRD)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ARD和PPRD患者798例805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检查,以及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检查。805只眼中,ARD 321只眼,PPRD 484只眼,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6。主要根据患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和视网膜裂孔情况对患者采取巩膜外手术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巩膜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将805只眼分成1995~1999年和2000~2007年两组,前者243只眼,后者562只眼。手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以视网膜解剖复位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每次随访都采用手术前同样方法进行检查,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采用Mantel-Haenszel 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组中PPRD的构成比例,手术前患眼的视力、眼部病变、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和手术后视力等差异。结果 805只眼中,晶状体摘除至视网膜脱离发病的平均时间间隔为:PPRD眼15.4个月,ARD眼39.1个月。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5.9%。只作巩膜外手术眼复位率93.5%,玻璃体手术眼复位率97.2%。805只眼中,手术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11.9%,与手术前相比提高2行以上者67.3%。PPRD与ARD比较,症状发生早,全玻璃体后脱离比例高,PVR更严重,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泛,手术前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低,解剖复位率略低。2000~2007年组患者中,PPRD比例、采用玻璃体手术比例、总体复位率、最后一次随访时较佳视力比例均高于1995~1999年组。结论 ARD和PPRD眼内病变临床特征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正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探讨羊膜匀浆在封闭视网膜裂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 C、D 4组,其中A、C为治疗组,B、D为对照组,每组各10只兔。每只兔随机取1只眼进行实验。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造孔,人为造成视网膜脱离,气液交换。治疗组裂孔表面滴加0.1 ml羊膜匀浆,而对照组滴加0.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术毕视网膜复位,20% SF6眼内填充。A、B组于手术后14 d处死动物,C、D组于手术后28 d处死动物,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手术后14 d,A组视网膜复位6只眼,占60%,B组视网膜复位2只眼,占20%(P=0.021)。手术后28 d,C组视网膜复位8只眼,占80%, D组视网膜复位3只眼,占30%(P=0.046)。各组之间视网膜复位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后出现轻度前节炎症反应,经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炎症于3~5 d消退。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应用羊膜后在视网膜裂孔边缘有多层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生,与其下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粘连。对照组视网膜裂孔边缘细胞增生明显减少,视网膜不能和脉络膜形成粘连。电子显微镜检查与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一致。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提示裂孔边缘增生细胞主要是视网膜胶质细胞。结论 羊膜匀浆有助于封闭视网膜裂孔,通过刺激裂孔边缘视网膜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视网膜脱离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瑞替普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健康新两兰白兔分为3组,每组5只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1250μg/ml赖氨酸-纤溶酶原0.10 ml和不同剂量瑞替普酶0.05 ml,3组剂量分别为104、3× 104、105 U;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溶液0.15 ml.采用裂隙灯显微镜、+120 D前置镜检查结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了解视网膜功能.结果 3个实验组均发生了PVD.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眼及104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结构无改变,3×104 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减少,105 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未见正常结构,只能见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ERG检查结果显示,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104 U瑞替普酶组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波:t=0.881,-1.776,0.809;b波:t=-0.223,-0.441,1.400;P>0.05);3×104 U瑞替普酶组(a波:t=-3.20,b波:t=-4.182,-4.103)、105 U瑞替普酶组(a波:t=-0.737;b 波:t=-15.150,6.597)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眼未发生PVD.结论 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104 U瑞替普酶可以诱导完全性PVD,并且对视网膜结构无损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历史已有90多年.虽然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视力恢复仍不够令人满意.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已知主要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及其界面出现一系列的细胞学反应,其结构和功能重建需要较长时间.近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发现,光感受器内节与外节连接(IS/OS连接)断裂、外界膜(ELM)断裂,以及黄斑的微小病变,是视力后果不良的影响因素.关于手术方式等治疗因素对视力恢复的影响,仍有争议.因此,应更多地关注视网膜复位后的视力恢复,进行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